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作繭自縛為博美人一笑竟烽火戲諸侯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于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手?、鄭交質?!?/p>
一、幽王自作孽,烽火戲諸侯
西周最后一任國王周幽王是中國歷史上的奇葩君主之一,姓姬,名宮湦(讀sheng)。姬宮湦繼位后,立妃子申后為王后,申后所生之子姬宜臼為王太子。這位申后,是西申國國君申侯的女兒。天子娶于諸侯,這是國際慣例,否則以天子之尊,在極其講究門當戶對地位相當?shù)墓糯?,除了娶諸侯之女,還真沒地方找老婆。
周幽王當政時沉湎酒色,不理國事。當然,歷朝歷代的君主這般表現(xiàn)的多了去了,由此而亡國的倒不多見。一個王朝的垮塌,僅僅出于君主個人的荒淫無度是不太可能的,傳說商紂王因其荒淫暴虐而亡國,一則沒有證據(jù),二則多出于西周滅紂之后的宣傳洗腦,多半不靠譜。不過周朝的衰敗,與周幽王的個人表現(xiàn)倒還真有著非常直接的關系。前779年,周幽王打敗褒國,褒國獻褒姒乞降。褒姒算是紅顏禍水始祖之一,周幽王為博其一笑,不惜舉烽火以戲諸侯。因寵愛褒姒,周幽王竟然把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給廢了,改立褒姒為后,改立他與褒姒所生的兒子姬伯服為太子,這下把他的岳父老子(此時成了前岳父老子)申侯給惹大發(fā)了。前771年,申侯為給女兒和外孫討回公道,聯(lián)合鄫國和犬戎發(fā)兵攻打女婿,幽王再舉烽火請諸侯救駕時沒一個響應。結果犬戎攻入鎬京,殺了幽王,褒姒被擄下落不明,西周就此被滅。因寵褒姒而致亡國,這種說法小說家言成份居多,即使司馬遷在《史記》也這么記載,但千百年來許多學者都懷疑其真實性,認為更為可信的說法是西周在與周邊勢力的爭強過程中落敗而亡。
二、周室東遷,鄭國崛起
犬戎是活躍在陜、甘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其性格兇狠,富于侵略性,用唐朝大臣柳渾的說法是“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結”。申侯聯(lián)合犬戎攻打西周相當于引狼入室,幽王滅后,犬戎繼續(xù)為患。周室經(jīng)此一劫,元氣大傷,被諸侯擁立繼位的周平王姬宜臼無法在原地立足,只好搬家了事,把首都由豐、鎬遷往洛邑,史稱東周。周平王由于不是正常接班,而是老爸被滅之后天下無主,由他外公申侯聯(lián)合魯、許等諸侯國擁立而得的王位,其他諸侯國對平王的認可與尊重從一開始就是個問題。繼位之后,面對犬戎的侵擾,元氣大傷的周室不能自保,遂有次年東遷洛邑之舉。經(jīng)這一折騰,周室的威信與實力驟降至建國以來最低水平。東遷之后的周室王朝一開始就離不開強勢諸侯的輔佐,以勉強支撐天下共主的場面。在這一過程中,鄭國開始浮出水面。
鄭國第一任國君鄭桓公姬友是周宣王的弟弟,受封于陜西鳳翔一帶,后遷至陜西華縣一帶。鄭桓公與周幽王同時殉難于驪山腳下,其子掘突繼位,是為鄭武公。次年,平王東遷,擔任護送重任的就是鄭武公率領的鄭國軍隊(秦、晉等國也都有功勞,而此時的秦,還只是一個附庸國,周室東遷之后才獲周平王封為諸侯,且有賜地,此是后話)。因護駕有功,周平王任命鄭武公為王朝卿士(其父鄭桓公也是卿士),相當于周朝的執(zhí)政大臣。鄭武公借護送平王東遷之機,大舉實施戰(zhàn)略東擴計劃,先后滅掉東虢國、鄶國,吞并周邊鄢、蔽、補、丹、依、弢、歷、莘等八邑土地。公元前767年,鄭武公鳩占鵲巢,把國都由陜西遷到河南,順便把鄭國舉國都遷了過來。在不斷吞并的過程中,鄭國在鄭武公的打理下逐漸強盛,為下一任國君鄭莊公的春秋小霸事業(yè)打下了基礎。
三、周、鄭交質
