“完璧歸趙”中的那塊和氏璧 現(xiàn)在去哪了?
和氏璧,一塊在課本上記載的國寶,相傳楚國有個國人叫卞和,他在荊山發(fā)現(xiàn)了一塊為加工的玉石,玉石滿懷欣喜地想要進獻給楚國厲王,然而厲王讓人鑒定時得出結(jié)論是玉石并非寶石,厲王以欺君之罪將卞和左腳砍掉。然而痛苦的卞和并不死心,依然滿懷信心地將玉石進獻給武王,然而其結(jié)果是右腳被砍掉。但是他仍不死心,抱著玉石在楚文王府外哭了三天三夜,最終楚文王感其真誠,玉石讓專家鑒定其手中的玉石,最終得出這塊是寶石的結(jié)論。從此和氏璧文明于天下,同時也有了今天語文課本上關(guān)于和氏璧的文章。
不過,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如此聞名的和氏璧如今藏在哪個博物館內(nèi)呢,有沒有見過和氏璧呢?然而,截至目前為之,事實上并沒有人見過和氏璧,就算是見過也是一些贗品,真品就連業(yè)內(nèi)的專家都無緣相見。那么,和氏璧流落到哪里了呢?
要想考究這個問題非常困難,一方面春秋戰(zhàn)國時期常年處于戰(zhàn)亂時期,按照記載,隨著楚國的滅亡和氏璧的消息也逐漸消失了。另一方面經(jīng)歷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但關(guān)于和氏璧的記載卻少之又少,根本無從尋覓。而和氏璧最終消失的地方在丞相府。據(jù)傳當年楚威王將和氏璧賞賜給昭陽丞相,珍藏在丞相府的和氏璧卻在一次丞相府失竊中消失了,根本沒有人知道和氏璧落入誰手。
如今,最權(quán)威的記載是藺相如憑借著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最終將和氏璧歸回于趙國,直至秦國統(tǒng)一天下,和氏璧被秦王篆刻成為玉璽,上面印刻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不過史上記載也僅僅到這里終止了。或者當時的人已經(jīng)將和氏璧忘記了,或者和氏璧被刻成玉璽后被廣為傳之,已經(jīng)家喻戶曉,根本不用記載入史冊之中,這才導(dǎo)致了和氏璧成為了歷史的神秘存在。
近段時間,業(yè)內(nèi)傳言和氏璧在日本出現(xiàn)了,不過這也只是道聽圖說,并沒有實際的根據(jù),更但是仍舊不能考證??傊褪翔狄虮搴投雒?,雖然至今下落誰家不明,但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也不失為一大樂趣。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傳的數(shù)百年間,被奉為“無價之寶”的“天下所共傳之寶”,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為天下奇寶。
與和氏璧有關(guān)的著名典故完璧歸趙,講述了邯鄲名相藺相如幫助國家奪回和氏璧,完整的回到古都邯鄲的故事。
戰(zhàn)國時期,趙惠文王得到了一塊楚國原先丟失的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昭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對趙王說,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趙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么這么大方?要是不答應(yīng)他的請求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是答應(yīng)吧,又怕上當。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們商量,但大臣們也想不出什么好辦法來。
藺相如知道了這件事,便對趙王說:“大王,讓我?guī)е?#39;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里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壁w王知道藺相如是個既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里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后又交給后宮的妃子們?nèi)タ础?/p>
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寶玉的誠意??墒菍氂褚呀?jīng)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只見藺相如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雖然看著挺好,可是有一點小瑕疵,讓我指給大王看?!鼻赝跻宦?quot;和氏璧"有瑕疵,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后宮拿來交給藺相如,讓他指出來。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后退了幾步,身體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愿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么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吶,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沒想到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誠心?,F(xiàn)在寶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一塊兒撞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面對柱子,就要作勢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撞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的話怎么能不算數(shù)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碧A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趙王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贈送寶玉的儀式?,F(xiàn)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yīng)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這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本不想這樣做,但見藺相如態(tài)度堅決,只得無奈地說:“好!就這么辦吧!”說完,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里。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于秦王會把他怎么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后來秦王發(fā)覺這件事,后悔已經(jīng)來不及了.想發(fā)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準備,恐怕打不贏。最后,秦王十分惱怒,但是此時就算殺了藺相如也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會與趙國交惡,便放他回到趙國去了。這件事情在歷史上就叫作“完璧歸趙”。此事在司馬遷《史記》中有詳細記載。同時是記載廉頗與藺相如將相和與將相不和故事的是(《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
但后來,和氏璧還是被秦國擁有,至于何時、如何被秦國擁有,史無記載。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薄半S、和之寶”,即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璧”兩件當時著名的寶物。很有可能,趙國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畏懼秦國的強大,將和氏璧送給了秦國。
從此以后,關(guān)于和氏璧的記載屢見不鮮,并大都相信《韓非子》、《新序》等書的記載。如西晉傅咸《玉賦》說:“當其潛光荊野,抱璞未理,眾視之以為石、獨見知于卞子?!碧拼娢闹嘘P(guān)于和氏璧的記載更多.大詩人李白《古風》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的詩句。
漢
據(jù)《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璽,劉邦滅秦得天下后,子嬰將御璽獻給了劉邦,御璽成為“漢傳國寶”。到漢末董卓之亂,御璽先后落入孫堅、袁術(shù)之手,再傳魏、晉。五胡十六國時,一度流于諸強,后被南朝承襲。隋亡后,御璽被隋朝蕭皇后帶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御璽歸唐。五代時,天下大亂,流傳的御璽不知所終。在六朝以后的記載中,大都認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璽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王莽篡漢時,曾派人向自己的姑姑漢孝元太后王政君索要傳國玉璽,當時王政君大怒將玉璽砸在地上,致使傳國玉璽還崩碎了一角,后以金補之,從此留下瑕痕。
三國至隋
漢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兵士見宮中一井晨有五彩云氣,遂使人入井,得傳國璽。孫堅將璽秘藏于妻吳氏處。后袁術(shù)拘孫堅妻,奪璽。袁術(shù)死后,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漢獻帝在此,至此,傳國璽又歸漢室。公元220年,曹丕篡權(quán),逼獻帝禪讓,漢亡。曹丕使人在傳國璽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公元265年,司馬炎同樣篡權(quán),稱晉武帝,傳國璽歸晉。公元311年,前趙劉聰虜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公元329年,后趙石勒滅前趙,得璽,在右側(cè)加刻“天命石氏”。公元350年,再傳冉魏,后冉魏乞求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領(lǐng)騙走,并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這樣,傳國璽重歸晉朝司馬家。在南朝,傳國璽歷經(jīng)了宋,齊,梁,陳的更迭。大隋一統(tǒng)華夏,傳國璽遂入隋宮。公元618年,隋亡。蕭后攜皇孫政道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及五代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數(shù)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
唐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后突然與皇孫政道返歸中原,傳國璽歸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亂,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勗滅后梁,建后唐,傳國璽也隨著到了后唐。
最后一個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從珂,公元936年后晉石敬瑭攻陷洛陽前,他和后妃在宮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時投入火中。從此,“和氏璧”神秘失蹤,關(guān)于它的下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