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李鴻章任直隸總督20余年 發(fā)展洋務強化淮系勢力

2017-02-09 14:33:03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清朝的直隸(轄區(qū)約略相當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及河南、山東兩省部分地區(qū)),其地域拱衛(wèi)京師,政治地理因素非常重要,故為清廷所特別重視

清朝的直隸(轄區(qū)約略相當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及河南、山東兩省部分地區(qū)),其地域拱衛(wèi)京師,政治地理因素非常重要,故為清廷所特別重視,在疆吏的心目中也被格外看重,有“直隸為各省領袖”之說。晚清時期,除了直隸和幅員遼闊的四川是一省特設一總督,其余都是兩省或三省合設一總督。

從晚清直隸總督的任用情況看,不算短時護理、署理而未發(fā)揮多少作用者,實際履職施政且有一定影響的大員,依次有琦善、訥爾經(jīng)額、桂良、譚廷襄、慶祺、恒福、文煜、劉長佑、曾國藩、李鴻章、榮祿、袁世凱、陳夔龍等16人。在劉長佑以前的7人中,除譚廷襄之外,其余都是滿、蒙貴族(慶祺、恒福為蒙古族,其他四人為滿族)。這絕非偶然,應該說與清廷的民族偏見和統(tǒng)治策略密切相關,可以揣摩其中的隱意:直隸的主政者如同皇家的“守門人”,從滿、蒙親貴中選擇才最為可靠。不過,此事終究是不以當權(quán)者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形勢的變化,特別是清朝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派系力量的消長格局,是更重要的制約因素。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事情,就是清末在鎮(zhèn)壓反清起義的過程中,清朝陣營內(nèi)部湘、淮系軍政集團勢力崛起。兩大軍政集團的要員紛紛出任督撫,成為當時清朝政治權(quán)力再分配格局中的醒目現(xiàn)象。

就膺任直隸總督而言,湘、淮集團中最早者是湘系要員劉長佑。他盡管不是曾國藩所部湘軍的最嫡系將領出身,但屬湘系“元老級”人物之一,并是較早躋身封疆大吏者。他于咸豐十年(1860)被授職廣西巡撫,比曾國藩首次出任疆吏的時間還略早些。同治初年,直隸總督文煜不能有效鎮(zhèn)壓近畿的反清起事,劉長佑從兩廣總督任上被移調(diào)直隸,清廷指望他能扭轉(zhuǎn)局面。劉長佑在任期間,軍務上雖較前有些成效,但終究也遏制不了彼伏此起的起事,于同治六年(1867)冬去職。

劉長佑之后,直隸總督由滿洲貴族官文短時署理,其人說不上有什么作為,不過他與湘系集團的關系相當微妙。官文任過多年湖廣總督,曾被湘系集團中另一重要人物、湖北巡撫胡林翼所籠絡利用,數(shù)年間與湘系集團維持了表面的和諧。胡氏于咸豐十一年秋病逝后,官文與湘系集團的關系趨于逆轉(zhuǎn),其間明爭暗斗漸多,終于在同治五年,官文被新任湖北巡撫曾國荃(曾國藩之弟)奏劾,被解除總督之職。后被召京另用,其署理直隸總督,顯然是朝廷擬復加重用的信號。只因其人腐化成習、為政無能,到同治七年秋,便有了將曾國藩從兩江總督任上移調(diào)直隸的朝命。

這時曾國藩任兩江總督已有七八年之久,兩江既是他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最終收功之地,又是他長期營造的個人勢力根基深厚之區(qū)。清廷把他調(diào)開,盡管是到畿輔要區(qū),但他還是不免陷入所謂“圣眷已差”的疑慮之中。次年春他才正式到任,但對直隸從官風、民氣到自然環(huán)境全不看好,不過他還是努力操辦政務,把重點放在練兵、飭吏以及治理河患方面,對文教之事亦頗用心。不料同治九年,天津發(fā)生了震驚中外的大教案,他受命前去處理,陷入極端難堪的境地。恰此前接替他任兩江總督的馬新貽遇刺身亡,曾國藩遂被命回任兩江,而接替他任直隸總督的,便是淮系領袖李鴻章。

