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14個兒子的李世民 一生竟然只愛她一人
最是無情帝王家,卻總有那么幾個對愛情堅貞不渝的,比較出名的便是明憲宗朱見深、隋文帝楊堅。大家萬萬想不到的是,生了十四個兒子、二十四個女兒的李世民,卻也是一個情癡,他一生真正愛的人只有結發(fā)夫妻長孫皇后一人。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結合是典型的封建家族式的聯(lián)姻。長孫皇后的父親是長孫晟,不過在她八歲的時候父親便已經去世了。隨后,她便跟隨舅舅高士廉和哥哥長孫無忌生活,當然主要還是高士廉來撫養(yǎng)的。我們都知道,李淵父子起兵是在公元617年,然而早在這之前長孫皇后便嫁到了秦王府。原來,高士廉與李淵同朝為官,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到李淵的二兒子也就是李世民,覺得他很有才能,將來必定有大出息,于是便和妹妹商量(長孫皇后的母親并沒有去世)將外甥女嫁給了李世民。長孫皇后出生于公元601年,嫁給李世民的時候年僅13歲,可以說,長孫皇后與李世民之間是一樁政治婚姻,剛開始并無感情可言。
俗話說的好,感情是培養(yǎng)出來的。13歲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古代13歲嫁人也并不稀奇。說長孫皇后和李世民的感情一直很融洽可能也不太準確,畢竟13歲的孩子還是會有點小脾氣的。他們之間感情的升華,個人以為是在公元613年。公元613年五月,李世民母親竇氏族病重最后去世,李世民夫婦二人始終在床前精心照顧;次月高士廉也因為受到楊玄感造反的牽連而被貶官外放。一個是生身母親,一個是如父親般的舅舅,讓兩個年輕人感同身受,心真正地走在了一起。在之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李世民始終與長孫皇后榮辱與共、生死相依,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長孫皇后還親自鼓勵將士。
從史料來看,李世民對長孫皇后的愛是非常深的,這體現(xiàn)在了對長孫家族以及長孫皇后所出嫡子的態(tài)度上。大家都知道,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親哥哥,雖然長孫無忌本身與李世民從小就認識,但是對于長孫無忌這個人李世民看的很重,讓他在皇宮之中自由出去,病逝之后的顧命大臣也是以長孫無忌為首,予以了充分的信任。至于對嫡子們,那更是恩寵有加。李世民剛一繼位,便立長孫皇后長子李承乾為太子,沒有絲毫的猶豫。對于兒子李泰更是恩寵有加,在兩個兒子犯錯之后,李世民最終還是很堅決的選擇了嫡子李治,而不是年紀更大、更像自己的李恪。
有的人會質疑我的觀點,他們的理由是李世民更愛的是李恪的生母楊妃。我想,持這種觀點的人可能更多的是受到電視劇渲染的影響,現(xiàn)在電視劇總是愛描寫李世民與前朝公主的愛恨情仇。的確,李世民確實與這個表妹有過關系,還生下了兩個皇子,但是這并不能說明什么。因為李世民生的兒子多了,他的妻妾成群。其實,從各個皇子取名,便知道李世民的態(tài)度了。長孫皇后的兒子,除了李承乾是李淵取的之外,其他的都是李世民自己取的,一個李泰一個李治,這是國泰民安、天下大治的含義,反觀其他的兒子,如齊王李佑、紀王李慎包括李恪在內,都沒有相應的意思。至于李世民喜歡李恪,更多的還是因為李恪身上能找到李世民自己年輕時候的影子。
還有一點,從李世民的子女出生的時間也能看出點端倪來。長孫皇后壽命比較短,她在貞觀十年的時候便早早去世了,即便這樣她和李世民也整整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年。再看看皇子們的出生時間,最小的兒子李明生卒年不詳,但是第二小的兒子生于貞觀八年,基本可以確定他所有的兒子都是在長孫皇后去世之前便已經出生了。最小的女兒新城公主是長孫皇后嫡出,唐高宗李治的親妹妹,由此可見,在長孫皇后去世以后,李世民基本上很少去后宮與嬪妃們玩樂,或者說根本沒有。對于帝王而言,這個就很能說明問題。
有的人又會問了,這只能表示長孫皇后去世以后李世民很想念她。確實是這樣的,不過我們換個思維想一想,如果不是喜歡長孫皇后會為她哭泣、為他做出這么大犧牲嗎?根據(jù)史書記載,李世民年輕的時候還是蠻風流的,至少和其弟媳搞出了一些曖昧。不過,作為現(xiàn)代人,我們不可以從我們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作為一名皇帝,李世民有的時候也需要逢場作戲,至于與弟媳的關系我看利用的成分更多一些。
再看看李世民的貴妃們的待遇,您就知道她們和長孫皇后的差別有多大了。唐因隋制,正一品四夫人的封號以貴淑德賢為序,韋貴妃在武德年間便選入了秦王府,但是她自身除了身份比較高之外并無特殊的寵幸,她的子女也無一人因母而貴。韋貴妃所生的女兒臨川公主直到18歲才冊封為公主,紀王李慎在諸子之中也是比較有才干的,也沒有受到過多的關注。至于其他的妃嬪,身份地位更低,加入李世民真的喜歡她們也不可能給她們更高的待遇。其他的妃嬪身份更低,無需多說。李恪的生母楊妃在《舊唐書》只有“恪母,隋煬帝女也”這么一句話,說明她在后宮之中地位是比較低的,很可能根本就沒有冊封過,也不是很得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