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揭秘三國曹操緣何對文人既籠絡(luò)又打壓?

2017-03-14 22:49:55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東漢末年的文士禰衡,是一個狂傲之人,雖然有幾分才學,但性格極端,平素最喜好諷刺別人,動不動就開口罵人,因而得罪了不少人,這其中就包

東漢末年的文士禰衡,是一個狂傲之人,雖然有幾分才學,但性格極端,平素最喜好諷刺別人,動不動就開口罵人,因而得罪了不少人,這其中就包括素來以“愛才任賢”著稱的曹操。曹操善籠絡(luò)人心的手段早已聞名,他手下的文臣武將,多數(shù)都是在他“甜言蜜語的交心”中籠絡(luò)而來,禰衡卻不是,后者完全是由孔融的推薦,才走到了曹操的面前。

時值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各地,孔融給曹操出了主意,欲與袁紹爭鋒,必須要掃除南方的障礙,也就是劉表、張繡和孫策,手段則是招安。曹操本想讓孔融去辦招安的事情,但孔融推薦了他的朋友禰衡。曹操素來愛才,也知道禰衡有些能耐,于是召見了禰衡。誰知道禰衡一見曹操,遂將曹操和其手下的能臣將相批評一通。

曹操一向?qū)μ煜氯藬[出愛才的面孔,自然不能因為惱怒禰衡而殺了他,為自己招來惡名聲,于是就用了一招“借刀殺人”法,將禰衡送到劉表那里。據(jù)說后來禰衡因為刁嘴惹火,先后得罪劉表和江夏的黃祖,最終被黃祖一刀劈成了兩半。

禰衡的死雖不是曹操所為,但卻與曹操大有關(guān)系。而像是禰衡這類多少有些狂病的文人到了曹操身邊,幾乎沒有一個是好下場。例如楊修就是典型的一例,曹操明知道此人聰明異常,對自己來說大有用處,但是因為楊修常常自作聰明,又攪和到曹丕、曹植之爭當中,最終被曹操除去。再如像孔融這類比較耿直的人,在曹操面前直言敢諫,曹操雖然歡喜,但也因與自己的利益有沖突,不得不除掉孔融。

愛才若斯的曹操,為什么要殺掉這些他千辛萬苦籠絡(luò)過來的文人呢?一直以來,曹操都會廣泛地吸收和籠絡(luò)文人名士,不管對方對他如何,他都不遺余力地討好對方,將之盡可能納入自己的羽翼之下,這是曹操的用人機制。例如陳琳曾寫了一篇文章將曹操罵得狗血淋頭,甚至牽涉到了曹操的祖宗,可是曹操依然因為愛憐其才情,重用于他,還時常與陳琳進行文學交流。

這樣的曹操,并不像是屠殺文人的基徒。然我們要看到,曹操所殺之人,其實不是政見上與曹操相左,動搖了曹操控制劉氏的基礎(chǔ),便是參與到了曹操的家業(yè)斗爭當中。

比如崔琰,此人陽奉陰違,表面上在曹操手底下做事,但卻有反意,對曹操甚為不滿,不但低毀曹操,還結(jié)黨說曹操有顛覆漢室的野心。

曹操之心如同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崔琰卻不知好歹將此事挑了起來,觸了曹操的逆鱗,曹操如何能饒他。所以說,崔琰之死“死有余辜”。

本身作為一名文武雙全的人,曹操深知“唯才是舉”,重用知識分子是非常重要的,況且他喜好文學,也是文化上的名人,對文人的喜愛更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但作為一個野心十足的統(tǒng)治者,曹操要實現(xiàn)“以曹代劉”的計劃,就必須要以“鐵血政策”對待那些違背他意志、且不識時務(wù)的文人。這就叫殺一儆百,以正視聽。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