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為何將政權歸還兒子?因狄仁杰貪天之功?
隨著影視劇的熱播,狄仁杰成了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許多人誤以為狄仁杰斷案如神,是護國良相,甚至真的以為武則天還政兒子,是聽從了狄仁杰勸諫的緣故。
歷史上,狄仁杰確實在武周時擔任過宰相之職,也的確勸說過武則天順應民心,還政于廬陵王李顯。據(jù)史料記載,狄仁杰從母子親情的角度,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勸年邁的武則天:“立子,則千秋萬歲后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于廟者也?!?/p>
武則天感悟,聽從了狄仁杰的意見,派人迎回廬陵王李顯,立為皇嗣,唐祚得以維系。狄仁杰因此被歷代政治家、史學家稱為有再造唐室之功。
其實,事情哪里會有如此簡單,狄仁杰勸武則天時,武則天已經(jīng)是個老太太不假,但武則天更是杰出的政治家,她考慮問題必須高屋建瓴,而不會象跳廣場舞的老太太那樣只顧著自己開心。
武則天稱帝后,為了鞏固政權提拔重用了許多娘家人,一時間“諸武用事”、“專權驕縱”。然而,武氏子弟除了武承嗣、武三思表現(xiàn)可圈可點之外,多是些不堪大用的紈绔子弟。史書記載, 武攸宜討營州契丹“師無功還”,武懿宗更是不成器,“聞賊且至,懼不知所出,欲棄軍走”。有能力、低調(diào)的武攸緒則棄官隱入嵩山“以琴書藥餌為務”,武攸暨“于時無忤,專自奉養(yǎng)”。
李顯、李旦被廢黜之后,武承嗣、武三思覬覦皇儲之位,“數(shù)使人說太后曰:‘自古未有以異姓為嗣者’”。是還政給兒子,還是立侄兒為皇太子?武則天表面不動聲色,內(nèi)心深處卻不得不認真思考自己身后之事。
兩個兒子,一個被遠貶房陵,另一個雖身在朝廷,但自從武則天初臨朝稱制后大開殺戒,宗室大臣殺戮殆盡,李顯和李旦不得不“恭儉退讓”夾緊尾巴小心翼翼作人。雖然是李唐嫡系子孫,武則天的親生兒子,即使是有心承繼大統(tǒng),如履薄冰都有人會從雞蛋中挑骨頭,哪里敢當面向母親提立儲之事?與武承嗣、武三思相比,李顯、李旦兄弟兩個沒有優(yōu)勢可言,更不用說如武氏子弟那樣積極主動謀求了。
萬幸的是,部分朝廷重臣或明或暗的予以維護。天授二年(691),武承嗣指使王慶之上表“請立武承嗣為太子”,宰相岑長倩、格輔元“固稱不可”堅決反對;武承嗣位尊權重,李昭德適時提醒武則天“承嗣陛下之侄,又是親王,不宜更在機權”,“自古帝王,父子之間猶相篡奪,況在姑侄,豈得委權與之?脫若乘便,寶位寧可安乎?”
武則天從諫如流,于長壽元年(692)罷武承嗣知政事,擢升李昭德為相。延載元年(694),武承嗣又故伎重施,這一次李昭德干脆杖殺了王慶之。并直言無忌“豈有侄為天子而姑立廟乎?”勸諫武則天“傳之子孫,為萬代計”。
李昭德敢講這番話, 為什么敢講?武則天心中明鏡一樣,清楚自己稱帝雖然反對者眾,但有高宗遺制“承天皇之顧托”這塊遮羞布,許多朝臣就選擇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身仕武周卻心系李唐,只是彼此心照不宣罷了。
圣歷元年(698),契丹孫萬榮反叛,傳檄中外稱“何不歸我廬陵王?”;突厥默啜可汗請和親,武則天遣武承嗣子延秀納親,默啜立即表示強烈不滿——“我女擬嫁李家天子,你今將武家兒來,此是天子兒否?我突厥積代以來,降附李家,今聞李家天資種末總盡,唯有兩兒在,我今將兵助立?!?/p>
雖然孫萬榮、默啜這樣講有為侵擾尋找借口之嫌,但至少說明武周在境外的聲譽遠不及李唐。如果公然立武承嗣為皇太子,不但朝中大臣不會答應,就連與唐世代結親的藩邦也會趁機興風作浪。武則天不敢弄險,有著數(shù)十年的從政經(jīng)驗,作為杰出政治家不會不明白國家政治穩(wěn)定壓倒一切的道理。琢磨了十多年,權衡再三,武則天這才下定決心傳子,怎么能是狄仁杰一句話的原因呢?狄仁杰可謂貪天之功為己有,無恥之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