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fēng)云人物 > 正文

揭秘明朝崇禎皇帝為什么后悔殺魏忠賢

2017-02-14 15:33:32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若說歷史上的崇禎皇帝最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那無疑是殺魏忠賢了的,據(jù)傳聞,崇禎在殺害魏忠賢不久之后,就為他自己造下的苦果悔得腸子都青

若說歷史上的崇禎皇帝最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那無疑是殺魏忠賢了的,據(jù)傳聞,崇禎在殺害魏忠賢不久之后,就為他自己造下的苦果悔得腸子都青了。這是這么回事呢?以下揭曉。

崇禎即位之初,在幾番試探之后,不動聲色地以雷霆手段徹底肅清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把權(quán)力集中到自己手中。魏忠賢的倒臺,給當時黑暗政壇帶來些許新鮮空氣的同時,也讓崇禎贏得了圣明之君的歡呼頌揚。

然而,十七年后,也就是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四日,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的第五天,崇禎在大兵壓境、大廈將傾的絕望中,竟然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下了秘旨,重新收殮魏忠賢的遺骨,墓址就選在了魏忠賢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云寺。崇禎在國破人亡的慌亂絕望中,為什么會突然改變自己打倒和否定魏忠賢的初衷,出人意料地為其收集骸骨、修墳立碑。

魏忠賢,字完吾,河北滄州肅寧人,漢族,原名李進忠。

因為欠下一屁股賭債,自閹入宮。明熹宗時期,出任秉筆太監(jiān)后,改名魏忠賢,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野史記載,魏忠賢之所以能快速上位,是因為他去勢未盡,也就是閹割不徹底,和明熹宗的乳母客氏對食,深得其歡心。

魏忠賢一代權(quán)奸,專斷國政,殘忍陰毒,驕狂跋扈是歷史事實,這翻不了案。但魏忠賢這個人,由于他和控制輿論文官集團的矛盾,他的壞處被無限放大了,其真實面目也變得臉譜化,污名化了。事實上,說魏忠賢“專權(quán)”也罷,“獨裁”也罷,他在事關(guān)國家民族存亡的大事上,還是很講原則的,很有辦法的。這里可以舉幾個例子。

一、魏忠賢曾經(jīng)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zhàn)敗遭受讒言的熊延弼,不徇私情、果斷罷免寧錦一戰(zhàn)中畏縮不出的袁崇煥,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

二、朝庭沒錢要收稅,當時的情況是南方的商人有錢,農(nóng)民沒錢。但是商人的代表是東林黨,他們反對向士紳、商人、手工業(yè)者、礦主加稅。魏忠賢不管這些,極力向中上層征稅,使大明帝國不至于被財政拖垮。

三、遼東戰(zhàn)事吃緊,急需馬匹。魏忠賢依明朝舊例,大臣有特殊貢獻者可賜給在宮中騎馬的特權(quán),作為條件,騎馬者逢年過節(jié)要向皇帝進獻好馬一匹。魏忠賢就一下子賜給幾百名太監(jiān)在宮中騎馬的特權(quán),而后就不斷地降諭旨讓他們進獻馬匹,逼得這些太監(jiān)直罵娘。魏忠賢通過強售禁宮騎馬權(quán),來籌集馬匹,得罪了一大批官員,也并沒有向農(nóng)民伸手。魏忠賢還向國家捐款,用自己的私產(chǎn)資助遼東戰(zhàn)事兵器馬匹等物品。

四、魏忠賢集團在全國各地征收各種商稅、海稅,雖然大有貪污,但沒有加重百姓賦稅。河南當時遭災(zāi),還能免除賦稅,兩浙受災(zāi),內(nèi)庫尚能撥款賑災(zāi)。閹黨集團主要和文官集團矛盾尖銳,但并無多少侵害百姓,肆意殺民的行為。因為魏忠賢本身就是農(nóng)民出身,他知道農(nóng)民的難處。 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nèi)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wěn),這種能力、魄力、這份功績,還是應(yīng)該被認同和肯定的。

