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蕭讓圣手書生的綽號是因為他善于模仿?

2017-06-01 03:27:21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蕭讓,在《水滸傳》里被稱為是地文星圣手書生。水滸書中當時北宋有名的書法家,會各家的字體。早宋江在江州被捉住時,吳用讓戴宗把蕭讓和玉

蕭讓,在《水滸傳》里被稱為是地文星圣手書生。水滸書中當時北宋有名的書法家,會各家的字體。早宋江在江州被捉住時,吳用讓戴宗把蕭讓和玉臂匠金大堅請到梁山偽造蔡京的文書,想借此把宋江救出來。

蕭讓這個人因為擅長書法,會模仿很多人的書法,所以當時的人都叫他圣手書生。他還會使槍弄棒,舞劍掄刀,算是略同武藝。因為宋江在江州被黃文炳和蔡得章陷害,即將被斬首示眾,但是又傳給蔡京的書信被梁山的人截獲,所以想出偽造蔡京回信的計策,這樣就能騙蔡得章把宋江送出城,途中就能救出宋江。蕭讓因為頗有才能,又同吳用認識,就被吳用派去的戴宗騙上了梁上,在家眷被接上梁山后,便死心塌地的入伙梁山了。

蕭讓在水滸中還是頗有名氣的,像是在三打祝家莊的時候,是蕭讓制造的假文書,讓孫立到祝家莊成功做了臥底。在祝家莊被攻破,又是蕭讓假裝成知府騙得李應(yīng)和杜興上山。梁山大聚義的時候,是蕭讓負責抄的天書,他對應(yīng)的是地文星,是梁山第四十六位,職務(wù)是行文走檄調(diào)兵遣將。

梁山受到招安后,各處的征戰(zhàn)蕭讓都有更隨,在平定叛亂后,蕭讓和隨軍一起的石匠都有在各處立碑記事,所刻文字都是蕭讓書寫的。大多數(shù)蕭讓都是文職。但是在一次攻打王慶的時候,由于宛州守將不多,士兵大多是老弱病殘,是蕭讓擺出空城計,大敗敵軍的。

在征方臘前,蔡太師留下蕭讓,讓他做了門館先生。

蕭讓的綽號

蕭讓的綽號是圣手書生。因為蕭讓擅長模仿當時蘇、黃、米、蔡四種字體,所以當時被人稱圣手書生。蕭讓這個人在史書上并沒有他的記載,甚至是連元劇雜劇還有和水滸有關(guān)的早起戲劇故事和文學作品,這類早于《水滸傳》的作品都沒有蕭讓這個人的存在,甚至是連關(guān)于梁山泊有關(guān)于負責什么行文走檄的頭領(lǐng)這類的職務(wù)都沒有聽說過。所以圣手書生蕭讓這一角色應(yīng)當是作者在《水滸傳》中的原創(chuàng)。

蕭讓一出場的就被吳用評價說他會寫當時盛行的蘇東坡、黃魯直、米元章、蔡京四家字體,這就簡單的介紹了蕭讓的綽號由來,因為人家書法好,又善于模仿他人的字跡。蕭讓這個人就《水滸傳》里的情節(jié)來說,他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為什么這么說他的呢?

因為有人這么說,蕭讓的不幸在于他被無辜的和梁山有了牽連,之后更是直接入伙梁山了。那是宋江被刺配到江州,又因為寫了反詩被人陷害,在截取了寫給蔡京的書信后,吳用想到了假冒書信來騙取蔡九知府,誰會蔡京的字呢,當然是吳用認識的圣手書生啦,于是吳用便派戴宗吧把蕭讓給騙到梁山上來了,第二天就把蕭讓的家眷也接到了山上。對于梁山這種“貼心”的服務(wù),蕭讓感到無奈,只好死心塌地的入伙梁山。這好好的一個良民進了強盜窩不得不說他是不幸的。至于蕭讓的幸運,那是因為蕭讓是作為在《水滸傳》中那水滸一百零八將中,能幸存下來的少數(shù)將領(lǐng)之一,最后還做了蔡太師的門館先生。

蕭讓的性格特點

蕭讓是當時北宋的書法家,因為精通多家字體,所以被當時的人稱為是圣手書生。由此可以看出,蕭讓是個文人,是個書生。一個書生在古代就是儒雅的,看上去文質(zhì)彬彬,一股書生氣,閑靜少言。由于書生十年的寒窗苦讀也鞥呢看出他艱苦勤奮。

蕭讓這個人在史料上沒有記載,是作者在《水滸傳》中虛構(gòu)的人物。在書中的蕭讓因為寫的一首好書法,還會仿寫當時盛行的多家文字,又同吳用認識,兩人關(guān)系匪淺。于是在宋江在江州被人陷害的時候,吳用在使用假書信的計策的時候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會仿寫蔡京筆跡的圣手書生蕭讓。一想到這個,他馬上派神行太保戴宗去請蕭讓上了梁山。第二天就把蕭讓的家眷也接到了梁山,斷絕了蕭讓的后顧之憂,也絕了了他想下山的念頭。來到了梁山后,擔任的是行文走檄調(diào)兵遣將,這么一個小頭頭的職務(wù)。在梁山大聚義的時候,蕭讓還負責抄錄天書。天書記載她他排名第四十六位,是地文星。

蕭讓這個人沒有什么特殊的功績,只是更隨大軍出征,有必要的時候在戰(zhàn)斗勝利之后在此地立碑記事罷了。但是在一次打王慶的時候,敵兵奇襲宛州,但是宛州守將不多,再加上只有一萬老弱病殘的士兵,蕭讓想到擺出空城計,敵兵軍隊大亂,宛州的守將宣贊和郝思文趁機殺了出去,擊敗了敵人。

在征方臘的時候,蔡太師覺得蕭讓是個文職,跟去也沒多大用處,再加上挺欣賞蕭讓的書法,就把他留了下來,后來還做了自己家的門館先生。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