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 > 疾病預防 > 正文

怎么用藥治療關節(jié)痛

2015-12-11 19:25:05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人老先老腿,關節(jié)痛也是常見的老年疾病,而且關節(jié)痛是一種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骨科疾病。那么你知道應該如何用藥治療關節(jié)痛呢?

怎么用藥治療關節(jié)痛

怎么用藥治療關節(jié)痛

關節(jié)疼痛需要對癥下藥,一般關節(jié)痛的病因有四類:骨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痛風和過度勞損。

骨性關節(jié)炎:也稱為退行性關節(jié)炎,即老百姓常叫的“骨刺”、“骨質增生”,是最常見的一種關節(jié)炎。說得簡單些就是關節(jié)的老化,累及膝、髖、腰椎等負重關節(jié),引起肌肉疼痛、行動不便,是老年人特別是老年女性的常見疾病。

治療骨關節(jié)炎的藥物有:

(1)控制癥狀藥物 此類藥物能較快地止痛和改善癥狀,但對骨關節(jié)炎的基本病變不產生影響。

①鎮(zhèn)痛劑:由于骨關節(jié)炎病人以老年人居多,而老年人對非甾體類抗炎藥易于發(fā)生副作用,且骨關節(jié)炎中滑膜炎癥尤其在初期,并非是主要因素,疼痛并非都由滑膜炎所致,所以可選用一般鎮(zhèn)痛藥。

經研究,鎮(zhèn)痛劑和非甾體類抗炎藥兩者的止痛作用無顯著差別,而止痛劑的胃腸道不良反應較少。如對乙酰氨基酚(即撲熱息痛),一般服0.3—0.6克,每日2~3次。鎮(zhèn)痛劑可經常服用,也可只在痛時或進行某種活動時服用。

②非甾體類抗炎藥:對骨關節(jié)炎病人的炎性表現如關節(jié)腫脹、疼痛、積液及活動受限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但有的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對軟骨基質的合成有抑制作用,長期應用雖然關節(jié)疼痛改善,但是骨關節(jié)炎的基本病變反會加重。

研究中發(fā)現,如雙氯芬酸鈉(包括扶他林、戴芬、英太青、雙氯滅痛、奧斯克)、奇諾力、優(yōu)妥、諾德倫、西樂葆、萬絡等對關節(jié)軟骨沒有影響,比較適合應用于骨關節(jié)炎。

③腎上腺皮質激素:雖然有報告對軟骨細胞有益,但沒有必要全身應用,只適用于伴發(fā)滑膜炎,出現關節(jié)腔積液時,則可在嚴密消毒下,予關節(jié)腔內或病變部位局部注射得保松、利美達松等。同一關節(jié)用藥每年不超過4次,兩次之間的間隔不宜短于兩個月。

(2)改變病情藥 即過去所稱的軟骨保護劑。這一類藥物見效較慢,一般需治療數周后才見效,但停藥后療效仍持續(xù)一定時間,同時又能減緩、穩(wěn)定甚至逆轉骨關節(jié)炎軟骨降解過程。

①透明質酸: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從牛眼球玻璃體中提取成功,就命名為玻璃酸,又名透明質酸。開始用于治療賽馬的關節(jié)炎。自1974年首次使用關節(jié)內注射治療骨關節(jié)炎,并取得較好療效。透明質酸是關節(jié)液的主要成分,也見于軟骨。

臨床使用的制劑是從雞冠提取純化的。目前國內透明質酸產品有玻璃酸鈉注射液(商品名施沛特),2毫升關節(jié)腔內注射,每周1次,共5次,療效可持續(xù)半年左右。進口產品有欣維可,2毫升關節(jié)腔注射,每周1次,3次為一療程,療效可維持1年左右。

②過氧化物歧化酶(SOD):能清除氧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從而減少對關節(jié)軟骨的損害。本品起效較慢,療效持續(xù)時間可長達18個月。歐美已用于臨床。

③D—葡萄胺:最先在我國應用的為口服硫酸鹽,名為氨基葡萄糖,商品名為維骨力。推薦用法為314—628毫克,每日3次,餐時隨飯同時咽用,持續(xù)8周,隔半年左右可重復1個療程。其副作用少,主要有輕度惡心、便秘和嗜睡。

