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劉啟到底是賢明之君還是嫉恨之帝?
在劉啟還是東宮太子時,吳王劉濞的兒子和他賭博玩耍,二人爭執(zhí)不下,他竟然提起賭具擊殺了吳王的兒子,吳王劉濞怨恨在心,這與他后來的反叛也有直接的理由。后來,劉啟繼承帝位,是為漢景帝,但其稟性難改,他任用大才子晁錯為重臣,把國事都托付與他,晁錯幫他削藩收權(quán)、整治朝政,他坐收漁利。后來又聽袁盎鼓舌造謠,殺晁錯作為各叛王撤兵的條件時,又下令以大逆不道的罪名把晁錯的全族都滅了。七王叛亂不息,他這才突然想起了父親文帝臨死時交待他的話;讓周亞夫指揮軍隊前去平叛。周亞夫在接受任務(wù)時,顯得有些傲慢,使景帝覺得可能有點不大尊重自己這個年輕的皇帝。
亞夫出兵之后,屢破敵軍,僅僅3個月,吳王劉濞被殺,吳、楚叛亂被平定。吳、楚是叛軍的主力,在他們失敗之后不久,其余五國也在漢將的進擊之下節(jié)節(jié)敗退,不多久,作亂的藩王或是自殺,或是伏誅,七國之亂很快被平定。平定七國叛亂,周亞夫功勞很大,贏得了人們的一致稱譽,景帝也重用了他。然而,在平叛的過程中也得罪了一些人。首先找周亞夫麻煩的人就是梁王劉武,梁王劉武之所以恨他,還是因為公事。當(dāng)時,周亞夫主持平叛,率領(lǐng)軍隊開到河南一帶。吳、楚聯(lián)軍正在全力攻梁,周亞夫分析了形勢,認為吳、楚聯(lián)軍銳氣正盛,漢軍難與之爭鋒,決定把梁交給吳、楚聯(lián)軍,任由他們攻打。梁王向景帝求救,景帝也命令周亞夫援梁,但周亞夫給景帝來了個“不奉詔”,而是派騎兵截斷了吳、楚聯(lián)軍的糧道。吳、楚聯(lián)軍久攻不下,銳氣盡失,又斷其糧草,被迫找漢軍主力決戰(zhàn),周亞夫則深溝壁壘,養(yǎng)精蓄銳,一舉打敗吳、楚聯(lián)軍。雖然平叛勝利了,但卻和梁王結(jié)下了梁子。因此,梁王每逢入朝,經(jīng)常與母親竇太后說起周亞夫,極盡中傷誣陷之能事。竇太后聽信了梁王的讒毀,就經(jīng)常向景帝中傷周亞夫。
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立長子劉榮為皇太子,但因為其母栗姬漸漸失寵,景帝就想另立王皇后之子劉徹為太子。周亞夫初登相位,認為太子并無過失,隨意廢立,會引起混亂。周亞夫稟性直爽,不懂勸諫藝術(shù),與景帝發(fā)生了爭執(zhí),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竇太后要景帝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為侯。王皇后為人十分乖覺,專會討好竇太后,因而博得了竇太后的歡心,穩(wěn)住了地位,至于封外戚為侯,并非沒有先例,但景帝估計亞夫不會同意,就先找他做思想工作。果然,亞夫斷然否決,他說:“高祖皇帝曾經(jīng)與諸大臣歃血為盟:非劉姓而王,非有功而侯者,天下共擊之?!敝苯影岢鰟畹脑拤簤夯实垡簿退懔?,他還直言不諱的說:“王信雖是皇后的哥哥,但無功勞,如果把封了侯,那就是違犯了祖宗的規(guī)矩。”其實想想,這位名將真是老實地可愛,皇帝老兒愿意給誰封官許愿隨他去好了,反正俸祿又不用自己幫皇帝掏銀子。景帝自然因為亞夫駁了自己的面子而十分惱怒,但是亞夫執(zhí)之有故,言之鑿鑿,無懈可擊,只能“默然而沮”。