魏忠賢死后,崇禎一上臺,立即起用了倡導(dǎo)儒家思想的東林黨人,但在國內(nèi)動蕩、邊關(guān)危急的存亡之際,那些擅長空談、治國乏術(shù)的文人儒將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重新上臺的東林黨為了爭取民心,免了許多賦稅。鹽稅、布匹稅等商稅不再征收;由于缺少經(jīng)濟來源,只得增加農(nóng)民稅賦,各地?zé)o論是否有災(zāi),賦稅照舊,一分不少,以前的欠稅,還要補交。李自成老家,閹黨掌權(quán)時,每畝地賦稅二錢,東林黨再次掌權(quán)后,每畝賦稅二兩;商人不加稅,只在農(nóng)民身上括錢,再加上幾百年不遇的連續(xù)天災(zāi)。農(nóng)民活不下去,只得參加流民起義。錢收不上來,該花的錢一分不少。光東林黨人的守遼,每年就要耗去國庫九百萬兩白銀,幾年下來耗光了明朝的財政。 李自成兵圍北京,國庫虧空,崇禎向朝臣借錢,個個都沒有了平時激昂高亢的愛國辭令。是他們沒錢?不是。李自成一進京,從他們身上就搜刮到七千萬。他們是寧可國破,也不肯出錢。從這點看來,文官大臣對朝廷的忠心,還不及魏忠賢閹黨。

朝中少了魏忠賢閹黨的制約,文官集團內(nèi)部黨爭加劇,相互攻訐,彼此掣肘。以倡談儒學(xué)為己任的東林黨人,呈上來的奏章大多是大話、空話連篇的愚腐之見,紙上談兵之奇談怪論,國事無補的道德文章。崇禎再志向遠大、勵精圖治,也難以應(yīng)付這種局面。他十七年中換了十七個刑部尚書和五十個內(nèi)閣大學(xué)士,都于事無補。

崇禎即位,在內(nèi)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魏忠賢這樣富有處理軍國大事經(jīng)驗和把握動蕩時局能力的“能人”來獨擋一面,雖然無法扭轉(zhuǎn)國勢日衰、積重難返的敗亡趨勢,但也不至于在短時間內(nèi)坍塌崩潰。但崇禎自認為自己會比哥哥高明,對治國理政的艱巨復(fù)雜估計不足,輕信東林黨的空談標榜,終于自釀惡果。崇禎死前哀嘆:“文臣皆可殺”,“此皆文臣誤我"。 大明朝沒有亡在魏忠賢那幫流氓無賴的手中,偏偏亡在這幫自以為飽讀賢圣之書,治國有方的腐儒手中。實在是一個笑話,也值得人們深思。明熹宗臨死前曾專門叮囑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太監(jiān)曹化淳也說了這樣的話“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從事后看來,是有些道理的。至少魏忠賢是忠于大明朝的,而且能以國家大計為重。

若說歷史上的崇禎皇帝最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那無疑是殺魏忠賢了的,據(jù)傳聞,崇禎在殺害魏忠賢不久之后,就為他自己造下的苦果悔得腸子都青了。這是這么回事呢?以下揭曉。

崇禎即位之初,在幾番試探之后,不動聲色地以雷霆手段徹底肅清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把權(quán)力集中到自己手中。魏忠賢的倒臺,給當時黑暗政壇帶來些許新鮮空氣的同時,也讓崇禎贏得了圣明之君的歡呼頌揚。

然而,十七年后,也就是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四日,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的第五天,崇禎在大兵壓境、大廈將傾的絕望中,竟然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下了秘旨,重新收殮魏忠賢的遺骨,墓址就選在了魏忠賢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云寺。崇禎在國破人亡的慌亂絕望中,為什么會突然改變自己打倒和否定魏忠賢的初衷,出人意料地為其收集骸骨、修墳立碑。

魏忠賢,字完吾,河北滄州肅寧人,漢族,原名李進忠。

因為欠下一屁股賭債,自閹入宮。明熹宗時期,出任秉筆太監(jiān)后,改名魏忠賢,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野史記載,魏忠賢之所以能快速上位,是因為他去勢未盡,也就是閹割不徹底,和明熹宗的乳母客氏對食,深得其歡心。

魏忠賢一代權(quán)奸,專斷國政,殘忍陰毒,驕狂跋扈是歷史事實,這翻不了案。但魏忠賢這個人,由于他和控制輿論文官集團的矛盾,他的壞處被無限放大了,其真實面目也變得臉譜化,污名化了。事實上,說魏忠賢“專權(quán)”也罷,“獨裁”也罷,他在事關(guān)國家民族存亡的大事上,還是很講原則的,很有辦法的。這里可以舉幾個例子。

一、魏忠賢曾經(jīng)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zhàn)敗遭受讒言的熊延弼,不徇私情、果斷罷免寧錦一戰(zhàn)中畏縮不出的袁崇煥,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

二、朝庭沒錢要收稅,當時的情況是南方的商人有錢,農(nóng)民沒錢。但是商人的代表是東林黨,他們反對向士紳、商人、手工業(yè)者、礦主加稅。魏忠賢不管這些,極力向中上層征稅,使大明帝國不至于被財政拖垮。