另外,還有四環(huán)素族抗生素(如多西環(huán)素)、葡糖胺聚糖、S—腺苷基蛋氨酸、骨重吸收劑(包括乙膦酸鹽、氯屈膦酸鹽、帕米膦酸鹽、阿侖膦酸鹽等)、人工合成的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劑、促進軟骨修復的細胞因子等,目前這些制劑還在探索研究階段,不宜推薦給病人常規(guī)應用。

中藥可選用追風透骨丸、壯骨關節(jié)丸、骨刺片、骨仙片、骨寧注射液等成藥,或辨證施治。 經過上述治療后,病情一般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若病情一直較嚴重,或關節(jié)腔內有“骨刺”碎片落入,影響關節(jié)功能者,可考慮手術治療,以便摘除關節(jié)內的 “骨刺”或切除阻礙運動的大“骨刺”,必要時還可作關節(jié)成形術÷關節(jié)融合術或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等。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是一種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癥性疾病,早期有關節(jié)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jié)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縮,極易致殘。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發(fā)病年齡多為20-40歲,女性多于男性。”陸博說,如果有幾周或數月感到疲倦無力、體重減輕、胃口不佳、低熱、手足麻木刺痛等癥狀,最好到醫(yī)院??茩z查一下。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該如何用藥?

(1)非激素性抗炎藥物:

這類藥物通常稱“一線”藥物。主要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達到消炎、止痛作用。另外,這類藥物尚可抑制磷酸二酯酶使細胞內的cAMP增加,溶酶體膜穩(wěn)定性增加,減

少酶的釋放。但這類藥物雖然能減輕癥狀,卻對引起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免疫反應不發(fā)生根本影響,因此不能控制病情發(fā)展,只能改善癥狀。

①消炎痛:開始劑量為每日75mg,分3次飯后口服,其后逐漸增至每日100~150mg。孕婦、潰瘍病、精神病人禁用。

②阿司匹林:每日3mg~4g口服,4至6小時1次。

③炎痛喜康:每次20mg口服,每日1次,飯后服。

④布洛芬:每日1~18g,分3~4次口服。副作用較少。

⑤萘普生:每次250mg口服,日2次。副作用較少。

⑥氟滅酸:每次02~04mg口服。日3次。

“一線”藥物不主張聯合使用,應用某一種藥物3周仍無效者,可更換另一種藥。經半年治療無效時,應考慮應用“二線”藥物。

(2)緩解性藥物:

這類藥物又稱“二線”藥物。其共同特點是作用慢,可影響疾病的免疫反應病理過程。

①金鹽:可改善體液和細胞免疫,減少骨質的侵蝕、破壞,抑制滑膜炎癥。每周25mg的金鹽制劑,靜注療效較好。包括硫代蘋果酸金鈉和醋硫葡金。口服醋硫葡金6mg,每日1次。持續(xù)15年,類風濕因子可有37%轉陰。

②青霉胺:可使巨球蛋白的二硫鍵斷裂,而發(fā)生解聚,降低RF水平。劑量為250~1800mg /日,病情好轉后改為250mg/日維持。服藥后1.5~2個月起效。副作用有皮疹、肝損害、骨髓抑制等。

③氯喹及其衍生物:氯喹開始劑量為每日250~500mg,平均每日6mg/kg。有心肌病,角膜病變,視網膜病變者慎用。為減少副作用,每年只用10個月。

④左旋咪唑:作用類似青霉胺??芍卸雀纳祁愶L濕癥狀,能增強淋巴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功能,與一線藥物聯合應用,療效較好。用法:25~50mg,口服,日3次,每周單日用,雙日停,12周為1療程。

(3)腎上腺糖皮質激素:

一般不首選此類藥。其應用指征是:①常規(guī)治療無效時,可與一、二線藥物合用。②嚴重關節(jié)外并發(fā)癥,如心包炎、胸膜炎、血管炎及虹膜睫狀體炎等。使用原則:a.最小劑量(如強的松每日小于10mg)。b.最短期限(因長期使用易發(fā)生無菌性骨壞死)。c.盡早減量以至停用。

