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fēng)云人物 > 正文

解析唐朝宰相溫彥博到底為什么會羞愧做官?

2017-07-06 10:01:07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溫彥博,字大臨,是唐朝時期的宰相。他出生于574年,卒于637年。可以說,溫彥博所處的時代正是隋唐時期,他見證了隋朝的滅亡,也看到了唐朝

溫彥博,字大臨,是唐朝時期的宰相。他出生于574年,卒于637年。可以說,溫彥博所處的時代正是隋唐時期,他見證了隋朝的滅亡,也看到了唐朝的建立,這兩個朝代他都經(jīng)歷過,因此也沒有辦法為他到底是隋朝人還是唐朝人進(jìn)行精準(zhǔn)的定義,只能說他是隋末唐初的人吧。

溫彥博的家族是書香世家,他的父親溫君悠學(xué)識淵博,哥哥和弟弟也都喜愛讀書,聰穎過人。因此,在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下,溫彥博自幼博覽群書,加上他性情聰慧、能言善辯,很是受到隋朝時期一些大臣的賞識。后來,他被舉薦擔(dān)任文林郎一職。到了616年,他又開始任職司馬。

618年,李淵在長安建立唐朝,羅藝歸順唐王朝,被封為幽州總管,溫彥博也因有功而得到升遷。沒多久,他又被召入朝廷,陸續(xù)擔(dān)任中書舍人、中書侍郎。

武德八年,突厥大軍來犯,溫彥博隨張瑾出兵抗敵。然而,唐軍戰(zhàn)敗,溫彥博被俘。突厥人知道他是唐高祖身邊的近臣,遂開始逼問他唐朝的兵力和糧草。但是溫彥博不屈不撓,寧死也不肯說出半句,于是就被流放到了陰山的苦寒之地。

一直到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后,溫彥博才得以返回唐朝,擔(dān)任雍州治中,后又成為檢校吏部侍郎。溫彥博為官兢兢業(yè)業(yè),堅守自己的職責(zé),這也使得他很快就能得到升遷。

貞觀十一年,溫彥博因病離世,享年六十四歲。

溫彥博慚而與官的原因

溫彥博是太原祁縣人士,也是唐朝時期的宰相。他早年為隋朝的官員,在羅藝降唐后,他也憑借著自己的功勞開始了在唐王朝的仕途之路。此后,他在官場上的升遷還是較為平穩(wěn)的。

現(xiàn)今,一直有流傳著關(guān)于溫彥博“慚而與官”的一則典故。從字面上來看,這個詞說的好像是溫彥博因慚愧而給予官職的意思。那么,實際上是這個意思嗎?這又究竟是什么樣的一個故事呢?

說起這則典故,就不得不提到故事中的另一個主人公裴略了。在唐太宗時期,裴略是宮廷侍衛(wèi),他參加了兵部的武官考試,但不幸沒有考中。不過,這個裴略也不是一個普通人,他在名落孫山之后,并沒有氣餒,也沒有就此放棄,而是直接去向當(dāng)時的宰相溫彥博進(jìn)行自薦,說自己擅長嘲諷。于是,溫彥博就讓他對廳前叢竹和屏墻進(jìn)行嘲諷,沒想到裴略都答出來了,且言語中多有為有志之士鳴不平之意。這時候,溫彥博感覺到他的嘲諷之語好像是在針對自己。裴略聽聞,說了一句:“即扳公肋,何止傷膊!”大意是說,都已經(jīng)扳了肋骨了,那么又何止是傷到胳膊??!這句話的精妙之處就在于溫彥博的“博”字與裴略話中的“膊”諧音。溫彥博聽到之后,被裴略的才華所感,覺得羞愧,遂給了他官位。這就是“裴略自贊”的故事,也是溫彥博“慚而與官”典故的由來。

虞恭公溫彥博碑

溫彥博是隋唐時期的人,他在兩個朝代都當(dāng)過官,不過還是唐朝時期的官職比較重要。他從幽州總管府長史開始,一步步腳踏實地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逐漸得到升遷,成為唐朝有名的宰相。

溫彥博的一生博覽群書、才華過人、善于言辭,為了大唐江山勞心勞力。因此,在他死后,唐太宗才會忍不住嘆息如果他不是因為憂慮國家而耗盡了心力,就不會精神越發(fā)不濟(jì),以致于過早地離世。

貞觀十一年,溫彥博逝世后,唐太宗賜他謚號為“恭”,并陪葬于昭陵,位于陜西的禮泉縣。也就是在那一年,81歲的著名書法家歐陽詢寫下了《虞恭公溫彥博碑》,是陜西昭陵的陪葬碑之一。現(xiàn)這塊碑已經(jīng)與他的另外兩部作品被并稱為“唐人楷書第一”。此碑中的楷體書法是歐體的集大成者,結(jié)構(gòu)嚴(yán)密,勁道有力,橫勢用仰,縱勢用背,風(fēng)格平和穩(wěn)實,成為了習(xí)楷書者的范本,對后世的楷體書法影響極大,也為世人研究歐陽詢的楷書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這塊碑與歐陽詢寫的另外一篇《溫彥博墓志》都是為其墓主人所作,區(qū)別在于《虞恭公溫彥博碑》立于墓前,而《溫彥博墓志》則隨著溫彥博的棺柩一同埋入墓穴。一個墓穴有兩塊刻石,而且都是當(dāng)時頂尖的書法家一人所書,不得不讓世人覺得歐陽詢與溫彥博之間的交情應(yīng)該非同一般。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