李鴻章為安徽合肥人,其父李文安與曾國藩為同年進士,他本人早年也曾向曾國藩問學,結(jié)下師生之緣。他自同治元年即躋身疆吏之列,及此接替曾國藩任直隸總督,成為地位進一步提升的一大契機,其間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獲兼任“北洋大臣”之職。此前,設有“三口通商大臣”的專職,管理“北洋”地域三個通商口岸的相關事務。此時該專職裁撤,改為直隸總督的例定兼職,這樣其職事就包括直隸一省政務、北洋三口“通商”,同時直接涉及國家外交事務。因此,有人說李鴻章“坐鎮(zhèn)北洋,遙執(zhí)朝政,凡內(nèi)政外交,樞府常倚為主”。更有學者說,此時直隸總督“幾有成為清政府第二朝廷的趨勢”(李劍農(nóng)《中國近百年政治史》)。

李鴻章在此職任上一干就是20多年(其間因母親去世而短暫離職),以直隸和北洋為基地,在操持政務、發(fā)展“洋務”事業(yè)的同時,也不斷強化淮系集團勢力。至于外交方面,盡管他不無努力,但限于半殖民地的國家狀況,終難有漂亮手筆,屈辱妥協(xié)成為其主要表現(xiàn)。特別是中日甲午戰(zhàn)爭時,他不但在戰(zhàn)略上存在誤判,而且是喪權(quán)辱國的《馬關條約》主要議定人,備遭輿論呵責。李鴻章簽約后,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之職由浙江籍大員王文韶繼任。

“非淮非湘”的王文韶,處世圓滑,有“油浸枇杷核”“琉璃球”之稱。他對“落勢”的李鴻章并未投井下石,數(shù)年間政務上無大革新,可算得在前任基礎上的延續(xù)。及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新政期間,朝局詭譎,慈禧太后為牢牢控制畿輔要區(qū),防范突發(fā)事變,讓其親信滿人榮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她發(fā)動政變之后,又將榮祿召京。繼任者為另一滿人裕祿,隔年在“庚子之變”中自殺身亡。此前李鴻章已經(jīng)東山再起,先任過約半年的兩廣總督,這時改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清廷要靠他與外國“議和”簽約。李鴻章最后簽訂了《辛丑條約》,盡管事出無奈,但無論如何也留下了空前恥辱的一筆。簽約后不多時日,風燭殘年的他就撒手人寰,繼任者是袁世凱。

袁世凱是河南項城人,曾在淮系要員吳長慶帳下做事,與淮系關系密切,這是其起家的重要階梯。他從甲午戰(zhàn)爭期間的“小站練兵”開始染指新軍,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后,利用在清末新政中操持練兵的機會,控制了實力可觀的北洋新軍,發(fā)展成為名副其實的北洋軍閥巨頭。同時,他在直隸和北洋主政期間,對該區(qū)工商、教育等新政事項的操持也不無成效,甚至被視為區(qū)域性“樣板”。其人于光緒三十三年被內(nèi)調(diào)為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表面似乎更被重用,但實際上是清廷移其脫離北洋基地,隔年他就被借故罷職。但因他對北洋軍仍能隱然操控,及至宣統(tǒng)三年(1911)武昌起義爆發(fā),遂得復出并成為能左右清廷的權(quán)要,終至利用時機迫清帝退位,而獲取民國權(quán)柄。

接替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是其親信楊士驤。此人無大才干,但勉可維持前任舊規(guī),其人于宣統(tǒng)元年病死。其遺職在短暫時間內(nèi)或護或署之人可以略去不計,實際繼任者為無明顯派系歸屬的貴州人陳夔龍。這時清王朝更處風雨飄搖之中,所謂“新政”仍被視為救命稻草,陳氏在其轄區(qū)自然也要有所應對,但終歸實效難著。清帝遜位前夕,他以病假離任,不日清朝便告壽終正寢。

縱觀晚清時期直隸總督的情況,可以看出:該職自劉長佑擔任后,主體上發(fā)生了以漢族大員替代以前滿、蒙大員的格局變化,而漢族大員中,又是以湘、淮系和袁世凱北洋集團的要員為基干。這三個集團勢力在近代中國影響甚巨,以其要員為基干主政直隸乃至北洋,或可視為晚清至民初政治走勢的一個縮影。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