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宋寧宗趙擴理政無方?他是怎樣辦事的
即使是臨朝聽政,臣下們也難得聽到寧宗自己對政事的看法。負責(zé)記錄皇帝言行的起居舍人衛(wèi)涇,曾經(jīng)描述了他親眼目睹的寧宗上朝情形:“陛下每次面見群臣,無論群臣所奏連篇累牘,時間多長,陛下都和顏悅色,耐心聽取,沒有一點厭倦的樣子,這是皇帝謙虛,未嘗有所咨訪詢問,多是默默地接受而已?!?/p>
寧宗耐性很好,但這并不能幫助他解決實際問題。他既沒帶腦子也沒帶嘴,只空帶了一雙耳朵去上朝,大臣們的論奏聽完了就完了,既不表態(tài),也不決斷,進奏者已經(jīng)口干舌燥,最后卻仍然不得要領(lǐng)。此聽政,身為臣子的衛(wèi)涇只有以“謙虛”來為寧宗辯護,料想他心里也在懷疑當(dāng)朝天子的智力水平吧。
批閱奏章,臨朝聽政,這些都是皇帝表達自己意旨的正常途徑,而寧宗也許是不愿意受到任何約束,所以選擇了一條非正常的理政途徑——御筆。御筆由皇帝在內(nèi)宮批示,不經(jīng)過三省等中央決策機構(gòu),直接下達執(zhí)行。這種做法失去了對君權(quán)的制約,是不合制度的。傳達御宋代雜劇圖筆必經(jīng)宦官和近幸之手,如果皇帝是精明強干之君,尚不致釀成大患,但寧宗卻是個理政能力不強的皇帝,濫用御筆只能為權(quán)臣專政制造可乘之機。
他們通過勾結(jié)宦官和后宮,或?qū)τP的批示施加影響,或在御筆的傳達過程中上下其手,讓御筆成為自己利用的工具,甚至假造御筆,代行皇帝之權(quán)。
一次內(nèi)廷宴會,一名伶人扮演買傘的顧客,他挑剔賣傘者,說雨傘只油了外面:“如今正(政)如客人賣傘,不油(由)里面?!鼻擅畹匾灾C音暗指政事不由內(nèi)(寧宗)做主,而觀劇的寧宗卻懵然不曉何意。面對這樣的皇上,權(quán)臣自然是有恃無恐,更加肆意妄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