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明帝司馬紹的皇后庾文君:掛名臨朝被逼死
明帝皇后庾文君掛名臨朝被逼死
東晉明帝的皇后庾文君是個才情俱佳的女子,母儀天下從不攬政。但是,情勢把她推到了垂簾聽政的位置上。雖然她從不聽政,只是在后宮操守婦道,但卻不能避禍,最終落得個被亂兵脅迫的局面,憤然自盡。
庾文君是現(xiàn)河南人,父親庾琛曾擔任過建威將軍,晉王室南逃過長江后,庾琛又擔任了會稽太守,也算是東晉朝的重臣。
庾文君在山清水秀的江南風情中長大。由于家教嚴格,庾文君特別注意自身德行的培養(yǎng)。史書記載,庾文君除“明理會事”之外,人也長得美麗大方,頗具大家風范。
庾文君的哥哥庾亮是司馬睿的好朋友,兩人均有鴻鵠之志。司馬睿讓庾亮管理藩王府屬官。后來,司馬睿聽說庾亮有個妹妹叫庾文君,漂亮多才,便提議將其嫁給自己的兒子司馬紹。
庾亮再三謙讓,認為自己的妹妹只是小家碧玉,登不得大雅之堂。西晉是司馬家的天下,怎能讓皇家受委屈呢?
司馬睿便托人打聽,了解到庾文君的確是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女孩子。于是,司馬睿“窮追不舍”,最終讓自己的兒子娶了才色俱佳的庾文君。
司馬紹是司馬睿的長子,庾文君嫁過去是正妻,今后是有希望做皇后的,這一點庾家非常清楚。待嫁那一陣子,庾家多次以歷史上的明后做榜樣,教育、開導庾文君,這讓庾文君更加通曉宮廷生活的要領,為她日后在復雜的政治斗爭中超脫出來,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公元317年,司馬睿登基稱帝,創(chuàng)建東晉,于次年立他的長子司馬紹為皇太子。這是個正確的選擇。司馬紹從小的時候就聰明過人,能言善辯,被宮內(nèi)外喻為神童,也深得司馬睿的寵愛。
史書記載,有一天,有使節(jié)從長安來拜見。司馬紹仍坐在司馬睿的膝上玩耍。司馬睿就問他:“究竟是長安近,還是太陽離我們近?。俊?/p>
司馬紹回答:“是長安近,因為從沒聽說有人從日邊來?!彼抉R睿很得意,認為這孩子聰明,小小的年紀就懂事。
第二天,司馬睿設宴款待使者,大批幕僚陪坐。為了顯示自己的兒子聰明,司馬睿宣司馬紹進殿,又問了這句老問題:“是長安近,還是太陽離我們近?”司馬睿顯然是希望皇太子能說出原來的答案。
可是,司馬紹卻毫不猶豫地說:“太陽近?!?/p>
司馬睿很沒有面子,因為在大人的眼里,顯然是長安近、太陽遠的。為了挽回面子,司馬睿說:“昨天,你不是說長安近嘛,怎么今天又改口了呢?——孩子小,就是頑皮?!庇谑敲税押⒆訋氯ァ?/p>
可沒想到,司馬紹從容地說:“抬頭能見到太陽,就像能見到父皇一樣。可抬頭又如何見得著長安呢?”孩子把元帝司馬睿比做太陽,贏得了滿堂彩。眾人都說神童就是不一樣。司馬睿也毫不掩飾自己的興奮心情,對這個皇太子更加看好了。
是啊,皇上也是人,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睿智。
在東晉創(chuàng)立初期,司馬睿只能依靠他人穩(wěn)住政權。他即位時,竟然要拉著為自己登基立過汗馬功勞的王導到御座上同坐,共同接受百官的朝拜,王導當然不肯,堅決推辭。
