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熊救駕的美女妃子 漢元帝寵妃馮媛簡介
馮媛(?—公元前6年),上黨潞縣(今山西潞安)人,左將軍、光祿勛馮奉世長女,漢元帝劉奭的寵妃,漢平帝劉衎的祖母。
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選入后宮。初為長使,數(shù)月升為美人。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生子劉興,封為婕妤。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漢元帝在虎圈觀獸搏斗,妃嬪都在座奉陪。一只熊突然跑了出圈外,馮媛因擋熊救駕,漢元帝感激驚嘆,對馮媛倍加敬重。
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漢元帝封劉興為信都王,并封馮媛為昭儀。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漢元帝去世,馮媛為信都太后,與子劉興居于儲元宮。河平年間(公元前28年―公元前25年),隨子劉興前往封國。陽朔二年(前23年),劉興被改封中山王,馮媛稱為中山太后。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遭傅太后使人誣陷,服毒自殺。
封為婕妤
馮媛,上黨潞縣(今山西潞安)人,是馮奉世的長女。
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馮媛被選入后宮。當(dāng)時其父馮奉世擔(dān)任執(zhí)金吾,馮媛開始為長使,數(shù)月升為美人。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生下兒子劉興,被封為婕妤。此時其父馮奉世升為右將軍、光祿勛,馮奉世長子馮野王為左馮翊,父子并居朝廷,議論者認(rèn)為他們是以才器而官居要職,不是因為馮媛的關(guān)系。而馮媛在受內(nèi)寵方面與傅昭儀等同。
擋熊救駕
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漢元帝前往虎圈,觀賞野獸搏斗,妃嬪們都在座奉陪。一只熊突然跳出圈外,攀著闌桿想上殿堂。漢元帝左右的侍從、貴族、包括傅昭儀在內(nèi)的妃嬪們,都驚慌逃命。只有馮媛,一直向前站著擋住熊。左右侍從殺了熊。漢元帝問馮媛說:“人人恐懼,你為什么上前阻擋熊?”馮媛說:“猛獸兇性發(fā)作,只要抓著一個人,就會停止攻擊,我恐怕它直撲陛下的座位,所以以身阻擋它。” 漢元帝感激驚嘆,對馮媛倍加敬重。而傅昭儀等都深為慚愧,從此傅昭儀與馮媛產(chǎn)生隔閡。
隨子就藩
建昭二年(前37年)六月,漢元帝封劉興為信都王,并封馮媛為昭儀。
竟寧元年(前33年)五月二十五日,漢元帝去世,馮媛被尊為信都太后,與其子信都王劉興共居于儲元宮。
河平年間(前28年―前25年),馮媛跟隨兒子劉興前往封國。陽朔二年(前23年),劉興被改封為中山王 ,是為中山孝王,馮媛隨其前往中山,稱為中山太后。
元延四年(前9年),漢成帝劉驁立定陶王劉欣(傅昭儀的孫子)為太子,封中山王劉興的舅舅、馮媛的弟弟馮參為宜鄉(xiāng)侯。
綏和元年(前8年)八月初九日,中山王劉興去世,劉興的兒子、馮媛的孫子劉衎繼中山王位,當(dāng)時劉衎未滿周歲,患有驚風(fēng)病,由馮媛親自照顧。
服毒自殺
綏和二年(前7年),太子劉欣繼位,是為漢哀帝。漢哀帝派中郎謁者張由帶著醫(yī)生去為中山王劉衎治病,張由平時有狂病,發(fā)病時一怒之下就離開中山,回到長安。尚書對著文書斥責(zé)張由擅自離開的罪責(zé),張由恐懼,就誣陷中山太后馮媛咒詛漢哀帝與傅太后(即傅昭儀)。傅太后平時常常怨恨馮媛,因此派御史丁玄審理此事,逮捕中山王的官吏及馮媛兄弟在中山國的一百多人,分別監(jiān)禁在洛陽、魏郡、巨鹿,幾十天得不到供詞。又另派中謁者令史立與丞相長史、大鴻臚丞一同審理。史立迎合傅太后的旨意,希望得以封侯,就以刑訊逼供馮媛的妹妹馮習(xí)和守寡的弟媳君之(姓氏不詳,名君之),死了幾十人。巫師劉吾承認(rèn)做過咒詛之事,醫(yī)生徐遂成說馮習(xí)、君之曾經(jīng)說:“武帝時醫(yī)生修氏治好武帝的病,賞錢二千萬,現(xiàn)在治好了皇上,卻不能封侯,不如殺死皇上,讓中山王代替他,就能夠封侯了?!笔妨⒌热松献囫T媛等行詛咒之術(shù),想要謀反,實屬大逆不道。他們責(zé)問馮媛,馮媛不肯招認(rèn)。史立說:“熊跑到殿上的時候多么勇敢啊,現(xiàn)在怎么害怕了!”馮媛回來后對左右侍者說;“這是宮中的話,前朝的舊事,官吏們?nèi)绾文苤??這是要陷害我的明證。”于是服毒自殺。
馮媛自殺之前,有關(guān)部門官員奏請漢哀帝誅殺馮媛,漢哀帝不忍心這樣做,就下令將馮媛廢為庶人,遷居到云陽宮。馮媛死后,有關(guān)部門官員又上奏漢哀帝,說馮媛死在下詔廢掉之前。于是漢哀帝下詔按諸侯王太后的禮儀下葬了馮媛。宜鄉(xiāng)侯馮參、君之、馮習(xí)的丈夫和兒子等那些受到牽連之人,有的自殺,有的被處以死刑。馮參的女兒馮弁是中山孝王劉興的王后,生有兩個女兒,有關(guān)部門官員奏請將她廢為庶人,和馮氏家族一起遷回原籍。
歷史評價
班固《漢書》:①“馮婕妤內(nèi)寵與傅昭儀等?!?②“序自漢興,終于孝平,外戚后庭色寵著聞二十有余人,然其保位全家者,唯文、景、武帝太后及邛成后四人而已。至如史良娣、王悼后、許恭哀后身皆夭折不辜,而家依托舊恩,不敢縱恣,是以能全。其余大者夷滅,小者放流,嗚呼!鑒茲行事,變亦備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