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為何將皇位歸還給李氏?有何隱情?
武則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曾協(xié)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唐高宗去世后,武則天權勢空前強大。然而辛辛苦苦一步一步坐上皇位,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那么武則天在年老之時,為何又將皇位還給了李氏,這背后又有怎樣的隱情?
于是高宗就立三兒子李顯為太子。唐高宗死后,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武則天被尊為皇太后,但事實上把持朝政,影響全局。唐中宗打算封自己的皇后的父親,也就是岳父大人韋玄貞為宰相,遭到裴炎的阻止。裴炎有助武則天臨朝之功,深得武則天寵信,所以有恃無恐,敢頂撞皇上。中宗很不爽,說了句氣話:就是把天下全部給了韋玄貞也未嘗不可。
裴炎把這話傳到武則天耳里,武則天震怒,廢中宗為廬陵王并貶出長安,自己接過李唐王朝,稱帝即位,是為武周皇帝,定都洛陽,改國號為周。武則天當了皇帝,當然要考慮皇位的繼承之事,也就是立皇儲的問題,這是帝國的一件大事,不容閃失。按一般規(guī)矩,皇帝首立長子,次立其他兒子,再次立弟,或是立孫,或是立本姓宗室之人。無論如何,不能讓皇權旁落到異姓手上,這是最最基本的原則。
如果按照皇權不旁落異姓的原則,武則天應該將帝位傳給武氏。因為考慮到了這一層,武則天廢三兒子李顯后,強迫四兒子李旦跟自己姓武,徙居東宮,立為皇儲??墒俏鋭t天的娘家人見此不樂意了,武則天當皇帝,這天下就是武氏的天下,怎么能傳給李旦呢?李旦再怎么改姓,他還是李治的兒子,還是李家的后人。武則天的兩個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更是積極活動,企圖讓武則天立武氏后人為皇儲,以鞏固武氏權力。
武承嗣授意王慶之等人上表,要求立武承嗣為太子。武則天就問,李旦已經(jīng)被立為太子,為什么要廢掉改立武承嗣?你倒是給個說法啊。王慶之就搬出“自古以來未有立異姓為嗣者”的理由,講了一番大道理。王慶之的道理委實沒有錯,現(xiàn)在是武氏天下,豈可以李姓后人為皇儲。她武則天雖然強迫李旦改姓武,可一旦李旦擺脫她的控制,肯定會恢復李姓,只認父系血統(tǒng),周武王朝就得結束,這不能不讓武則天擔憂。
其實武則天想立武三思為太子,可每一次征求大臣意見,都遭到反對。武則天非常惱火,借故屠殺和罷免一批“擁唐派”,后來再征求意見,群臣就裝聾作啞,立武三思為太子的事就擱置下來了,但并未完全消除她要立武氏后人為皇儲的心思。真正讓武則天放棄立武氏后人為皇儲的,恐怕還是狄仁杰那的一番話。698年,武則天詢問狄仁杰:我想要改立自己的侄子為太子,你認為怎么樣?。康胰式苷f:陛下與武氏弟兄是姑侄關系,與廬陵王是母子關系,姑侄與母子,你認為哪個更親呢?當然是兒子更親。陛下立兒子為太子,等陛下千秋萬歲之后就能入太廟,與先皇共享世代香火祭祀;而自古以來,哪有皇帝在太廟供奉姑母的呢?
