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死后 康熙皇帝的輔臣為何沒一個親王?
我們都知道,清順治皇帝是清朝入關(guān)之后的第一位皇帝,他六歲登基,由自己的叔父多爾袞輔佐,作為少年天子的福臨在他短短的二十四年壽命之中,有著太多耐人尋味的故事。比如在董鄂妃死后,福臨是真的當(dāng)了和尚;還是出家未遂,最終患天花不治而亡?這有就很爭議。但是在他死后,他給康熙留下四為輔政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這四人非宗室親王卻是不爭的事實(shí)。
這四個人之中,除了遏必隆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四女、和碩公主穆庫什的兒子之外,其他全非皇親國戚。那么福臨為什么不給自己兒子選自家人輔佐的?原來這一決定和福臨自己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
原來皇太極暴斃之后,由于沒有指定繼承人,所以朝堂之中對誰繼承皇位爭論不休。當(dāng)時有三個人最具有登基可能:一個是皇太子的嫡長子和碩肅親王豪格;一個是皇太極的弟弟和碩睿親王多爾袞,一個是努爾哈赤的廢太子代善。在各方相持不下的時候,多爾袞為了快速掌權(quán),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立六歲的福臨為皇帝,由他和濟(jì)爾哈朗輔政。
獨(dú)掌大權(quán)的多爾袞壓根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但凡朝中一切政務(wù),都不再請示,而是專斷獨(dú)行。不僅如此,多爾袞還下令追封自己的母親阿巴亥為皇后。更有甚者,做了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猶嫌不足,多爾袞還讓福臨稱他為皇父攝政王,如此行徑甚至有了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的傳言。
在多爾袞死后,一開始福臨還追封多爾袞為清成宗,但是不久,福臨就列出多爾袞的數(shù)條罪證,不僅廢去多爾袞的封號,并毀墳掘尸,并把他和他母親阿巴亥趕出太廟。
多爾袞死后,福臨很久才走出多爾袞輔政的陰影。所以他給自己兒子選擇的輔臣都沒有一個是姓愛新覺羅的“皇室宗親”,甚至基本上都是多爾袞的反對派和倒戈派。不管怎么說,福林的意思就是要親王擅權(quán)的的情況再次出現(xiàn),因?yàn)榉怯H王輔政,沒有了那種所謂的叔伯親王旗主議政和實(shí)力制衡,即使出現(xiàn)有人僭越了,他們之間也會相互制衡,掌管八旗的親王們也會采取行動。所以這就是順治皇帝不選宗室親王輔政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