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fēng)云人物 > 正文

漢朝和明朝的開國功臣為何最后都被屠戮殆盡?

2017-07-06 08:51:36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古語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古往今來,但凡開國的封建帝王都少不了要殺一些開國功臣,只是有多有少而已,在漢族建立的秦、漢

古語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古往今來,但凡開國的封建帝王都少不了要殺一些開國功臣,只是有多有少而已,在漢族建立的秦、漢、晉、唐、宋、明六大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中,漢和明是殺伐開國功臣最嚴(yán)重的王朝,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就要說開國皇帝的出身,漢明兩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和朱元璋都出身于社會最底層,劉邦略好一些,朱元璋是最底層中的最底層。他們這樣的“泥腿子”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他們很明顯是不自信的,他們看誰都會認(rèn)為這人是我的潛在敵人,我能相信的只有的我的父母、兄弟子侄,所以漢朝和明朝都實行了分封制度。

實行了分封制度,在老皇帝在世的時候,統(tǒng)治秩序當(dāng)然是比較好的,然而開國之君一旦離世,他的兄弟子侄就會越發(fā)放肆,自成一國、擁兵自重,嚴(yán)重威脅中央政權(quán)的法統(tǒng),這也就是漢朝七國之亂和明朝靖難之亂的最主要原因。

另一個原因,有句話說“江山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打江山的時候,那是皇帝求著大臣幫他打天下,然而天下安定了,這些將軍們沒有了用武之地,卻仍要用打天下時的態(tài)度對待皇帝,那就是自取滅亡,因為皇帝需要的是聽話的乖寶寶,而不是蠻橫的驕兵悍將。

第三個原因就是有些大臣功高震主,皇帝不知道應(yīng)該如何賞賜他們,比如韓信,劉邦的江山基本上就是他打下來的,封他做王、做侯都顯得賞賜的有些輕,但總不能讓韓信做皇帝吧,這類大臣就成了皇帝的眼中沙、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當(dāng)然,還是有些開國功臣活了下來,比如張良,功成身退,比如蕭何,故意貪污讓劉邦知其沒有野心,比如湯和裝傻充愣,但是能像他們那樣得以善終的人畢竟只是少數(shù),可能他們不夠聰明。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