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米的食譜-粳米的功效與作用
粳米是大米的一種,在中國各地均有栽培,種植歷史已有6900多年,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特產(chǎn)之一。主要產(chǎn)于中國東北。粳米是用粳型非糯性稻谷碾制成的米。
粳米的食譜
粳米粥:粳米30~60克。加水適量,煮成稀粥,早晨食。
《本草綱目》引張耒《粥記》云:“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消化力薄弱的人最相宜。
粳米竹瀝飲:粳米100克,炒香,加水適量研磨成漿,每次用一半,兌入竹瀝2匙服用。
源于《圣濟總錄》。本方取粳米益脾胃,竹瀝清熱、除煩渴。用于胃熱口渴、煩悶。
此外,粳米在《傷寒論》等書的古方中亦多加入,用意各不相同:治“少陰病,下利,便膿血”的桃花湯(赤石脂、干姜、粳米),用本品益脾胃而補虛;治“傷寒解后,虛贏少氣,氣逆欲吐”的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半夏、麥門冬、人參、甘草、粳米),用本品滋養(yǎng)胃液;治陽明經(jīng)熱盛的白虎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用本品益胃、保護胃氣。
粳米的功效與作用
用粳米煮粥以養(yǎng)生延年,在我國已有2000年的歷史,粳米粥最上一層粥油能夠補液填精,對滋養(yǎng)人體的陰液和腎精大有裨益,最適宜病人、產(chǎn)婦和老人。粳米具有健脾胃、補中氣、養(yǎng)陰生津、除煩止渴、固腸止瀉等作用,可用于脾胃虛弱、煩渴、營養(yǎng)不良、病后體弱等病癥,但糖尿病患者應(yīng)注意不宜多食。
1:粳米米糠層的粗纖維分子,有助胃腸蠕動,對胃并便秘、痔瘡等療效很好;
2:粳米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從而減少高血壓的機會;
3:粳米能預防糖尿并腳氣并老年斑和便秘等疾??;
4:粳米中的蛋白質(zhì)、脂肪、維生素含量都比較多,多吃能降低膽固醇,減少心臟病發(fā)作和中風的幾率;
5:粳米可防過敏性疾病,因粳米所供養(yǎng)的紅細胞生命力強,又無異體蛋白進入血流,故能防止一些過敏性皮膚病的發(fā)生。
粳米的簡介
粳米是大米的一種,在中國各地均有栽培,種植歷史已有6900多年,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特產(chǎn)之一。主要產(chǎn)于中國東北。粳米是用粳型非糯性稻谷碾制成的米。米粒一般呈橢圓形或圓形,米粒豐滿肥厚,橫斷面近于圓形,長與寬之比小于二,顏色蠟白,呈透明或半透明,質(zhì)地硬而有韌性,煮后粘性油性均大,柔軟可口,但出飯率低。粳米根據(jù)收獲季節(jié),分為早粳米和晚粳米。早粳米呈半透明狀,腹白較大,硬質(zhì)粒少,米質(zhì)較差。晚粳米呈白色或蠟白色,腹白小,硬質(zhì)粒多,品質(zhì)優(yōu)。粳米產(chǎn)量遠較秈米為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