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吳三桂造反了嗎 吳三桂真的是漢奸嗎
歷史上的吳三桂
吳三桂的一生圍繞著背叛與招降,一開始背叛明王朝,受李自成招降,之后又背叛李自成,受滿清族招降,最后又背叛清王朝,割據(jù)云南,自立為王。
歷史上的吳三桂
如此立場搖擺之人,歷史對其評價也難下定論,其實吳三桂此人數(shù)次處于歷史轉(zhuǎn)折的關(guān)鍵點上,但他并未抓住時機,成為歷史上力挽狂瀾的定局之人。
吳三桂青年時期跟隨明朝名將袁崇煥,領(lǐng)命于威震關(guān)內(nèi)外的英雄將領(lǐng),可以說吳三桂今后的仕途必將飛黃騰達,但明朝末年,時局難料,滿清族皇太極因忌憚袁崇煥的軍事才能,視他為心頭大患,敗兵逃亡之際,不忘設(shè)下計謀,挑撥明朝君王與袁崇煥之間的信任,加之崇禎皇帝生性多疑,袁崇煥功高蓋主,此二人之間的信任早已薄如蟬翼,垂直可破。崇禎帝聽信謠言,將袁崇煥關(guān)入禁軍監(jiān)牢并將其殺害,明王朝最后一道防衛(wèi)也宣告破解。
吳三桂深受此事影響,對明朝忠心大大受損,故而在崇禎帝面臨李自成攻城在即,急召吳三桂搬師護京的緊要關(guān)頭,吳三桂反而不緊不慢,毫無救主之心,因此被世人詬病為明朝的亂臣賊子。
之后,吳三桂更是犯下歷史大忌,為紅顏與李自成反目成仇,一怒之下將滿清大軍放入關(guān)內(nèi),從此中原霸主更名改姓,漢室天下再次被異族統(tǒng)治,吳三桂因此被扣上了歷史罪臣的惡名。
吳三桂如此行事,你說他審時度勢也好,說他見風(fēng)使舵也罷,他最終也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了慘痛代價,吳三桂自清王朝建立后擁兵云南,后趁削藩之機舉兵造反,卻被清政府絞殺殆盡,其子嗣也未能幸免。如此下場,實為悲涼。
吳三桂造反了嗎
吳三桂在歷史上的評價究竟是偏向褒義還是更偏向貶義?他在明末之際是否真的造反了?如此賦有歷史爭議之人,我們該帶著怎樣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無完人,他的所作所為是否值得歷史的原諒還是不值得。的確,吳三桂最終選擇了投降滿清,并親自肅清了明朝遺留勢力南明政府,他已經(jīng)決定了站在明朝的對立面,但造反這一說仍有待商榷。
吳三桂造反了嗎
歷史變遷,當(dāng)人們站在歷史抉擇的三岔路口,所做的決定往往并非出自本身所愿,從當(dāng)時的局勢上來看,有能力問鼎中原的共有四股力量,以李自成為首的大順軍勢力,擁兵自重的吳三桂勢力,關(guān)外虎視眈眈的滿清勢力,以及明朝遺留下來的南明勢力。
這其中吳三桂的勢力可謂是腹背受敵,他夾在李自成和滿清軍之間,形勢險惡,擺在其面前的只有三條路,其一,接受李自成招降;其二,南渡江南,支持南明政權(quán);其三,聯(lián)合滿清剿滅李自成。吳三桂原先是有投靠李自成的意圖的,可見投降關(guān)外異族并非是他的首選,怎料草莽起家的李自成不懂如何籠絡(luò)人心,拘禁吳襄,奪人愛妻接連戳中吳三桂痛處,逼的其一怒之下引清軍入關(guān),一副魚死網(wǎng)破的模樣。
《水滸傳》一書中評價“官逼民反”、“落草為寇”的行為視為英雄豪杰,只有朝廷奸臣才稱其為造反,同樣的道理,吳三桂被李自成逼得走投無路,另尋出路,也不算是造反行為了吧。
吳三桂漢奸