(4)免疫抑制劑:

此類藥物又稱“三線”藥物。凡對一二線藥物治療無效或有嚴重反應者可應用。

①環(huán)孢菌素:可抑制T輔助細胞誘導淋巴細胞的激活,或延遲引起過敏反應有關的細胞因子的產生。用量為每日10mg/kg,靜脈注射。療程60 日,總有效率為54%。

②柳氮磺胺吡啶:可抑制免疫病理過程,并防治有關感染誘因,口服每日2g,癥狀嚴重時每日可用3g,療程為兩個月。對晨僵,握力,血沉,C?反應蛋白均可明顯改善。

③環(huán)磷酰胺:對頑固性類風濕有效。但副作用較多,不宜首選。每次100~200mg,靜滴或靜注,每周1~2次,療程總量為3g。副作用為骨髓抑制、出血性膀胱炎等。

④硫唑嘌呤:最大用量為每日2.5~3mg/kg。如合用別嘌呤醇,該藥減量25%。

⑤甲氨喋呤:可阻斷細胞的二氫葉酸轉化為四氫葉酸,因而抑制類風濕,達到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每周用量25~50mg。每12小時口服1次,連服3次為宜。療程不超過6個月。對一二線藥物無效者作用顯著。孕婦禁用,以免引起胎兒畸形。

(5)分子免疫

①γ?干擾素:應用重組脫氧核糖核酸技術生產的γ?干擾素具有抑制DNA和核糖核酸的復制,抑制T細胞增殖,降低體液和細胞免疫反應的作用。每次1000萬單位,肌注。7次為1療程。

②特異性抗體(McAb):是通過人腫瘤細胞致敏的某個淋巴細胞單克隆所產生的抗體。它具有高純度,特異性強的特點。用鼠的McAb與蓖麻毒素蛋白 A鏈免疫偶聯的IT(免疫毒素)特異地結合T細胞亞群上,通過酶樣作用方式重復滅活核糖核酸,破壞和殺傷這些細胞,IT治療量每日為 005~033mg/kg,5~10天為1療程。結果有效率為50%。

(6)其他藥物

①巰甲丙脯酸:本品結構與青霉胺分子相似,能阻滯緩激肽的釋放,減少前列腺素的產生。用法:12.5~25mg,口服,日3次。最大量 200mg/日。一般2~3個月癥狀明顯改善,類風濕因子轉陰率67%。

②鋅制劑:硫酸鋅10mg/kg/日。成人每天不宜超過700mg,兒童不宜超過150mg/日。一般認為對改善免疫指標優(yōu)于癥狀的改善。

痛風 :“大吃大喝后突然感到關節(jié)疼痛,也應當考慮是否為痛風引起。”陸博說,痛風病是一種代謝綜合癥,由于嘌呤代謝紊亂,使大量的尿酸鹽沉淀在關節(jié)及其附近軟組織中。表現為急性關節(jié)炎反復發(fā)作,最后合并為痛風結石,血和尿酸濃度增高,關節(jié)畸形,腎臟病變。

一般人發(fā)現自己患有痛風病,最先是發(fā)現了急性關節(jié)炎。通常是在夜間有突然發(fā)作性的疼痛,特別是在腳部的大拇指關節(jié)和跖趾的關節(jié)處感覺最明顯。疼痛后持續(xù)幾小時,關節(jié)部位就出現紅腫、發(fā)熱和僵硬。同時,全身體溫上升到38—39℃,還伴有頭痛和心慌等全身癥狀。

如何處理?

目前在國際上沒有根治痛風的特效藥,只能緩解痛風的癥狀。陸博指出,由于痛風的發(fā)病與飲食密切相關,控制飲食原則上是,少吃富含嘌呤的食物,如海鮮、內臟、肉、豆類以及肉湯和肉汁;少吃含糖量高的飲料及甜食,它們會加速尿酸形成;多選擇堿性的食物,有助于堿化尿液,避免尿酸鹽形成結石。每天飲水應保證2000毫升至3000毫升,促進尿酸排除。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