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探索蜀國智謀諸葛亮為什么傾盡國力堅持北伐?

2017-06-23 23:58:50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正面觀點就是以《三國志》為代表的主流觀點,《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于諸葛亮屢次北伐,給出了自己的見解,他是這樣說的:“亮之素志,進欲

正面觀點就是以《三國志》為代表的主流觀點,《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于諸葛亮屢次北伐,給出了自己的見解,他是這樣說的:“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nèi)。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

這句話的意思是:諸葛亮的志向,往大了說他要統(tǒng)一中國,往小了說他要實施割據(jù),震動全國。又因為他怕自己死后,沒人有能力對抗北方,因此才在有生之年,屢次北伐。

這個種觀點一言以蔽之:諸葛亮之所以屢次北伐,是因為自己的志向和對后人的負責。

陳壽的觀點被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杜甫所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以“諸葛大名垂宇宙,千載誰堪伯仲間”,無疑就是這種思想。

反面觀點則是認為諸葛亮北伐目的不純,這一派是非主流,但卻越來越有市場。

這種觀點認為:諸葛亮之所以屢次北伐,寧愿累死也不停止,因為諸葛亮不想放權(quán)。

其實,這派觀點絕非近代才有,與諸葛亮同時代的蜀漢官員李邈就曾說:“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p>

換言之,這種觀點認為:諸葛亮之所以堅持北伐,并不是因為情操多么高尚,而是因為他想用戰(zhàn)爭保住自己的權(quán)力。

我們看這兩種觀點,似乎都有幾分道理,諸葛亮的真實想法我們已經(jīng)無從得知,那么這兩派觀點究竟誰是誰非呢?

筆者認為,第一種觀點正確的成分更大,但也不全對。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將自己北伐的目的表述的很清晰: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

諸葛亮家族世代在漢朝為官,是漢朝既得利益者中的一員,他本人是鐵桿的擁漢派,可以說他之所以不選擇曹操而選擇劉備,很大程度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啟用魏國降將姜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姜維“心存漢室。”

所以說,諸葛亮堅持北伐確實是一種對信仰的忠誠,對自己理想的堅持,這一點無可非議。

但是,從現(xiàn)代人的觀點的分析,筆者并不認為諸葛亮北伐是正確的對待理想和信仰的方式。

史書稱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就是說這個人是個了不起的人物,胸懷大志。

諸葛亮和姜維一樣,都是不甘寂寞,立志要在有生之年做出一番事業(yè)的人物。

他們這種精神和志向固然是可貴的,但是,我們現(xiàn)代人可以說,這種精神和志向用在只與自己有關(guān)的事業(yè)上尚可,而用在關(guān)乎億萬百姓生命幸福的軍國大事上,則是百姓的悲劇。

天地不仁,古代百姓沒有選擇自己命運的權(quán)利,軍閥混戰(zhàn),誰來了就跟著誰,無從選擇。

當國家民族遭受侵略,受到外敵威脅,那么保家衛(wèi)國義不容辭。

但如果一個人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為了讓自己名留青史,為了讓自己封官晉爵而發(fā)動戰(zhàn)爭,讓無數(shù)蒼生卷入戰(zhàn)火,我們還能說他的是對的嗎?

當然,我們用現(xiàn)代人的觀念衡量古人,未免有些吹毛求疵,求全責備了。

其實,古往今來,百姓對自己的命運多無法掌握,看看伊拉克、敘利亞等地戰(zhàn)火連天,百姓流離失所,我們豈不是更應(yīng)該珍惜我們現(xiàn)在的和平時光嗎?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