吳三桂漢奸這一說法來源于吳三桂一怒為紅顏,將滿清軍放入關(guān)內(nèi),因此便不分青紅皂白讓吳三桂背負上了漢奸這一罪名。
吳三桂漢奸
若是站在擁護明朝的立場上而言,真正篡奪明朝政權(quán)的乃是大順軍首領(lǐng)李自成,在其攻陷北京城,逼死崇禎皇帝的過程中,吳三桂甚至都未曾趕得及見末代皇帝最后一面,在趕赴京城的途中便傳來明王朝覆滅的消息,若是叛吳三桂護主不力、不曾盡臣子忠心的罪名尚且在情理之中,漢奸這一罪名實在與其所作所為沒有多大關(guān)系。
再者,從另一角度出發(fā),李自成覆滅明朝政權(quán),是漢人之間內(nèi)部的斗爭,并升級至民族矛盾,而吳三桂將滿清軍引入關(guān)內(nèi)這一行徑確實將被崇尚民族主義的漢人所詬病,但滿清與漢人之間真的有如此之大的民族差異,可以將吳三桂判定為漢民族的罪人嗎,真相恐怕并非如此,滿清統(tǒng)治下的中原與蒙古族統(tǒng)治下的中原,最大的不同就是民族融合,清王朝可以說是完全漢化的王朝,或者說是中國化的王朝,它的存在對于古代中國來說是歷史的進步,是對古代中國做出巨大歷史貢獻的。
朝代更替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是極為平常的現(xiàn)象,民族斗爭在華夏多民族融合的進程中也不能狹隘地認為哪一方為異族,因此從歷史的大范圍深層面而言,吳三桂擔(dān)當(dāng)不起漢奸的惡名,他只是稱不上忠義之士,而非歷史罪人。
吳三桂行宮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guān),剿滅李自成后,被封為平西王,鎮(zhèn)守云南。
吳三桂行宮
起初,吳三桂經(jīng)過常年征戰(zhàn),身心具疲,想當(dāng)幾年的安逸藩王,遂在他的藩地內(nèi)大興土木,填湖建房、擴建花園,重新修建鳴鳳山金殿,將北京城那座金光閃閃的“金殿”原模原樣的照搬過來,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這座供吳三桂、陳圓圓游玩欣賞的行宮,經(jīng)歷百年風(fēng)雨,修葺一新后,又以令世人驚嘆的樣貌成為了現(xiàn)今炙手可熱的旅游景點。
金殿名勝區(qū)坐落于昆明市東郊的一座鳴鳳山上,供占地1773畝,因此大多建筑都由銅制品構(gòu)成而聞名。這座經(jīng)歷百年的私人豪宅,成為了明清時期建筑業(yè)的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的相互融合的杰作。庭院內(nèi)古木蒼松、溝壑深幽,整個庭院的布局構(gòu)圖都大有深意,其中“金殿朝暉”、“鳴鳳山茶”更是昆明十景中最具代表的景色。另外天門古道、鳴鳳晨鐘、太和遺跡、栗花風(fēng)荷等更是巧奪天工、趣意盎然。
徜徉其中,由山腳舍車步行,經(jīng)過迎仙橋,遇見鳴鳳勝景坊,接下來迎接你的就是“第一天門”、“第二天門”、“第三天門”,這有序排列的三道天門象征著道家文化的最高境界。穿過天門,眼前的景象煥然一新,古樸雄壯的太和宮大門矗立眼前,拾級而上,巍然聳立的磚城別有皇家宮城的風(fēng)貌,太和宮身為中心建筑就是金殿,也是整個吳三桂行宮最耗心血的點睛之筆,金殿顧名思義,大都由金屬銅建造而成,小到門窗、供桌、佛龕、神像,大到房梁、屋頂、帷幔都是由銅筑成,整體建筑富麗堂皇,給人一種威嚴莊重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