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軼事:史思明曾因為一首詩擅殺大臣
史思明和安祿山是同鄉(xiāng),兩人關系很好。安祿山反唐,任命史思明為范陽節(jié)度使,統領十三郡八萬人馬,勢力強勁。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與大臣嚴莊、宦官李豬兒謀殺后,史思明一度歸降唐朝。但是他反復無常,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再次反唐。他假借為安慶緒解圍的機會,殺了安慶緒,在范陽稱帝,國號大燕,建元順天。封兒子史朝義為懷王、周摯為宰相、李歸仁為將軍,改稱范陽為燕京。
當了皇帝的史思明心情大好,一天,他在宮中宴會群臣的時候吃到新鮮櫻桃,覺得味道特別好,便想著給駐守鄴城的兒子史朝義寄一籃,讓他也嘗嘗鮮,并作了首詩。詩是這樣寫的:
櫻桃一籃子,半青一半黃;
一半與懷王,一半與周贄。
懷王就是他兒子史朝義,周贄是當時的宰相。詩成,他讓在場的大臣觀摩,并讓大家提意見。
史思明是突厥人,從小沒上過學,也沒有什么文化,全憑驍勇善戰(zhàn)建立軍功。一個大老粗居然要作詩,寫得不堪入目還要在大臣面前顯擺,或許是至高無上的權力讓他自信心爆棚的緣故吧!
這可為難在場的大臣,該說什么好呢?半天沒人敢吭聲??刹豢月曇膊恍邪?,皇帝會說大臣不誠心。還是其中一人站出來提了個意見,他說:“您的圣作真的非常高妙,已經沒啥缺點了。如果硬要找不足之處,那我覺得把‘一半與懷王,一半與周贄’二句位置調換一下,這樣整首詩就更押韻了?!?/p>
這個問題是從作詩的角度提出來的,目的只是想過關。在科舉出身的大臣們的眼里,這樣中東西根本不能稱詩。但史思明卻大怒,差點把提意見的大臣拖出去斬首。他為啥如此生氣?原來,他覺得把他兒子懷王的位置移到周贄后面,是對懷王的大不敬。他氣憤地說:“我兒豈可居周贄之下?”
這到底是寫詩還是排座次??!對于史思明來說,押韻這個專業(yè)問題他根本理解不了,他也不需要知道。他關心的,是自己和兒子的地位。
從這件小事情可以看出史思明對兒子還是挺好的。但是此人反復無常,性格暴躁,動輒砍殺。連他兒子史朝義都沒法忍受他。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史思明的叛軍被唐軍逼得節(jié)節(jié)敗退。一天,他命令兒子史朝義修筑城墻以抗拒唐軍。城墻修好,史思明親自查看。他對史朝義的工作十分不滿,大罵史朝義。史朝義急忙下跪求饒,暴躁的史思明指著跪在地上的兒子對在場的軍士們說:“等我攻克陜州,斬卻此賊!”史朝義因此驚懼。手下將士也對史思明非常不滿。于是,史朝義與一些將士聯合趁夜間殺死了史思明。
據馮夢龍在《古今譚概》里說,史思明見謀殺自己的竟然是自己的兒子,非常氣憤,他對史朝義說:“爾殺我太早。祿山尚得至東都,而爾何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