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為何滅亡?隋朝滅亡的經濟原因
在國家建設的道路上,歷來存在兩條根本不同的道路,一條是富民強國之路,一條是犧牲百姓利益的富國強兵之路。自從東漢王朝崩潰以來,富國強兵的主張壓倒一切,到隋朝達到登峰造極,其結果如何呢?對這個問題的深入討論,是唐朝確立經濟發(fā)展基本原則的出發(fā)點。
1國有土地制度下的重稅政策
最早登場的強力治國人物是曹操,面對地方割據的動亂局面,號稱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能臣的曹操,拿出的辦法是實行軍事化管理,這是實用主義政治人物最喜歡采用的手段,也確實能夠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在經濟方面,曹操大力推行屯田制度。屯田就是軍隊大規(guī)模墾田,耕種糧食,解決部隊的給養(yǎng)問題。曹操將它推廣到民間,在全國各地設立屯田,收成按照五五分成,國家和墾田主各拿一半。如果向官府借耕牛,租稅還要提高到六成。也就是說,在曹魏政權下,屯田的租稅為50%,甚至達到60%。這是很重的稅率。劉邦建立漢朝,規(guī)定租稅為十五稅一,具體執(zhí)行時再折半征收,也就是三十稅一,算下來稅率只有3%多一點。當然,還有其他稅收,但是,全部加起來,也比曹魏低得多。
曹操重稅政策的指導思想和社會現實是什么呢?
第一,這種政策表明富國強兵的思想占了上風,認為應該優(yōu)先發(fā)展國家,個人利益必須服從于國家利益。第二,“富國強兵”思想的背后是政治動亂和群雄割據的嚴酷現實,為了國家統(tǒng)一,必須最大限度地集中資源,用軍國體制去奪取勝利。
屯田政策在短時期內將因戰(zhàn)亂和官僚兼并土地而背井離鄉(xiāng)的農民同土地強制性結合在一起,迅速恢復社會經濟。然而,其代價是讓人難以承擔的重稅和絕對化管理下的官吏腐敗。這種體制明顯是不能長期維持的,尤其在和平時期,更凸顯弊端百出,民不堪命。西晉王朝的實際締造者司馬懿看清了這一點,致力于回歸正常體制。他果斷廢除了屯田制,減輕租稅。
不幸的是,西晉通過政變奪取政權,根基很淺,官僚腐敗,奢靡成風,很快就滅亡了。此后中國陷入長期的戰(zhàn)亂和分裂,重稅體制就維持下來,造成百姓貧弱不堪,社會一片凋敝。
2隋朝“國富”之極
隋朝統(tǒng)一中國,大家都盼望有個清平世界,隋朝統(tǒng)治者也做足了表面文章,在法定的稅負上有了很多的減輕。然而,隋朝最大的問題不是沒有法,也不是沒有制度,而是說一套做一套。隋煬帝的文集讓唐太宗讀了都深受感動,仿佛圣賢再生,可是做的正好相反。
貞觀二年,唐太宗讓有關部門去清點隋朝國庫留下來的物資,報上來的數字讓人咂舌。王珪報告:“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隋朝國庫的積蓄是十分驚人的。隋朝總共統(tǒng)治了38年,國家日?;ㄤN也用了38年,再加上開運河、修長城等等,興建了多項巨大的國家工程,這些開支都十分龐大。就這樣還能夠積蓄五六十年的資財,夠讓人吃驚的吧。算一算這筆賬,就知道隋朝一年收上來的稅足夠三年的開支,這么重的稅,老百姓還不都掙扎在生死線上嗎?