不久,匈奴部酋6人來降,景帝非常高興,并想把他們都封為列侯。亞夫卻說:“他們的先人背棄了漢朝而投降了匈奴,現(xiàn)在又背叛了匈奴而投降了漢朝,陛下如果封這樣的人做列侯,又怎么能責(zé)備作臣子的不忠于君主的呢?”這次,景帝認為“丞相之議不可用”,斷然拒絕了亞夫的建議,將6人封侯。(想起來我們的飛將軍,他怎么這么沒有運氣,李廣難封,委屈啊)我估計,景帝拒絕亞夫,基本上不是考慮他的話的正確性,多半出于一種孩子氣的心理:縱使你次次都對,也不能事事都聽你的,你做皇帝還是我做皇帝啊,這次一定要我說了算。亞夫見景帝不從,也算知趣,比前輩名將韓信強,就上書稱病辭官,景帝也不挽留,巴不得這個老頑固早點退休。
如果事情到此了結(jié),倒也罷了,也用不著我瞎費心了,問題是周亞夫既然開罪了有著生殺大權(quán)的boss,又功高德望,景帝自然對他不放心。一次,皇帝專門宣召周亞夫,想看看他對于現(xiàn)階段的生活是否有怨氣。這次“保鮮”,亞夫過關(guān)沒事,又一日,景帝特賜食于他,亞夫雖然退休,但還在皇城根下,隨叫隨到,進去后,只見皇帝獨坐在那,行過拜謁之禮,簡單說了兩句,景帝就讓上菜,這自然是皇恩浩蕩,但是席間并無他人,只有這一君一臣,亞夫有點惶恐,呵呵,如果你要說:“子非亞夫安知亞夫之惶恐?”我只能說,呵呵,我是猜的。等他入席才發(fā)現(xiàn)自己面前的只有一只酒杯,并無筷子,而菜肴又都是大塊的肉,根本無法吃,就知道是景帝在戲弄他,轉(zhuǎn)頭看看主席的人,想讓取雙筷子,當(dāng)然,景帝要玩他,不會這點都想不到,早就囑咐好了,主席人裝聾作啞,亞夫再次提起筷子,景帝到底是少年心性沒有耐住,插話道:“這還未滿君意?”周亞夫一聽,怕得要死,趕緊起座下跪,脫帽謝罪,景帝才說了一個“起”,亞夫趕緊起身,匆匆跑了。幾天后,突然有使者到,叫他入廷對簿,亞夫一聽,知道自己快掛了,但不知道所為何事。原來,亞夫年事已高,就讓兒子籌備喪葬用品,買了500副甲盾,為了將來護喪之用,兒子使傭工拉回家,又未給錢,使得傭工懷恨上書誣陷。大理寺來審理。
大理寺當(dāng)堂審問到:“為何要謀反?”言歸正傳,周亞夫辯解道:“我兒子所賣的東西全系喪葬所用,怎么能談得上謀反呢?”官員無話可說,但知道皇上欲置其于死地,就必須要找個借口,于是給了一個驚天地、泣鬼神,聞?wù)吡鳒I、聽者傷心的判詞:“不反天上,亦反地下!”就是說,你這個老小子,即使不想在活著的時候造反,也會在死了以后到陰曹地府造反的。周亞夫聽了,聽了也明白了,是景帝要自己死,于是5日不食,絕食而死。
說到這,我自己都暈了,說漢景帝呢還是說周亞夫呢,怎么說周亞夫說這么多,呵呵,也許是我個人比較欣賞這位名將吧,這就是我想說的明君的嫉恨,晁錯和周亞夫,一文一武,不世出的漢室忠良,就這么死了。當(dāng)然,晁錯的死與他在七國之亂后,個人沒有形成很好的對策,老是攛掇著景帝要親征平叛,皇帝也是人啊,沒事有病啊跑到戰(zhàn)場上送死,是“誅晁錯”又不是針對我。周亞夫的死也與個人太過剛直的秉性有關(guān)系,當(dāng)然,我覺得,在無法控制自己生死的皇朝里,景帝的嫉恨心才是把他們送上黃泉路的“黑白無?!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