實際上,元帝司馬睿這樣做是故作姿態(tài)。然而他非依靠王導不可。王氏兄弟在東晉政權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元帝依靠王導還有一個原因,即王導的堂兄王敦是個實力派。多年以后,王導成了輔政大臣,王敦終于發(fā)動兵諫,從根本上動搖了東晉的根基。
話分兩枝。自庾文君嫁給司馬紹之后,她平素積累的文化修養(yǎng)以及禮儀知識都派了用場,在太子宮和皇宮里,幾乎到了鶴立雞群的程度。她對“神童”司馬紹非常尊重,同時也贏得了司馬紹的回報,倆人恩恩愛愛,這讓元帝司馬睿非常高興。
按照皇家慣例,對皇后家族完全可以放手信任,雖然庾文君現(xiàn)在還只是一個太子妃,但已經(jīng)完全取得了司馬家族的信任。于是,元帝司馬睿對庾亮更加信任,不斷提拔,委以重任。
其實,東晉表面看是司馬家的天下,但是,擁戴司馬睿登基創(chuàng)建東晉的功臣王敦、王導的勢力非常強大,王家的實力絲毫不比司馬家弱!在司馬睿眼里,已經(jīng)成尾大不掉之勢。當時就有“王(家)與馬(司馬家族),共天下”的說法。
公元322年,手握重兵的荊州刺史王敦終于如司馬家族所料起兵造反。實際上,在此之前,司馬睿就已經(jīng)開始限制王家的權力,他重用刁協(xié)、劉隗等人,就是為了對抗王家勢力。而謀反的王敦就是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的。
王敦的軍隊所向披靡,直搗東晉首都建康城。司馬睿束手無策。但二十四歲的太子司馬紹卻再也不肯像父皇那樣忍耐了,他決心拼死一戰(zhàn)。
司馬紹穿上戰(zhàn)袍,帶領數(shù)百名禁軍將士登上戰(zhàn)車,準備出城迎戰(zhàn)。這時司馬睿的重臣溫喬聞聲趕來,攔住欲出城的司馬紹說:“戰(zhàn)勢雖然緊張,但你是一國儲君啊,怎么能冒死出戰(zhàn)呢?萬一有個閃失,國家怎么辦?我不能讓你出城迎戰(zhàn)來敵?!?/p>
司馬紹不聽勸阻,拍馬繼續(xù)前行。溫喬抽出佩劍砍斷了韁繩,見太子無動于衷,便死死拉住馬匹不放。司馬紹無奈只能下馬。這時宮中的侍衛(wèi)已經(jīng)基本跑光了,只剩下幾名宦官陪著司馬睿,元帝也非常無奈,拖下戰(zhàn)袍換上了朝服,心灰意懶、自言自語道:“王敦想要皇帝寶座,可以明說嘛,何必要‘清君側’禍害百姓呢?”
苦思苦想之后,司馬睿調(diào)整了心態(tài),派出使者到城外見王敦,傳達了“莫要禍害百姓,如果你要皇帝寶座,馬上歇兵。我可以放棄皇位”等意思??墒?,王敦才不相信司馬睿的緩兵之計。他快馬加鞭繼續(xù)前進,最后攻入城內(nèi),把皇宮控制起來。
司馬睿還真把王敦想錯了。進城之后,王敦并沒有推翻司馬睿的皇帝位,只是先把司馬睿控制起來,掌握宮中大權。元帝司馬睿原本是準備死的,沒想到還留有一條命在,雖然無法發(fā)號施令了,但能保全性命也算是不錯的代價了。
王敦多次向司馬睿提出,要廢黜太子司馬紹,另立年幼的皇子為太子,因為司馬紹二十四歲了,什么都懂,但是卻遭到群臣的反對,都說太子仁孝,而且無錯。王敦還是心善的,便不再堅持了。這樣,司馬紹、庾文君得以獲得暫時的安生。
司馬睿成了傀儡,心中郁悶,疾病上身,一病不起。作為皇帝,他當然放心不下司馬江山,逢大臣便拜托輔佐太子司馬紹,而后含恨死去,享年才四十七歲。
