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吃素少吃肉 國學大師梁漱溟長壽之道
說起長壽之道,我們常會學習一些德高望重之人的養(yǎng)生方法。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學梁漱溟長壽之道吧!
梁漱溟,又名煥鼎,廣西桂林人。生于1893年,逝于1988年,享年95歲,是國學大師級人物中的一個。
梁先生早年參加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后潛心研究佛學。曾積極從事鄉(xiāng)村建設活動??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任過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國防會議參議員。1941年參與發(fā)起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民盟”前身)。
1950年后任北京大學教授。是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
人生態(tài)度
梁先生是個性情中人,由于厭惡舊社會黑暗的政治,他接連自殺過兩次。后來受到佛學的感召,一心皈依佛門,從此也就一直吃起素食來。他回憶往事這樣說道:“我在二十歲的時候,曾有兩度的自殺,那都可以表現(xiàn)出我內心的矛盾沖突來。就是自己要強的心太高,看不起人家,亦很容易討厭自己;此緣故是一面要強,一面自己的毛病又很多,所以‘悔恨’的意思就重,使自己跟自己打架;自己打架,打到糊涂得真是受不了的時候,他就要自殺。”“這時候最要緊的是:幫助他‘懺悔’、‘自新’的力量,從此得到了解脫:‘過去的不說了,我們再努力開拓新生命吧!’”
而這,或許正是梁先生所說的“人生的藝術”、“人生的態(tài)度”。
梁先生認為,人生的態(tài)度有三種。
第一種可用“逐求”二字表示。逐求意同追求,如對“飲食、宴安、名譽、聲、色、貨、利”等等的逐求不已。
第二種可用“厭離”二字表示。當人“逐求”之后轉回頭來冷靜觀察,會感覺在逐求過程中人生太苦,更會因看到社會上充滿偏私、嫉忌、仇怨、計較以及生離死別等種種現(xiàn)象而覺得人生太沒意思。這樣,乃有一種厭離人世的態(tài)度。
第三種可用“鄭重”二字表示。其主要意義是教人“自覺地盡力量去生活”,亦即按照儒家所謂的“慎獨”、“仁義”、“忠恕”、“正心誠意”之類的要求去生活。
看來,梁先生努力實行的是“鄭重”的亦即“盡力于當下之生活”的人生態(tài)度。這樣的人生態(tài)度也包含著諸多養(yǎng)生之道的內容。
一生吃素
梁先生20歲那年想“出家”,被家人勸止后就改為吃素,而且一直長期堅持,即使參加國宴時亦不進肉食。有一次毛澤東走到他飯桌旁由衷地說道:“梁先生堅持食素,清心寡欲,定長壽也。”后來,毛澤東在中南海設宴招待各界人士或單獨約請梁先生談話時,總要說一句:“今天特為你準備了素食。”
梁先生素食75個年頭,享年95歲。果然是位素食壽星。
“素食”的含義有多種。有的主張吃純素;有的要求吃素者還應同時禁用人工調味品和化學添加劑;有的認為“素”的概念可以擴大,即在吃蔬菜、水果、米、面的同時,還可以吃牛奶、雞蛋、蜂蜜之類“不見血”的食物,梁先生以及印度的圣雄甘地等人就是這樣吃素的。
長時期以來,人們常常以為:吃葷會損壽,食素可延年。那么,吃素是不是最佳的強身益壽之道呢?不是的。
學術界多數(shù)人的觀點是:吃純素者由于攝入的蛋白質、脂肪等不足以滿足身體新陳代謝的需要,可能相對地不利于健康與長壽。昔日的格魯吉亞長壽調查團團長夏菲洛曾經著文稱:“我們并未發(fā)現(xiàn)過專門吃素的長壽老人。”日本的一家研究所也聲稱:日本人的平均壽命之所以能位居世界前列,與肉食的增加有很大關系。