這一席話無異于一盤冷水,澆滅了武則天立武氏后人為皇儲的希望。這句話的要害在于,一代女皇武則天并沒有活在丈夫李治的陰影下,但她卻無可奈何地活在夫權之下。她萬上之上,一言九鼎,不將任何人放在眼里,但她卻無法改變一個現(xiàn)實,那就是整個社會被夫權所掌控。夫權是舊時在婚姻家庭生活中,丈夫?qū)ζ拮拥慕y(tǒng)治和支配權力。即女方嫁于男方后,便脫離父家而加入夫家,身份、姓氏均依其夫,其子女姓氏也依夫家,其財產(chǎn)不論婚前或婚后所得,一律歸夫所有。妻子再能干,也要生男育女,繼血統(tǒng),承祭祀。夫權的形成源于古代婚姻的流變。人類最早出現(xiàn)過群婚制,“男女雜游,不媒不聘”。之后出現(xiàn)過族內(nèi)婚和族外婚,再后又出來了對偶婚,其中包括“望門居”和“居婦家制”的婚居方式。
“望門居”是指男女分別在自己的母氏族內(nèi)生產(chǎn)和消費,男子到異姓女子氏族中過著“夜赴晨歸”的同居生活,就有點像現(xiàn)在的“一夜情”那樣,那會還沒有夫妻穩(wěn)居的家庭生活。而“居婦家制”則進了一步,丈夫到妻方家生活,有點像現(xiàn)在的“上門女婿”,血統(tǒng)按母氏計算,財產(chǎn)按母系繼承,子女姓氏也隨母系。
隨著金屬器的使用,使犁耕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成為社會的主要生產(chǎn)部門,男子承擔了大量的農(nóng)業(yè)重體力勞動,男子社會地位提升,逐漸掌握剩余產(chǎn)品的支配權。經(jīng)過漫長的婚姻家庭氏族斗爭,人們逐漸由“居婦家制”改為“居夫家制”,女娶男嫁變?yōu)槟腥⑴?。如《白虎通》中說“嫁者,家也。”“嫁”表示女子到男方以夫家為家?!叭⒄撸∫病?,表示男子把女子取到自己的家里來。子女從父不再從母,世系按父系計算,財產(chǎn)按父系繼承,姓氏按父系確認,母系社會被打破,父系社會形成,在社會中開始體現(xiàn)出鮮明的夫權支配色彩?;仡^看武則天,她縱是坐有天下,仍然逃不出夫權。夫權是有形的,更是無形的。唐高宗、甚至唐李宗族對武則天并無統(tǒng)治和支配權,但整個社會,李氏夫權仍然對武則天有無形的控制。
換言之,武則天雖貴為皇帝,想要什么有什么,似乎天下沒有她擺不平的事,但在世俗的眼里,她仍然是李家的媳婦,這一定位或說歸屬關系始終未曾改變。當時的很多朝臣,根本不認為自己是武周的臣子,而是李唐的臣子,把武則天的權力歸為李唐所有,反對武則天立武三思為太子亦是理所當然?;蛟S正是考慮到哪怕作為一個女皇也無法抗衡的夫權,武則天始終不敢強硬地立武三思為皇儲。其實,為了權力連兒子都舍得殺掉的武則天,她要真的處理掉兩個兒子,立武三思為皇儲并不是做不到。問題是,這樣做對武則天有什么好處呢?在夫權根深蒂固的情況下,他立武氏而廢李氏,只會讓自己處于尷尬境地。就像狄仁杰所說,死后連香火都不配享受,折騰一番又是為了什么呢?或許正是這一點自私的心理占勝了她的偏執(zhí)行為。
699年,武則天將廬陵王李顯召回,重新立為太子。至于為什么立李顯而不是立李旦,固然是受“立嫡為長”的影響。而更重要的,是武則天對夫權的尊重,畢竟,李顯是唐高宗生前立的太子,李旦則是她武則天廢黜李顯后立的太子。讓李顯歸位,表明對李唐王朝的延續(xù),對夫權的尊重,這就順應了世態(tài)民心。想必在武則天內(nèi)心里,她對婚姻與姓氏這種男權力量,是相當?shù)慕^望無奈,留個無字碑,任由你們說去吧。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彟,有兒子武元爽、武元慶。武元爽有兩個兒子,武承嗣、武承業(yè);武元慶的兒子是武三思。
因此,武則天與武承嗣、武三思二人都是姑侄關系;武承嗣、武三思二人是堂兄弟關系。武則天在世期間,武承嗣、武三思二人都想做太子,進而在武則天之后繼任大周皇帝。武則天在位期間,武承嗣曾令其黨羽數(shù)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太子,未能成功。后來,大臣李昭德以武承嗣既為親王,又為宰相,權勢太重,建議罷免武承嗣的宰相職務,武承嗣遂被罷為特進。唐中宗李顯重新被立為太子后,武承嗣做太子的幻想徹底破滅,憂憤而死。
武則天還是皇后的時候,曾要立武三思為太子,不過被狄仁杰等人所駁。武則天駕崩后,武三思更加專橫跋扈,構陷忠良。與韋皇后、上官婉兒潛通,兒子武崇訓跟媳婦安樂公主密謀廢節(jié)愍太子李重俊,讓安樂公主當皇太女。李重俊因此起兵,誅殺武三思及兒子武崇訓及其黨羽。
隨著武則天的衰老,繼承人問題就成了眾人關心的焦點。盡管在一生的漫長歲月中,理智讓她選擇了一條遠離情感的道路,但當生命即將到達終點時,她依然選擇與親人相伴,坦然地到另一個世界里面對他們充滿復雜情緒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