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曹操而不是袁紹?
話說董卓被王允呂布刺殺后,漢獻帝又幾經(jīng)磨難,終于擺脫了涼州兵的糾纏,與興平二年(公元195年),開始由長安狼狽不堪地東歸洛陽。此時,如何對待獻帝的問題,便“尖銳地”擺在了袁紹等已經(jīng)各自擁兵自重的關(guān)東軍閥們面前。
當(dāng)獻帝行至袁紹的“勢力范圍”河?xùn)|郡作喘息時,袁紹的謀士沮授,田豐等人便勸袁紹“挾天子以令諸侯”。作為當(dāng)時威望最高,實力最強大的軍閥,袁紹經(jīng)過一番思想斗爭,似乎是擔(dān)心弄個皇帝在身邊妨礙自己施展拳腳,最終采納了反方的意見,對漢獻帝采取了視而不見的態(tài)度,獻帝回到洛陽后便落到了曹操的手里,曹操迎奉獻帝,遷都于許,使已經(jīng)形同乞丐的皇帝至少是看上去又恢復(fù)了威儀,曹操從此得以打著天子的旗號號令天下。
為什么“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不干呢?
袁紹為什么不干,其實他完全有條件干,“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提法就是他手下人沮授提出來的,而曹操那邊提出來的恰恰不是這個口號,叫“奉天子以令不臣”。甚至袁紹還派過一隊使者見到過漢獻帝,送了點禮品,都沒有把漢獻帝給接過來。
現(xiàn)在看歷史,袁紹沒有迎接漢獻帝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原因,袁紹得罪過漢獻帝。公元189年,董卓進京亂政時,為了便于攬權(quán),廢了當(dāng)時的小皇帝(少帝劉辨),而立劉辨的同父異母弟弟,更年幼的劉協(xié)為帝(獻帝),這個時候袁紹正在帶領(lǐng)諸侯討伐董卓,當(dāng)然不能承認這次換皇帝的合法性;后來,漢獻帝派了五個使者到東部撫慰,袁紹放走其中一個使者,剩下四個全部給殺掉,就跟漢獻帝的朝廷結(jié)下了仇,所以袁紹這時的想法是:這個皇帝我得罪過,現(xiàn)在怎么能接過來呢?
第二原因,袁紹不愿意付出挾天子帶來的巨大代價。凡有選擇必有代價,不僅有,而且會非常沉重,就會像曹操一樣,一張大白臉面對千秋萬世,袁紹那種人士大夫,要臉,他不肯沾這種爛事,所以漢獻帝雖然是一個巨大的利好,同是也是一個燙手的山芋,要付出巨大代價的。事實上,曹操漢獻帝弄到手里,就付出了這些代價,背負千古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