三、遼東戰(zhàn)事吃緊,急需馬匹。魏忠賢依明朝舊例,大臣有特殊貢獻者可賜給在宮中騎馬的特權(quán),作為條件,騎馬者逢年過節(jié)要向皇帝進獻好馬一匹。魏忠賢就一下子賜給幾百名太監(jiān)在宮中騎馬的特權(quán),而后就不斷地降諭旨讓他們進獻馬匹,逼得這些太監(jiān)直罵娘。魏忠賢通過強售禁宮騎馬權(quán),來籌集馬匹,得罪了一大批官員,也并沒有向農(nóng)民伸手。魏忠賢還向國家捐款,用自己的私產(chǎn)資助遼東戰(zhàn)事兵器馬匹等物品。

四、魏忠賢集團在全國各地征收各種商稅、海稅,雖然大有貪污,但沒有加重百姓賦稅。河南當時遭災(zāi),還能免除賦稅,兩浙受災(zāi),內(nèi)庫尚能撥款賑災(zāi)。閹黨集團主要和文官集團矛盾尖銳,但并無多少侵害百姓,肆意殺民的行為。因為魏忠賢本身就是農(nóng)民出身,他知道農(nóng)民的難處。 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nèi)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wěn),這種能力、魄力、這份功績,還是應(yīng)該被認同和肯定的。

魏忠賢死后,崇禎一上臺,立即起用了倡導(dǎo)儒家思想的東林黨人,但在國內(nèi)動蕩、邊關(guān)危急的存亡之際,那些擅長空談、治國乏術(shù)的文人儒將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重新上臺的東林黨為了爭取民心,免了許多賦稅。鹽稅、布匹稅等商稅不再征收;由于缺少經(jīng)濟來源,只得增加農(nóng)民稅賦,各地?zé)o論是否有災(zāi),賦稅照舊,一分不少,以前的欠稅,還要補交。李自成老家,閹黨掌權(quán)時,每畝地賦稅二錢,東林黨再次掌權(quán)后,每畝賦稅二兩;商人不加稅,只在農(nóng)民身上括錢,再加上幾百年不遇的連續(xù)天災(zāi)。農(nóng)民活不下去,只得參加流民起義。錢收不上來,該花的錢一分不少。光東林黨人的守遼,每年就要耗去國庫九百萬兩白銀,幾年下來耗光了明朝的財政。 李自成兵圍北京,國庫虧空,崇禎向朝臣借錢,個個都沒有了平時激昂高亢的愛國辭令。是他們沒錢?不是。李自成一進京,從他們身上就搜刮到七千萬。他們是寧可國破,也不肯出錢。從這點看來,文官大臣對朝廷的忠心,還不及魏忠賢閹黨

朝中少了魏忠賢閹黨的制約,文官集團內(nèi)部黨爭加劇,相互攻訐,彼此掣肘。以倡談儒學(xué)為己任的東林黨人,呈上來的奏章大多是大話、空話連篇的愚腐之見,紙上談兵之奇談怪論,國事無補的道德文章。崇禎再志向遠大、勵精圖治,也難以應(yīng)付這種局面。他十七年中換了十七個刑部尚書和五十個內(nèi)閣大學(xué)士,都于事無補。

崇禎即位,在內(nèi)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魏忠賢這樣富有處理軍國大事經(jīng)驗和把握動蕩時局能力的“能人”來獨擋一面,雖然無法扭轉(zhuǎn)國勢日衰、積重難返的敗亡趨勢,但也不至于在短時間內(nèi)坍塌崩潰。但崇禎自認為自己會比哥哥高明,對治國理政的艱巨復(fù)雜估計不足,輕信東林黨的空談標榜,終于自釀惡果。崇禎死前哀嘆:“文臣皆可殺”,“此皆文臣誤我"。 大明朝沒有亡在魏忠賢那幫流氓無賴的手中,偏偏亡在這幫自以為飽讀賢圣之書,治國有方的腐儒手中。實在是一個笑話,也值得人們深思。明熹宗臨死前曾專門叮囑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太監(jiān)曹化淳也說了這樣的話“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從事后看來,是有些道理的。至少魏忠賢是忠于大明朝的,而且能以國家大計為重。

崇禎收葬魏忠賢遺骸,既是對魏忠賢價值和功績的重新肯定,也是對自己十七年執(zhí)政生涯的否定、后悔。但最主要的是他認識到了魏忠賢在處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決,尤其是在維護大局、知人善任、賞罰分明的關(guān)鍵問題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和作用。

識到了魏忠賢在處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決,尤其是在維護大局、知人善任、賞罰分明的關(guān)鍵問題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和作用。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