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最終結局 死后秘不發(fā)喪
1038年至1227年間,在中國的西北部,有一個與宋、遼(金)三足鼎立的少數民族王國——大夏封建王朝,因其疆域主要包括今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的部分地區(qū),地處我國西北部,所以,歷史上稱之為“西夏”。西夏是公元11世紀至13世紀以古代羌族的一支——黨項族為主體,包括部分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少數民族封建割據政權。如果從公元881年拓跋思恭在今陜西北部建立夏州政權算起,至1227年被成吉思汗滅亡為止,西夏王國曾有347年的悠久歷史;如果從1038年李元昊稱帝正式建立西夏王朝算起,也有189年的歷史。
黨項族是如何發(fā)展壯大起來的呢?據史料記載,黨項族原來居住在今四川、西藏、青海等省的交界地區(qū),占據的區(qū)域“東至松州,西接葉護,南界春桑,北鄰吐渾,有地三千余里”。他們以姓氏作為部落名稱,過著“不知嫁穡,土無五谷”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唐朝初年,逐漸向今甘肅東部、陜西北部一帶遷徒。唐朝末年,定居在夏州(今陜西橫山縣西)一帶的黨項族平夏部,參加了唐朝對黃巢農民起義軍的鎮(zhèn)壓,其酋長拓跋思恭被封為定難軍節(jié)度使,爵號夏國公。從此以后,逐漸形成為一支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
宋朝初,黨項貴族李繼遷(拓跋恩恭后裔)附遼抗宋,遼國封其為西平王。1002年,李繼遷攻占今寧夏靈武市西南的靈州為西平府,并因其“北控河朔,南引慶涼,據諸路上游,扼守西陲要害,且百姓習華風,尚禮好學”等諸多優(yōu)勢,就此定都于西平,繼續(xù)擴大自己的勢力,為西夏建國奠定初步基礎。之后,李繼遷之子李德明將都城由靈州遷到懷遠鎮(zhèn)(今寧夏銀川市),改名興州。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即位,自號“嵬名”,自稱“吾祖”(即可汗之意),并升興州為府,定名興慶府,后改稱中興府。1038年,元昊正式稱帝,建立西夏王朝。在嵬名仁孝統治的54年中,西夏的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到了頂峰。
13世紀初,蒙古部乞顏酋長鐵木真以杰出的軍事才能,擊敗了西起阿爾泰山、東至興安嶺,南起陰山北麓、北至貝加爾湖的漠北草原各游牧部落,于1206年創(chuàng)建了蒙古汗國,結束了漠北數百年的分裂歷史。
剛剛建立起來的蒙古汗國,規(guī)模不大,國力也不強,遠不如臨近的金國和花刺子模國,甚至不如西夏和西遼。尤其是強大的金國的存在,對蒙古汗國的生存與發(fā)展有著直接的威脅。金國長期以來對蒙古部實行“減丁”政策,曾經殺害過成吉思汗的曾祖——蒙古部的首領俺巴孩汗。因而,成吉思汗與金國有著刻骨的世仇之恨,滅金之志早已有之,但這時蒙古汗國的國力較弱,需要進一步壯大自己,否則,隨時都有被金國扼殺在搖籃里的危險。為了進一步鞏固和壯大自己的汗國勢力,為滅金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成吉思汗首先向臨近的還未能降服的國家、部落派遣使者招諭、勸降,以便發(fā)動一次擴張疆域的戰(zhàn)爭。
西夏與金國相比較,只有城塞防守而無長城之防護,這對蒙古騎兵來講毫無繞道避險之處,更無遭受遲滯之虞。由于西夏國地處金源邊堡長城西端,先征服西夏之后,可以從長城西端和西夏東境之間隙進攻金國,這樣既避開長城之防,又保障了側翼安全,一舉兩得。先滅西夏,可以從西邊對金實施戰(zhàn)略包圍,砍斷金國的右臂;可以獲取大量財物以增強實力;可以求實踐而練兵,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故此,從1205年到1227年,成吉思汗先后6次對西夏進行了長期的征戰(zhàn)。