唐朝的統(tǒng)計數據可以獲得證明。1970年洛陽博物館對隋朝含嘉倉遺址進行鉆探和重點發(fā)掘,確認含嘉倉可以儲存幾百萬石糧食,還出土了數十萬斤碳化谷物。像這樣的大型倉庫,在洛陽附近就有七八座,可見當年倉儲何等巨大。
然而,這還只是實物賦稅那一部分,隋朝更重的是勞役,國家工程都由人力物力去完成,我曾經粗粗算了一下,有記錄的勞役,達到三千多萬人次,還不算沒有記錄的部分,以及地方官府的工程。
隋朝的人口,剛建立的時候大約2000多萬人,20多年后達到峰值,大約5000多萬人。人口構成中男女各占一半,再去掉未成年和老人、殘疾人,隋朝的勞動力在最高峰的時候,滿打滿算也就是2000萬人以下,國家勞役竟然高達3000多萬人次,幾乎勞動力都被征調去興建國家工程和當兵打仗。剩下的人要承擔上面說到的沉重賦稅,什么叫做水深火熱,民不堪命,這回懂了吧。
3“人頭稅”與“女人國”
這么沉重的勞役的租稅負擔,隋朝是怎樣取得的呢?有這樣幾件法寶:大索貌閱、析戶、稅外收費直至強征暴斂。
第一件法寶是“大索貌閱”,什么意思呢。原來,中國古代的稅收都是人頭稅,也就是說是根據人頭來征收的。因為是人頭稅,所以古代的統(tǒng)治者都把編制戶籍作為管理社會的重中之重,建立起世界上最嚴格的戶籍制度。那時的戶籍,登記每個家庭成員的性別、年齡、身份、地位、健康情況和財產。一旦被登記在官府的戶籍上,稅收就像繩索一樣套了上去。反過來,老百姓想逃稅,最徹底的辦法就是從官府的戶籍上逃脫,這叫作“脫籍”、“隱漏”等等。脫籍的辦法五花八門,什么離譜的事情都做得出來。比如說,有一個縣,全縣戶籍上竟然沒有一個男丁,是中國歷史記載中“真實”的女人國。更多的地方,戶籍里凈是老弱病殘的困難戶。鄉(xiāng)村的大家族,一戶人家成百上千,戶籍本上卻只記載了幾個鰥夫寡婦,無奇不有。這些都是在逃稅。
隋朝建立以后遇到同樣的問題。隋文帝和隋煬帝都是鐵腕治國的皇帝,動真格查實戶口。特別是隋文帝,把大批官員派到鄉(xiāng)下,挨家挨戶查驗,還發(fā)明了“貌閱”的辦法,“貌”是相貌,“閱”是當面看清,“貌閱”是用文字描述相貌特征,“大索貌閱”就是把山野鄉(xiāng)村翻個遍,把人都找出來,逐個清查,將他們的相貌特征記錄在戶籍上,以后難以逃匿。當時沒有照相技術,“貌閱”的發(fā)明相當于文字的照相。
隋朝雷厲風行“大索貌閱”,編制戶籍,成效非常顯著。隋朝剛建立的時候,全國人口大約有400萬戶,2000多萬人。開皇三年(583年),也就是建國第三年清查戶口,立刻上升至將近700萬戶,4000多萬人。20年后,進一步增長到900萬戶,5000多萬人。總的來看,隋朝在大約30年的時間內,使得人口增加一倍以上。如此快速的人口增長不是通過人口繁衍實現的,而是在全國徹查戶口的成果。人口快速增加,支持了朝廷稅收的爆發(fā)性增長,才有了我們在前面介紹的官倉糧食堆積如山的光景。
第二件法寶是析戶。要知道人頭稅分成兩塊,一塊按照每個人頭,另一塊則按戶來計算。要增加稅收,除了人口數要增長,戶數也要增長。隋朝規(guī)定,不許大家族聚居,必須分房,各自立戶,這項措施使得戶數快速增加,官府的賦稅也跟著水漲船高。
通過這些措施多管齊下,官府的稅收取得了飛速的增長,遠遠超過經濟的發(fā)展,富庶的唐朝都自嘆望塵莫及。魏征在給唐太宗的上表中說:“以隋氏之府藏譬今日之資儲,以隋氏之甲兵況當今之士馬,以隋氏之戶口校今時之百姓,度長比大,曾何等級?”
顯而易見,是隋煬帝無視民眾,才有了全國的造反。如果說錢多招賊的話,那么是先有心賊,才有外敵。結果是內外夾攻,財盡國亡。隋朝真是個有命斂財卻沒命花錢的笑柄。
總結隋朝的教訓,是為了唐朝不要重蹈覆轍。唐太宗深刻地指出,善于治理國家的人,一定要懂得藏富于民,而不要把財富都積累在國庫里面。他引用古人的話說:百姓不足,國君怎會富足呢?國庫的積蓄,只要能夠防備兇年即可,不要超過這個限度。為什么呢?因為假如后面的繼承人好,自然能夠保有天下,不需要為他多留財富。如果繼承人不肖,為他積蓄越多,越刺激他奢侈傲慢,反而成為國家敗亡的禍根。
通過對歷史教訓的反思,唐太宗君臣有了共識,那就是曹操以來國富民窮的經濟政策必將導致國家破產,必須改弦更張。那么應該怎么做呢?那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以民為本,以德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