那吃素者是否就一定有益于降低血脂、有益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呢?也不見得。請看,長期吃素的趙樸初先生就是個高血脂者。為此,風趣幽默的啟功先生還拿趙先生作擋箭牌來為自己的愛吃葷食辯護:“我說吃葷與血脂沒有關連吧,吃素人不一樣血脂高嘛。”
應該說,我們今日對疾病的成因、對長壽的緣由尚未真正明了,因此,無論是夏菲洛的觀點還是日本研究所的結論,都還不能視之為科學的結論;“吃素有益”的論述亦是如此。畢竟,這里有地區(qū)的差別,經濟的好壞,更有因人而異的問題。
不過,人類的飲食是由生食向熟食發(fā)展的,是由進食少數(shù)品種向更多品種發(fā)展的。就此而論,雜食才是我們適應進化的最佳飲食方式?,F(xiàn)在也公認:葷素搭配、什么都吃才是合乎絕大多數(shù)人的健康益壽之道。
淡泊、平和的生活
梁先生天生孱弱,幼童期總是病歪歪的,人們擔心他難以長命;他后來又長期食素,卻能享有高壽。原因究竟是什么?我們還得去探尋他的養(yǎng)生之道。
晚年,他曾書寫一幅自勉的人生座右銘:“性貴淡,氣貴和,唯淡唯和,乃得其養(yǎng);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此外,他主張“少食多動”,要求“活到老,學到老,思考到老”??磥恚壬母邏蹔W妙就在這里了。
除了吃素,梁先生經常喝的是牛奶、酸奶和淡茶,有時也喝少量的紅葡萄酒。他喜歡吃水果、干果及各色點心。愛用的水果有蘋果、香蕉、梨、桃、荔枝、西瓜、甜瓜、柑橘、山楂、杏、柚子、獼猴桃等,干果則常用核桃、棗子等物。
先生常食粥,他日記里就提到小米粥、玉米粥、白米粥、香蕉粥、百合粥等不同品種。早餐常用豆?jié){、豆腐腦加油條、油餅等物,或換用牛奶、面包、雞蛋。
番茄炒雞蛋或番茄蛋湯是他最常吃的,黃瓜、絲瓜、冬瓜、豌豆、豆制品及綠葉菜都喜歡。
他的“少食”含意是:“任何感覺可口的東西都不多吃,”“少食就是不貪吃,只吃八分飽。”他對晚輩亦這樣要求,以至于孫子每次與他外出,回家都要在奶奶面前喊“餓”。
“多動”指什么?梁先生的解釋是:“對我來說,即在天明前后,起床下地之前,在床上做鍛煉活動,包括多種動作,主要有搓腰身、搓腳心、搓足三里;揉腹部;用手指扳腳尖……”起床后及飯后是散步。而“最好的一種煉身活動是打太極拳。”甚至在批判他的時候,在中途休息期間,梁先生也會旁若無人地打起太極拳來。
關于淡泊、平和,梁先生說道:“一個人動不動就氣盛、發(fā)怒,勢必傷肝、火攻心。如氣盛不得平和、不外露,則又郁積于內腑。兩者都傷肝勞神,有損健康。所以說氣平清淡,自長自消,稱得上身心鍛煉的一項真正過硬功夫。”他對一般事項是不去計較的,更不去追求富貴榮祿;若面對不平,他又無所畏懼,該呼則呼。
梁先生即使年逾九旬,他仍具有超人的記憶力。他能復述在延安相見時毛澤東的整段的談話;能講出幾十年前朋友的住址和電話號碼。這顯然得益于他的不斷學習與思考。而不斷地學習與思考,不僅增強了他的記憶力,也成就了他的“大家”地位。
有趣的是,他在得病臥床期間不是去背詩詞、背語錄,而是背《金剛經》。他認為這樣做沒有宗教上的意義,而是為了促使自己的心里寧靜、淡定與平和,利于康復。
結語:長壽源于平時的生活習慣,好的飲食習慣和心態(tài)能讓你比別人多活10年!學像梁先生一樣長壽?那快從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做起吧!(文章原載于《養(yǎng)生保健指南》,刊期:2012.10期,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360常識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