成吉思汗征滅西夏前后經歷23年,時間延續(xù)如此之久,并非蒙古軍無力征服西夏,而是在此期間,他征服和統一了境外諸部落。南攻北伐,東征西討,滅國四十。在此轉戰(zhàn)南北的長期而激烈的戰(zhàn)斗過程中,可以說,成吉思汗無暇顧及西夏之事,更無全力進攻西夏的可能,只有從西域還軍后才能騰出手來進攻西夏。另一方面,西夏始終不甘心臣服于蒙古汗國,每當蒙古軍出兵攻打時,在力不能支的情況下,則無奈求和歸降,一旦勢力有所恢復,形勢對自己有利和有機可乘時,就“禮意漸疏,消極納貢”,“陰結外援,蓄異圖”。在23年的戰(zhàn)爭中,西夏毀約反叛多次,因而蒙古也用兵多次,由于西夏的偽降,使情況更加復雜化,形成了一打就降、一撤就叛的局面。加之蒙古軍遠征歐、亞的廣大地區(qū),無法盡早地解決西夏問題,這就是成吉思汗征滅西夏的戰(zhàn)爭為何用時較長的根本原因。
成吉思汗第一次攻打西夏的主要目的是劫掠物資、攫取經濟利益。因此,采取了淺嘗輒止的策略,攻克力吉里寨(今中衛(wèi)縣)后迅速撤回,但擴張的企圖顯而易見。1207年,成吉思汗第二次出兵西夏,攻克兀剌海城,在夏境擄掠數月,因糧草不濟而退兵。1209年3月,成吉思汗親率大軍,再攻西夏。在賀蘭山中段的克夷門遭到夏軍重創(chuàng),蒙古軍傷亡慘重,相持兩個月以后,蒙古大軍還是包圍了中興府。夏國主親自上城督戰(zhàn),守城將士拼死防御。兩個月后,蒙軍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趁天降大雨、河水暴漲之機,引水淹城。中興府被圍困達一月之久,城中居民淹死者無數。后來,城墻坍塌,決堤的河水四溢,蒙古軍隊也受到洪水的淹溺,在萬般無奈之時,借夏主納女求和之機,順水推舟,同意退兵議和。
1218年12月、1224年9月,成吉思汗又兩次調集兵力伐夏,西夏兩位國主遵頊、德旺雖調兵遣將拼死抵抗,皆因軍事實力過于懸殊而屢戰(zhàn)屢敗,以請降遣人質作為條件,換取蒙古軍退兵。此間,西夏軍隊廣大將士誓死保衛(wèi)自己的疆土,打過不少勝仗,給蒙軍以沉重打擊,一度極大地鼓舞了西夏軍民的斗志。但是,就蒙夏之間整個戰(zhàn)局而言,還是以西夏王國盡失西域的河、瓜、甘、肅、涼諸州而告終。
1226年,成吉思汗西征勝利后,借口西夏遲遲不納人質,以65歲高齡親率大軍第六次攻打西夏。在搶占黃河九渡、攻克應理城后,兵分兩路向西夏都城挺進。11月,成吉思汗親率大軍圍攻靈州,夏末主派遣大將率10萬大軍緊急赴援,途中被蒙古軍隊擊敗。已廢太子德任率領固守靈州的夏兵與蒙古軍隊進行死戰(zhàn),戰(zhàn)斗激烈的程度為蒙夏作戰(zhàn)以來所少見。最后因夏兵傷亡慘重而失敗,靈州失陷。成吉思汗對西夏軍民的拼死抵抗十分惱火,于12月命令蒙古軍隊攻克鹽州,并派兵四處搜索,燒殺搶掠,夏民“免者百無一二,白骨蔽野”。
1227年1月,成吉思汗留一部分兵力繼續(xù)圍攻中興府,自己帶領大部分軍隊渡黃河進攻積石州,以徹底卡斷夏軍后路。夏軍日夜在都城堅守、抵抗。多次打退蒙軍的進攻。5月,成吉思汗回師隆德,因天氣炎熱,在六盤山避暑休整,派人前往中興府諭降。6月,西夏境內發(fā)生強烈地震,房屋倒塌,瘟疫流行。被蒙古軍隊圍困達半年之久的中興府,糧盡援絕,軍民多患病,已失去了抵抗能力。西夏末主走投無路,只得派遣使節(jié)告諭成吉思汗,請求寬限一個月獻城投降。
7月,成吉思汗在六盤山區(qū)的清水(今甘肅清水縣)西江得重病,病中立下遺囑:死后暫秘不發(fā)喪,待夏主獻城投降時,將他與中興府內所有兵民統統殺掉。成吉思汗太熟悉西夏的一貫作風,20多年的交手使他再也不會相信西夏的“改邪歸正”。不久,末主投降蒙古,蒙軍帶著末主及幾位夏將行至薩里川時,成吉思汗病亡。為了防止夏主生變,蒙古軍隊遵照成吉思汗的遺囑,將夏末主等殺死,并一舉蕩平中興府。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最后隕落在與小國西夏的征戰(zhàn)途中,可見,西夏對于成吉思汗來說是有著不解之緣的。成吉思汗6次攻打西夏的戰(zhàn)爭也成為蒙古帝國戰(zhàn)爭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