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朝宣德皇帝為何要活活的烤死親叔叔
《明史》在“朱高煦傳”的最后,只以“高煦及諸子相繼皆死”九個字寫了朱高煦的結(jié)局,卻沒寫朱高煦最后是怎么死的。根據(jù)《明宣宗實錄》中,在宣德四年四月,還有作為朱瞻基叔爺爺、也就是在朱棣“靖難”初期援以朵顏、福余、泰寧等兀良哈三衛(wèi)精銳騎兵的寧王朱權以“不避斧鉞之誅,干冒天聽,伏望赦免”的上奏,似乎可以推想,朱高煦在被囚禁的狀態(tài)下又活了兩年多。同時人們也不難想象,曾經(jīng)叱咤風云,而今身陷囹圄成為“籠中虎”的朱高煦,如果再遇到自己悲劇命運的始作俑者,該會有怎樣的反應?
朱高煦被以“謀反”罪名押至北京后就被削去王位,廢為庶人,關在朱瞻基專門給他建的牢舍內(nèi),名之曰“逍遙城”。對他的最后結(jié)局,《明史紀事本末》說的比較具體:“漢庶人高煦鎖縶之內(nèi)逍遙城。一日,帝往,熟視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踣地。上大怒,亟命力士舁銅缸覆之。缸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頂負缸起。積炭缸上如山,燃炭,逾時火熾銅镕,庶人死。諸子皆死?!逼渲小笆煲暰弥彼淖?,不僅寫得活靈活現(xiàn),而且非常耐人品味。
除掉朱高煦之后,朱瞻基還要斬草除根,接著把作為他嬸子和堂兄弟的朱高煦的正妃韋氏和所有十個兒子統(tǒng)統(tǒng)殺掉。朱高煦一生共生有十一子,除第一子朱瞻壑因在永樂十九年八月夭亡,被謚封為懿莊世子外,第二子朱瞻圻,洪熙年間因告發(fā)父親被發(fā)配去守祖陵,未封王,第三子朱瞻垣,于永樂二十二年十月被封為漢世子,第四子朱瞻垐,永樂二年被封為濟陽王,第五子朱瞻域,永樂二年封臨淄王,第六子朱瞻垶,永樂二年封昌樂王,第七子朱瞻墿,永樂二年封淄川王,第八子朱瞻坪,永樂二年封齊東王,第九子朱瞻,永樂二年封任城王,第十子朱瞻壔,永樂二年封海豐王,第十一子朱瞻垹,永樂二年封新泰王。
讀者從他們的名字上看,就知道他們與要殺他們的皇帝朱瞻基的血脈關聯(lián)(明朝皇室燕王朱棣一支,第三代均以“瞻”字加一帶“土”字旁的字命名)。至于他們和自己的母妃韋氏具體是怎樣被殺戮的,史書沒有記載,大家盡可以去想象。
就這樣,幫助父親朱棣奪得江山的朱高煦,最后的結(jié)局是慘遭滅門。而對于明成祖朱棣來說,盡管他奪得了江山,但所傳三支(三個兒子)中的一支終遭滅絕,也是他所得的陰報和付出的后續(xù)代價。
寫完朱高煦的結(jié)局,這里還需要說明一點,那就是以往讀者所看到的有關對朱高煦的記載和描述,一般多是只言片鱗,而且都受《明史》等正史資料“成王敗寇”觀念的影響,從少年的“高煦不肯學,言動輕佻”,到最終把朱高煦刻畫得莽撞無能,都屬于“帶著有色眼鏡”得出的不準確形象。對此,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學者錢謙益就已經(jīng)認為這是史家“嚴辭溢惡”,不可盡信,是“成王敗寇”的觀念使然。另據(jù)香港學者趙令揚先生考證,歷史上真實的朱高煦并不完全是一介武將,不僅詩作“成一代之規(guī)模”,而且書法“雄偉飛動”,也可從一方面訂正正史中對朱高煦形象的歪曲和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