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皇后 一位母儀天下命帶桃花萬種風流的奇女子
在老百姓的傳說中,楊廣原本是終南山間一只巨鼠轉世,所以淫猥貪婪,無惡不作。這個古今惡人排行榜中的TOP1幾乎集中了人類所能有的全部邪惡品種:淫蕩、貪婪、狡詐、陰險、自私、冷血、殘暴、血腥、昏亂……他犯下了幾乎人類所有能犯下的罪行:“謀兄”、“淫母”、“弒父”、“幽弟”、“逆天”、“虐民”……?然而真實的楊廣并非如此!他的老婆蕭皇后到是真正的先后和六位君主上過床。這六位帝王分別是:隋煬帝楊廣、許帝宇文化及、夏王竇建德突厥處羅可汗、突厥吉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夏王竇建德。
蕭皇后在做皇后之前的身份是公主,她的父親是南北朝末期西梁孝明帝蕭巋。蕭公主出生時,著名的占卜奇人袁天綱為她的相貌而驚奇不已,仔細推算了她的生辰八字,最后得出八個字的結論:“母儀天下,命帶桃花?!比欢?,因為蕭公主出生的年份是二月,而當?shù)氐娘L俗認為二月出生的子女不吉利,所以蕭巋就把她交給堂弟蕭岌收養(yǎng)。不久,她的養(yǎng)父蕭岌過世,她的舅父張軻不得不收養(yǎng)自己的外甥女。
隋文帝楊堅即位后,立長子楊勇為太子,封次子楊廣為晉王。這位隋朝的開國皇帝希望從一向關系良好的西梁國挑選一位公主作為晉王之妃。蕭巋得知此事后就去占卜,但占卜的結果是,自己身邊的女兒皆不宜,最后,蕭巋不得已接回了由舅父收養(yǎng)的女兒,占之結果是大吉大利。于是,只有九歲的蕭公主便嫁給了年已二十一歲的楊廣,被封為晉王妃。因為蕭公主年紀尚小,所以接入宮后并未馬上成婚。
楊堅的獨孤皇后對這位稚嫩可人的小媳婦十分喜愛,把蕭公主當成是自己的女兒撫養(yǎng),為她請了許多師傅,傳授她讀書、作文、繪畫、彈箏等。聰明過人的小媳婦學什么像什么,而且往往是一點就通。四五年下來,蕭公主不但出落成一個雪明花艷、亭亭玉立的美人,而且知書達禮、多才多藝。轉眼到了開皇十三年,受命鎮(zhèn)守揚州的晉王楊廣回到京都長安和小媳婦蕭公主完婚。這一年,楊廣二十五歲,小媳婦才剛滿十三歲。楊廣是出了名的好色之徒,見到容貌秀麗、風姿綽約的小媳婦自然喜歡得不得了。且楊廣得知占卜奇人袁天綱早年曾說過自己的這位小媳婦“母儀天下”的話,他更為高興。把這位小媳婦視為自己命中的福星。
完婚之后,楊廣就立即拉攏權臣楊素等人開始了奪儲行動。偏偏此時,太子楊勇正為妻妾爭寵而煩惱。原來,楊勇不喜歡太子妃元氏,把一門心思都花在偏房云昭儀身上,結果元氏受不了冷落之苦,一時想不開便上吊自殺了。隋文帝一怒之下就廢掉了楊勇的太子位。楊廣則乘虛而入,在其母獨孤皇后的極力支持下,坐上了太子寶座。這樣,做了七年晉王妃的蕭氏女當上了太子妃。不久,楊廣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策劃密謀,提前登上了皇帝寶座,蕭氏女也就成了大隋朝“母儀天下”的蕭皇后,印證了袁天綱說她將“母儀天下”的預言。
宇文化及早年曾對蕭皇后心存暗戀,干掉楊廣之后,立即以蕭皇后兒子的性命相要挾,逼她做自己的偏房。此時蕭皇后的處境可想而知,想活命就只有逆來順受。這個儀態(tài)萬方的女人成了宇文化及的囊中之物,大隋皇后的威儀頓時煙消云散。但是,宇文化及的狂妄行為很快就招來了殺身之禍。此時在中原一帶起兵的竇建德,節(jié)節(jié)勝利,直通江都,宇文化及抵擋不及,一敗再敗,最后,他帶著蕭皇后退守魏縣,并自立為許帝,改稱蕭皇后為淑妃。然而不久,魏縣又被攻破,宇文化及倉皇退往聊城,竇建德率軍一路追擊,最后攻下聊城,殺死了宇文化及。
作為勝利者的竇建德不僅收繳了宇文化及的金銀珠寶,還收繳了風韻猶存、魅力不減的蕭皇后。竇建德本也是好色之徒,從此縱情于聲色之娛,幾乎忘記了自己逐鹿中原的初衷。這時,北方突厥人的勢力迅猛地發(fā)展起來。之前遠嫁給突厥可汗和親的隋煬帝的妹妹,也就是蕭皇后的小姑義成公主,終于打聽到了蕭皇后的下落,就派使者到樂壽迎接蕭皇后。竇建德不敢與突厥人正面對抗,只好乖乖地把蕭皇后及皇族的人交給了使者。
突厥番王處羅可汗初見蕭皇后,頓感天下之美都集于此女一身。當天夜里,蒙古包中,蕭氏女便由大隋的皇后變成了塞外番王的愛妃。后來,老番王死了,由他的弟弟頡利可汗繼位。按突厥人的風俗,老番王的妻妾義成公主與蕭皇后姑嫂二人就被新任的番王接納。雖說蕭皇后比義成公主年長,但由于她綽約迷人的少婦風韻,以及擁有剛到塞外的中原女人的新鮮汁味,這使頡利可汗對她更為鐘情。
公元630年,即唐太宗貞觀四年,唐朝派大將李靖打敗了突厥大軍,迎回了曾是前朝皇后的蕭氏女。這時蕭皇后已是四十八歲。蕭皇后入朝時,云髻高聳、霧鬢低垂、臉似牡丹、美眸流盼、腰似楊柳、儀態(tài)萬千,依然誘人眼目、動人心弦,三十三歲的李世民一見傾心,不禁為之心旌搖曳。唐太宗封蕭皇后為昭容,蕭皇后又成了大唐天子李世民的愛妃。蕭皇后在唐宮中度過了十八年平靜的歲月,貞觀二十一年,六十七歲的蕭皇后溘然而逝。李世民以皇后禮儀將蕭皇后葬于楊廣之陵,上謚愍皇后。綜觀蕭皇后的一生,真可謂歷盡千般滄桑,展盡萬種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