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fēng)云人物 > 正文

最強硬的皇帝 卻害怕一恨之入骨的小國

2017-04-13 21:33:59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眾所周知,日本最服的就是隋唐帝國,對隋唐帝國那是畢恭畢敬,連倭國改名日本,都要請求我們的女皇武則天批準(zhǔn)。然而,對明朝他們是立而不拜

眾所周知,日本最服的就是隋唐帝國,對隋唐帝國那是畢恭畢敬,連倭國改名日本,都要請求我們的女皇武則天批準(zhǔn)。然而,對明朝他們是立而不拜。不過據(jù)此判斷日本對明朝輕視,那也太武斷了,在日本論壇上,很多年輕人說:“太祖朱元璋是中華史上最高的英雄?!薄肮鈴?fù)中國的圣人皇帝,天下的楷?!?,雖然不能以偏概全,但也反應(yīng)了在日本年輕一代的心中,對明朝的朱元璋甚至對整個明朝的歷史,都有一定程度的認知和肯定。那么為何明太祖朱元璋對日本滿腔怒火,說日本是他生平最厭惡的國家呢?

說起朱元璋對日本的鄙視,用深入骨髓也不為過,他經(jīng)常對大臣和子孫說,日本是反復(fù)無常的跳梁小丑,其心可誅。就連在一首夸贊日本進貢的折扇的詩中,都不忘罵日本人是“肆志跳梁”的跳梁小丑,并在結(jié)尾寫道:“今知一揮掌握中,異日倭奴必此變”,提醒自己注意日本的異常動向。洪武初年,日本國王兩次派遣使者前來朝貢,竟都被朱元璋拒之門外。朱元璋不僅不接收日本的貢品,還把前來出使的日本使者軟禁在四川、陜西的寺廟中,令他們沒法回國復(fù)命。日本竟然要中國冊封他們,朱元璋置之不理,一直到朱棣即位,才頒賜給他們一塊金印,正式冊封為“日本國王”。

值得奇怪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訓(xùn)》上列出了十幾個“不征之國”,日本就赫然在列。對這些“不征之國”,朱元璋的說法是這樣的,吾恐后世子孫,仗著中國強盛,貪圖一時之功。說明太祖是很謹慎的。而且那幾個國家對于中國而言,沒有多大的利用價值,不值得耗費兵力去攻打。但是,不派兵攻打是一回事,內(nèi)心接受與否又是另外一回事,除了日本之外,朱元璋對其他國家的朝貢都是接納的,唯有日本,好幾次將他們關(guān)在大門外,任他們把嘴皮說破,都不會給點好臉色看。而對于朝鮮呢,朱元璋的態(tài)度又是不一樣,不僅僅給他們賜予國號,而且他的后宮還有10多名朝鮮后妃,與朝鮮的關(guān)系可見一斑。琉球國就不用說了,明太祖派使臣帶詔書親自去,賜給他們國號,還賜給他們漢姓,讓他們成為明朝的藩屬國,置于明朝保護之下。

太祖為何如此反感日本?日本不也誠心誠意來朝貢嗎?原因是太祖并不是一般人,他能洞悉日本民族的劣根性,說實話,日本跟匈奴有點像,都是欺軟怕硬并且反復(fù)無常,沒有常性,沒有骨頭,“力”字當(dāng)頭,沒有道義可言。誰打的過他們,他們就服誰。之所以對明朝存有幾分畏懼,是因為明朝的實力遠非他們可及。

在朱元璋的大明王朝時期,倭寇一邊請求上貢,一邊在東南沿海作威作福,無惡不作。當(dāng)時稱之為“倭患”。洪武十四年時,入侵次數(shù)竟高達每年兩次,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為了剿滅這幫害蟲,朱元璋絞盡了腦汁。早在洪武二年的時候,明太祖就想震懾日本人一下,他派使者送去一封措辭很嚴厲的信,日本的執(zhí)政者并不知道中國已經(jīng)改朝換代,他們一直以為是蒙古,大家知道,日本是很討厭蒙古的,一直是親宋而反蒙的,所以他們態(tài)度極其惡劣,斬殺使者五人,其余的都關(guān)起來了。太祖非常震驚。但以大局為重,第二年,他還是派使者去日本??蓱z的使者趙秩經(jīng)過九死一生,才沒被懷良親王一刀宰了,還送去一些土特產(chǎn)讓他拿給明太祖,并且把之前抓的人放了。

后來朱元璋了解到,懷良親王并不是日本國王,日本另有天皇。于是太祖很失望,覺得自己想通過外交來緩解“倭患”不太現(xiàn)實。洪武十三年,日本來朝貢,沒帶任何正式文件,只帶了一個征夷將軍的書信,文章寫的囂張至極,朱元璋大怒,拒絕接見日本人。第二年,他們又恬不知恥的來了,朱元璋推辭不過,只得讓禮部寫一封回信給那個征夷將軍,回信措辭嚴厲,但他沒想到,日本也回了一封文采斐然,措辭強烈的信,看的朱元璋血氣上涌,越發(fā)痛恨不已。然而明朝此時剛剛建立,雖然當(dāng)時有大將軍勸他率軍東渡,攻打日本,但為了明朝基業(yè)的穩(wěn)定,他還是沒有同意。

而且日本孤懸海外,又生性狡猾,明朝對日本就像老虎咬刺猬,就算勝了,也得不著太大的好處,如果只是“教訓(xùn)”一下,卻要付出明朝許多將士的性命,亦不值得。何況海上風(fēng)高浪急,一有不測,會出現(xiàn)忽必烈征討日本時的慘敗情形。換句話講,他汲取了蒙古窮兵黷武終至亡國的教訓(xùn),暫時忍下這口惡氣,也不失為一個有胸襟、有戰(zhàn)略眼光的帝王的策略。

史載明太祖取得天下后,對蒙古皇室并沒有采取殺戮的策略,而是優(yōu)待,對投降的蒙古騎士編入軍中,對于一般的蒙古人,太祖發(fā)出告示,說他會一視同仁,當(dāng)然,前提是必須成為“順民”。其實明初,太祖是搞了一次大屠殺的,據(jù)說塞北地區(qū)某個城市,10萬人被殺,城市被焚毀。而在北驅(qū)蒙古的途中,仇恨的漢人一路劈殺蒙古人和色目人,不分投降不投降的一律殺死,以至于到了河北,蒙古人無不崩潰奔逃。元大都的場景異常慘烈:80多萬人口的元大都城中只剩1.3萬人,元順帝逃往上京,大將軍徐達下令追擊,遇者一律斬殺,兇悍的中國大漢鐵軍一路劈殺,所謂的蒙元皇帝元順帝手下隨從人等“枕尸二十里”,“道路相死,十之八九”,先鋒常遇春到了張家口,以為到了“靼子界”,下令部隊不封刀,“殺五百里”,路上很多不能辨別的人也被斬殺了,一路上都是尸橫遍野的蒙古韃子和色目回回,不下數(shù)十萬。由此可見,太祖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他是十分仇恨日本的,明朝剛剛建立,基業(yè)未穩(wěn),所以只得忍住怒火,正因太祖的理智,才有大明王朝數(shù)百年的繁榮。而對于蒙古,也是出于同樣的原因,殺掉的人表明的是他的態(tài)度,而沒殺的,則是他的忍耐。一個新建立的、搖搖欲墜的王朝大廈,最需要的是風(fēng)平浪靜。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