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為何不會慧眼識人?總讓人才流入他國
魏惠王奪得魏國君主的寶座后,東征西討,雖說敗多勝少,但周邊諸侯對魏國也頗有些忌憚。魯、宋、衛(wèi)、韓等甚至去朝見魏惠王,尊他為盟主。然而,到了后來,魏國卻不斷喪師割地,走向衰敗。是什么造成了這一結果呢?這大概還得從魏惠王同齊威王的一次會獵談起。
公元前355年,魏惠王同齊威王相約打獵。兩人見面后,魏惠王問齊威王:“齊國有寶貝嗎?”這個問題其實是很不禮貌的。齊國乃堂堂東方大國,疆域廣大,怎么會沒有寶貝呢?但魏惠王不知趣地炫耀說:“我們國家這樣小,也還有直徑一寸卻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輛車子的夜明珠十顆。齊國這樣的萬乘之國怎么能沒有寶物呢?”見魏惠王如此拎不清,齊威王只得無奈地說:“我對寶物的看法與你不同。我有個叫檀子的大臣,派他鎮(zhèn)守南城,楚國人就不敢來犯,泗水之濱十二國的諸侯都來朝見;我有個叫盼子的大臣,派他鎮(zhèn)守高唐,趙國人就不敢向東越過黃河;我有個叫黔夫的大臣鎮(zhèn)守徐州,燕國和趙國的百姓慕名去追隨他的有七千多家;我有個叫種首的大臣,派他去維持治安,結果做到了路不拾遺。這四位臣子堪稱光照千里,豈止是十二輛車呢?”魏惠王聽了自覺慚愧,悻悻離去。
魏惠王同齊威王對寶貝的不同理解,實際上反映了兩人不同的治國理念。齊威王話語之中雖帶調(diào)侃之意,卻也不乏對魏惠王的勸誡。遺憾的是,魏惠王并不領情。后來魏國的幾次重大失敗,果然都與兩個關鍵的人才有關。而這兩個人,恰恰都是從魏國跑出去的。
一個是孫臏。孫臏與龐涓原為同窗好友。龐涓做了魏國的將軍后,孫臏便去投奔他。沒想到龐涓向魏惠王進讒言,說孫臏是齊國的間諜,并將孫臏處以臏刑(斷足或砍去膝蓋骨的刑罰)。后來,齊國的使者偷偷將孫臏帶回了齊國。公元前354年,龐涓率軍伐趙,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齊威王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孫臏采用“圍魏救趙”的戰(zhàn)術,避實就虛,直接進攻魏國都城,并趁龐涓帶兵回援時,在桂陵設下埋伏,大敗魏軍。
桂陵戰(zhàn)后十三年,魏國又聯(lián)合趙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孫臏依然故伎重演,直取魏國都城。魏國立即撤圍回軍,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軍,率領10萬軍隊迎擊齊軍,尋求決戰(zhàn)。孫臏認為,魏國軍隊驍勇善戰(zhàn),向來瞧不起齊國,所以齊國應該利用這種心理,示之以弱,誘敵追擊,然后集中兵力一舉殲滅魏軍。于是,齊國采取了“減灶法”的戰(zhàn)術,在進入魏國后第一天挖10萬個爐灶,第二天減少至5萬,第三天減少為2萬個,讓魏軍誤認為齊軍每天有大量士兵逃亡。龐涓果然上當,竟丟下步軍,只率精銳部隊輕裝追趕。結果在馬陵中了齊軍的埋伏,龐涓智窮兵敗,拔劍自刎,臨死前哀嘆:“遂成豎子之名!”
另一個就是商鞅。商鞅是魏國相國公叔痤的中庶子(侍從),深得公叔痤的賞識。但公叔痤還沒來得及向魏惠王推薦商鞅,就生了重病。魏惠王去探望公叔痤,問他:“萬一你一病不起,誰能接替你呢?”公叔痤借機推薦商鞅,說他年紀雖輕,卻有奇才,希望舉國而聽之。魏惠王聽了后,默不做聲。公叔痤接著說:如果不能用商鞅,那么一定要把他殺掉,免得其他國家使用。魏惠王覺得兩個要求都不答應,未免太不給面子了,于是便暫時答應殺掉商鞅的要求。魏惠王走后,公叔痤立刻叫來商鞅,要他趕快逃走??缮眺钡ǖ卣f:既然國王不能聽你的話重用我,又怎么會聽你的話殺我呢?果然,魏惠王既沒有用商鞅,也沒有殺商鞅。公叔痤死后,商鞅聽說秦國廣招賢才,便去投奔秦孝公并得到賞識,主持變法,短短十幾年時間里強大起來,并在對魏國的幾次戰(zhàn)爭中取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