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 屈原為何選在“鬼節(jié)”投江
屈原早年曾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持外交事務(wù)。屈原主張與齊國聯(lián)合,共同抗衡秦國。在他的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誹謗,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公元前305年,屈原竭力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未能如愿,反而于楚懷王二十四年被逐出郢都,流放漢北。后又因小人的讒言被楚頃襄王再次逐出郢都,流落江南。
奸佞小人的中傷、昏庸帝王的放逐讓屈原有志難舒,面對楚國之危難、民生之多艱而無可奈何,屈原唯有帶著滿腔憤懣,投身汨羅江中。
屈原投江之日,正是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楚郢都被秦攻破的日子。而據(jù)國內(nèi)專家考證,屈原在世時,農(nóng)歷五月是楚國南方的兇月,五月初五是兇日和鬼節(jié)。為何屈原會選擇這么不吉利的一天了結(jié)性命呢?
淑浦屈原學(xué)會副會長舒新宇認(rèn)為,屈原早已萌生了“忽乎吾將遠行”的離世思想。在《離騷》中屈原兩次說到要像彭咸那樣投水而死。彭咸為殷朝賢臣,當(dāng)年因進諫不成而投水自盡。此后,屈原在《思美人》、《悲回風(fēng)》中同樣多次提到“彭咸”。舒新宇認(rèn)為屈原的投江自盡,是“經(jīng)過長達十多年的深思熟慮,當(dāng)然會有一番精心安排”。
舒新宇所說的“精心安排”,便是屈原追隨舜帝而去。屈原在《離騷》開篇便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來表明自己是古帝高陽氏的后裔。而舜帝是楚人的太陽之神和光明之神,并且楚人同樣是在五月五日祭拜舜帝。
舒新宇認(rèn)為,屈原在創(chuàng)作《涉江》時,就想象自己跟隨舜帝暢游昆侖瑤圃,“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屈原有意在舜帝的祭日及太陽開始升起的這一日投江,以便與冉冉上升的太陽融為一體,與心儀已久的先帝堯、舜以及彭咸等忠臣共聚首,去完成他在人間無法實現(xiàn)的抱負與理想。
關(guān)于屈原“鬼節(jié)”投江自盡,有各種說法,也有人認(rèn)為屈原是聽聞郢都被秦攻破,一時悲憤交加,感慨萬千,既然有志救國卻回天乏術(shù),唯有以己之死祭奠國之亡魂。然而究竟事實如何,除了已在江底沉睡千年的屈原外,又有誰能道出事實的真?zhèn)文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