兼任周王卿士的鄭武公與同樣協(xié)助平王東遷有功的晉文侯一同輔佐周室,周平王在大家支持下勉強支撐起周室殘局。但此時的周室朝廷,想要憑一己之力保障自身安全都不太能辦到,想繼續(xù)號令天下就更不可能。不但朝政委于鄭、晉,其他諸侯也都自行其是,不再把周室放在眼里,周王事實上已淪為名譽君主。周平王在位五十一年,盡管漫長的執(zhí)政生涯都是在內外交困中度過,但他一直都在試圖恢復周室權威,與鄭莊公的斗爭就是一例。鄭莊公不但繼承了鄭國君位,同時也繼祖父桓公、父親武公之后繼續(xù)承襲了周王卿士的職務,周室朝政依舊為鄭所把持?!班嵅硕斡谯场敝v的是鄭莊公兄弟相爭的故事,鄭莊擺平家事之后,便開始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fā)展,鄭國在他的領導下迅速強大起來。相形之下,周室卻一天天衰弱下去,坐立不安的周平王開始謀劃培養(yǎng)自己的勢力,西虢國便是其中之一。平王有意將一些權力分給西虢公,鄭伯覺察之后非常不爽,直接找到平王質問。平王缺乏爭強的實力,只好糊弄過去,說:“沒這回事,老鄭你可別多心??!”鄭伯可沒那么容易被忽悠,干脆逼著周平王立質,說:“要是真沒這回事,那么為了表明您的態(tài)度,請派個兒子給我當人質?!敝芷酵鯚o奈,就把王子狐(平王的兒子,名狐)送到鄭國當人質去了,為了面子上好看一點,對外就說王子狐是去鄭國留學。兩國之間(這里說“兩國”其實非常不妥,因為鄭國是周的諸侯國而已)用人質做擔保是相互的,因此鄭伯也把自己的一個兒子“忽”送到了周王朝當人質。這個事情非常扯蛋,相當于地方要脅中央,而中央迫于無奈向地方賭咒發(fā)誓。
周、鄭交質事件之后,平王暗中繼續(xù)扶持虢國。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桓王繼位,周室想委任西虢公為朝廷執(zhí)政,鄭伯再一次被激怒。當年四月,鄭國大夫祭足帶了一支軍隊把周室屬地溫邑的麥子給收了。到了秋天,又把周室屬地成周的糧食給收了。這明明是想活活餓死周家的節(jié)奏。周、鄭由此交惡,地方和中央的關系徹底鬧僵。三年之后,鄭莊公想緩和一下鄭國與周室中央的關系,給周桓王一點面子,主動前往洛邑朝覲天子。不曾想年輕氣盛的周桓王不忘舊怨,在朝廷上故意詢問鄭國當年的收成,鄭伯回答說俺們那里今年收成還不錯,表演系畢業(yè)的桓王長舒一口氣,說:“那成周一帶的糧食我可以自己享用(老鄭你不會再來搶)了吧?”把鄭莊當場噎在一邊。桓王還覺得不過癮,等鄭莊回去的時候,故意送了十車谷子給他當回禮,弄得鄭莊哭笑不得。
四、左氏點評
對周鄭交質一事,左丘明非常惱火,在左傳中針對雙方展開了一番火力十足的批評,他說:“君子有言:‘若不出于衷心,以什么為質也沒有用。如果大家都能開誠布公,用禮制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就算不要任何形式上的擔保,誰又能離間雙方呢?假如以誠相待,就算是溪流沼澤中的野菜,用竹筐鐵鍋裝了,用低洼溝渠中的水來煮,再用來敬奉神靈或獻給王公為食,都沒什么不妥。何況一國之君,大家行事以禮以信,哪用得上什么人質呢?詩經(jīng)中的《采蘩》《采蘋》《行葦》《泂酌》這些篇章,都是用以昭示忠信二字之義的?!弊笫系倪@番話非常重,因為點評的對象一個是當時的天下共主周王,一個是春秋小霸王鄭伯。以君王論,受制于下,有失其尊;以諸侯論,以尊王攘夷之名要挾共主,更有失體統(tǒng)。左氏有些觀點甚至罵人的話雖沒有直接說出口,但大家都心知肚明。也有不明白的說左氏無理,清代學者過琪《古文評注全集》卷一有針對性地說:“每閱先輩評語,多以并言周鄭、混稱二國為左氏罪。愚謂賢如丘明,豈真尊卑莫辯!正妙在寫得無情無理,可笑可惱,而鄭伯之惡愈甚,此筆法也,讀者不可不知。”
五、我也說上幾句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約歷經(jīng)275年,是中國遠古社會的鼎盛時期,期間各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華夏族逐步形成,成為漢族前身。自東周始,王室逐漸傾頹,諸侯日益強大,終至群雄并列,五霸爭強。東周王室歷經(jīng)春秋戰(zhàn)國前后五百余年,于社會演變,不過作壁上觀而已。所以史記上說:“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而自強秦一統(tǒng)天下,中國自此終結封建,進入不斷循環(huán)的專制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