當時,司馬紹作為太子,雖然有眾多大臣表面上維護他,但能否繼承父皇之位,他的心里也沒有底。令他興奮的是,謀反的王敦屬于革命不徹底者,居然同意太子司馬紹繼承皇位,并且由他選擇近臣。這樣的事讓誰也想不到!因為歷史上的“清君側”大部分都是為了奪取江山找的借口;可這王敦還真真實實是清君側,這也算是東晉司馬家族的造化了。
雖然司馬紹上臺還是個傀儡,那也總比丟了江山或者沒命了好。
司馬紹即位,是為明帝。第二年,冊立太子妃庾文君為皇后,立庾文君所生的長子司馬衍為皇太子。之后又封庾文君的哥哥庾亮為中書監(jiān)。實際上,王敦對朝廷的影響力依然存在,司馬家族也不得不對他小心翼翼。
就在司馬紹登基的第二年,司馬紹乘王敦病重的機會,暗中命令溫喬領兵討伐王敦,一舉擊潰了王敦勢力,重新穩(wěn)定了朝廷,奪回了失去的部分權力??上麨榧易鍙土顺?,但卻沒有享過福,在幾乎成為兒皇帝的情況下,剛剛過上了好日子的司馬紹突然得病駕崩,其時只有二十七歲。
去世前,司馬紹留下遺詔:
自古有死,賢圣所同。壽天窮達,歸于一概,亦何足深痛哉?朕抱病日劇,常慮忽然,仰惟祖宗洪基,不能克終堂構,大恥未雪,百姓涂炭,所以有慨耳。不幸之日,斂以時服,一遵先度,務從儉約,勞眾崇飾,皆勿為也。衍以幼弱,猥當大重,當賴終賢,訓而成之。昔周公匡輔成王,霍氏擁育孝昭,義存前典,功冠二代,豈非宗臣之道乎?凡此公卿,時之望也,敬聽顧命,任托付之重,同心斷金,以謀王室。諸方岳征鎮(zhèn)刺史將守,皆捍朕城推轂于外,雖事有內(nèi)外,其致一也。故不有行者,誰捍牧圉?臂若唇齒,表里相資,宜戮力一心,若合符契,要以緝事為期。百辟卿士,其總己以聽于冢宰,保佑沖幼,弘濟艱難,永令祖宗之靈,寧于九天之上,則朕沒于地下,無恨黃泉。特此留喻,欽哉惟命!
司馬紹死后,遵照他的遺囑,只有五歲的皇太子司馬衍登上皇位,是為晉成帝。年紀輕輕的庾文君被尊為皇太后。
司馬衍才五歲,如何執(zhí)政?
大臣們商議的結果是,由庾文君以皇太后身份臨朝,垂簾聽政。
庾文君再三推辭,可是群臣均勸她以大局為重。她只得答應,說:“我是一個女流之輩,如何能擔當起朝廷的重任呢?時機成熟后,我會立即退下來?!?/p>
為了顯示對王敦勢力的“尊重”,在任命庾亮為參錄尚書令的同時,也任命了王敦的親戚王導為這一職務,兩人共同承擔起輔政的任務。
實際上,王導與王敦是有很大區(qū)別的,他并不完全贊同王敦的做法,因此讓他進入“內(nèi)閣”,就是做面子,以顯示東晉朝廷的大度,同時還能起到鉗制王敦的目的。王導也是明智之人,凡事由庾亮做主,自己退到后面。這套新班子的實際權力在庾太后的哥哥庾亮手里。庾文君在宣布垂簾聽政后,便回到自己的寢宮,再也不過問政事了。
庾文君年少守寡,但是良好的教育使她能夠堅守封建社會的所謂婦道,她沒有鬧出什么緋聞來,對娘家人也一直要求嚴格。有的大臣提議追封庾文君的父母爵號,被她堅決拒絕。她還常告誡哥哥庾亮,督促他秉公執(zhí)政??墒菦]有起到應有的效果。
庾亮當政后,早就把妹妹的話丟在一邊。他太入戲了,把司馬江山當成自己庾氏的了。他一方面排斥王導,似乎在為司馬家族復仇;另一方面疑忌地方官員,最終引起歷陽鎮(zhèn)將蘇峻的起兵。
公元331年,蘇峻率部攻進首都,燒殺搶掠。庾文君不堪侮辱,得暴病身亡。年僅三十二歲。真可謂:
洶洶亂黨入宮城,母后遭兇飽受驚。三十二年悲短命,九原應自怨親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