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 為何一字殺數(shù)人?
“文字獄”殺人,歷朝都有。明初朱元璋的“文字獄”,開創(chuàng)了秦始皇以來歷代皇帝殺人之最,刀下的文人多達數(shù)萬。有時僅僅因為一個字,即有數(shù)人人頭落地。為什么要殺這么多人呢?除了政治原因,與他的出生有很大的關(guān)系。
據(jù)野史,洪武年間有個叫盧熊的讀書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薦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準委任他到山東兗州當知州。
盧熊走馬上任。過去說“私憑文書官憑印”,他到兗州后首先要啟用官印,發(fā)布文告。當他把皇帝授給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來,朱元璋筆下的詔書是授盧熊為山東袞州知州,這官印是根據(jù)皇帝的詔書刻制的,這兗州自然變成袞州了。可是山東歷來只有兗州而沒有袞州。
盧熊當時要是將錯就錯,袞州就袞州,這是皇帝改的,誰還敢怎么的,也就沒事了??墒潜R熊是個搞學問的,辦事就是認真,他認為兗州就是兗州,怎么能改成袞州呢?于是,他就向皇上寫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更正,把官印重新刻制過來。
朱元璋一見奏章,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他的確是寫錯了,他是親自打天下的人,對全國地理州名縣名還是比較熟悉的,他應該知道兗州不是袞州,這袞字的讀音是“gǔn”,而不是“yǎn”。但是,想要皇帝認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朱元璋出身卑微,自尊心很強,他的潑皮脾氣上來了,就大罵道:“盧熊好大膽,竟然在朕頭上咬文嚼字,朕還不知道山東有個兗州,朕受他袞州知州就是兗州知州,這兗和袞就是同一個字,就是因為文人多事寫法不同,這盧熊竟敢將它念成‘滾’州,這不是要朕滾蛋嗎?混賬東西,刑部尚書聽旨,將盧熊斬首?!笨蓱z盧熊為了一個字,竟然送了一條命……
朱元璋貧苦出身,從小當過放牛娃,做過賊,當過乞丐,做過和尚,后來參加紅巾軍,造反起家當了皇帝。雖說在寺里當和尚時,從佛經(jīng)中生吞活剝認了幾個字,到底根基差,許多字認識模糊不清,當上皇帝后護短的自卑心理強,憑著權(quán)力胡亂殺了無數(shù)文人,造成了震驚明初的“文字獄”。
朱元璋殺人的理由很簡單,憑自己對事物的片面理解,憑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來讀臣下的奏折,凡文字中有觸犯忌諱不合己意者,這些人就屬殺頭對象,所謂禁忌,其含義是非常廣的。就拿同音宇說吧,一般都是音同義不同。然而,朱元璋不是這樣理解。凡是與自己身份有關(guān)的字和詞都是犯了禁忌。舉一例說吧,和尚的明顯特征是光頭,因此不但“光”、“禿”這一類字眼犯忌諱,就連和尚的簡稱“僧”這個字也被他討厭,推而廣之,“僧”字的同音“生”字也不喜歡。又如:朱元璋早年是紅巾軍中的一名小兵,紅巾軍在元朝時被稱為“紅賊”、“紅寇”。于是,這“賊”字不管說的是誰,他總認為是在罵自己。推而廣之,連和“賊”同音的“則”字也犯忌諱。朱元璋對“賊”字十分厭惡,但對做過賊的人十分同情。他曾不打自招地說:做賊是被迫無奈,有吃、有穿、有喝,誰還愿去做賊呢?就拿朕來說吧,當年如果是豐衣足食,也就不會參加紅巾軍造反了。由于朱元璋對做過賊的人有袒護心理,導致明朝海盜十分猖狂。
其實,這“賊”和“則”本屬同音字,從字眼上分析也是音同義不同。像這一類常見的同音字,遇平常人最多是罵一場打一架。有本能護短心理的朱元璋就與眾不同了,一旦他人文章中帶有“光”和“則”等字眼就是犯禁忌,就遭抄家、砍頭、誅滅九族。
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為海門宦官寫《謝增俸表》,因文中有“作則垂憲”一字被殺,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岑寫《祝萬壽表》,因文中有“垂子孫而作則”一字被殺;福州府學訓導伯景為按察使撰寫《賀冬至表》,因文中有“義則天下”一字被殺,桂林府學訓導蔣質(zhì)為按察使寫《正旦賀表》,因文中有“建中作則”一字被殺,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作《賀表》,因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為世作則”一句話。
朱元璋看后惱羞成怒說,這個徐府學十分可惡,他不但罵朕是和尚,還罵朕做過賊。殺他一人不行,應該滿門抄斬!可憐這個徐學士在《賀表》中用了“光”和“則”兩個字,被株連九族慘死50余人;澧州學士鄭孟清為本府作《奉民師表》,因文中有“圣健作則”被殺,總之,朱元璋在讀表文時因做賊心虛,把文中所有的“則”都念成“賊”,他十分惱怒地說:則音近賊,有人膽敢罵我做過賊,用心何其險惡,理應一律處死殺無赦!
朱元璋不但死摳字眼,而且對文中的詞、句也犯忌諱之心。懷州府學訓導呂睿為本府作《謝賜馬表》,因文中有“遙贍帝扉,一句遭來殺身禍。事后,朱元璋還強詞奪理地說:“帝扉”就是“帝非”,他亂言惑眾誹謗朕,此人不殺留他何用!縣學教諭賈翥為本縣作《正元賀表》,其中有“取法家魏”一句,朱元璋讀成“去發(fā)像鬼”。鬼就是禿發(fā),說我是和尚,命錦衣衛(wèi)立即推出處死。毫州訓導林云為本州作《謝樂宮賜宴箋》,因文中有“式君父以班爵祿”一語被殺。
朱元璋認為:“式君父”就是“死君父”的諧音,這是詛咒皇上。尉氏縣教諭許元為本府作《萬壽賀表》文中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兩句贊美詞。朱元璋片面理解為:法坤就是“發(fā)髡”,“藻飾太平”就是“早失太平”,如此居心不良,定斬不饒!
朱元璋的刀光劍影中不難看出:文盲是文化的天敵!
朱元璋因一個字大開殺戒這種野史有沒有可能?應該不可能,因為它不符合明代官制。按照明代的公文處理體例,即使朱元璋寫錯了字,在朝廷公文下發(fā)前會被早已糾正。實際上,官員的職務任命,“票擬”出自內(nèi)閣,而不是出自皇帝之手。真實的朱元璋,也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是蠻夫、草包。這種野史,反映出清朝統(tǒng)治者對前朝的仇視,對民間的“洗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