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最沒爭議的忠臣于謙 明英宗卻要殺他
明代歷史上有一位最沒爭議的忠臣,卻因為卷入兩兄弟爭奪皇位的陰謀之中,而被殘害致死,他就是于謙。明英宗朱祁鎮(zhèn)因“土木堡之變”失去皇位,后歷經曲折返回大明后,卻被弟弟景泰帝朱祁鈺軟禁在南宮,過上了被囚禁的太上皇生活。應該說哥倆的矛盾,至此已完全暴露在人們面前。哥哥犯了誤國害民的大錯,弟弟領導于謙等大臣力挽狂瀾,救了哥哥一命;哥哥回家,弟弟幽禁哥哥七年,哥哥與一般奸臣小人,趁弟弟病重發(fā)動政變,哥哥又反過來幽禁弟弟。明英宗和景泰帝這哥倆為了皇權搞得親情全無,卻唯獨苦了于謙等一般忠心為大明江山保駕護航的大臣。
細究于謙等人在“奪門之變”后被處死的責任完全在明英宗身上,一系列事件的根子“土木堡之變”的責任也在明英宗身上,因此,從這角度來說,明英宗無疑是一個歷史罪人,他先禍害國家,繼而禍害自家,最后又禍害忠臣。
如果說“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是因為年少不能做主,被太監(jiān)王振忽悠,才干出御駕親征的荒唐事,還算情有可原,但是他殺于謙、害弟弟就是無論如何也不能令人原諒的了。作為一個經歷坎坷,飽經滄桑的太上皇,他應該具有獨立的判斷能力,可偏偏這位朱祁鎮(zhèn)先生是一位“只磨練不成長”的蠢材。
分析一下他在“奪門之變”后的表現和作為,我們會發(fā)現他當時至少犯了三個錯誤:一是對擁立自己復位的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投機政客,他缺乏清楚準確的認識;二是對曾經擁立其弟弟登基的于謙、王文等忠臣,他缺乏公正的判決和獨立的立場;三是對重病纏身且無后的弟弟,他缺乏寬宥之心和長遠謀劃。
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投機政客,之所以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搞出這場“奪門之變”,他們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為了謀得擁立奇功,換得榮華富貴,為的是私利,后來的事實也證明這幾個人的確不是好餅。政變之初,明英宗的確需要與他們合作,利用他們的力量復位,但形勢穩(wěn)定之后,他就該仔細謀劃與這些小人的利益分割問題,謀求既能穩(wěn)定地位又能互相牽制的效果。
于謙、王文等一干景泰時期為穩(wěn)定大明江山出力的忠臣,當初之所以擁立景泰帝朱祁鈺頂替明英宗的位置,那是為了保證大明江山的穩(wěn)定,為了抗擊蒙古的侵略部隊,他們的目的是保家衛(wèi)國,出自公心,他們生前的所作所為已充分證明這些。英宗回來后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實在與這些功臣無關,即使英宗復位后覺得這些忠臣暫時不能直接任用,也不必非得處死,最多搞個免職流放也就可以了,何必做此絕事留下千古罵名和無數人的哀鳴嘆惋呢?
弟弟朱祁鈺在“土木堡之變”后,能夠勇敢地繼承皇位,也是冒了極大的政治風險,后來他能獲得坐穩(wěn)皇位的機會,多半也是他和大臣們共同努力奮斗的結果,幽禁英宗于南宮和廢掉太子朱見深雖然有錯,但卻沒有把事做絕。畢竟他幽禁英宗那的幾年,若想加害英宗還是很容易的,至于小太子朱見深的性命更可以輕易加害,但是朱祁鈺并沒有害死他們,可見其心不惡。廢其帝位貶為郕王也就夠了,何必又給他定一個“戾”的惡謚,稱為“郕戾王”加以侮辱呢?這豈不是只能表明自己很小氣,沒有容人之量嗎?
愚蠢狹隘的朱祁鎮(zhèn)將自己的私欲凌駕于國家之上,一生所為,除了幾件蠢事,沒有做出什么重大的利國利民的好事,唯一可以書上一筆的,就是他廢除了“皇帝死,后宮殉葬”的殘酷傳統(tǒng)。殺害一心為大明鞠躬盡瘁的于謙,令他臨死時無論再怎樣發(fā)善心,做善事也不能彌補他所犯下的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