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開宋大臣曹彬身后被崇之謎 因其仁義合心意

2016-07-07 11:08:01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曹彬是宋初名將,兩宋其實名將不少,然而,獨曹彬久負盛名,聲譽最高。有宋一代,曹彬被譽為“勛業(yè)最隆、功冠群雄”的“本朝第一良將”,極

曹彬是宋初名將,兩宋其實名將不少,然而,獨曹彬久負盛名,聲譽最高。有宋一代,曹彬被譽為“勛業(yè)最隆、功冠群雄”的“本朝第一良將”,極為引人注目。后世對他也推崇有加,盛名一直不衰。那么,這位名聲顯赫的大將,究竟有哪些了不起的戰(zhàn)績軍功,值得人們?nèi)绱送瞥缒??近有學(xué)者在考察了曹彬的生平戰(zhàn)績后,認為他在軍事方面其實非常平庸,實乃庸將負盛名,這是怎么回事?原因又何在呢?曹彬字國華,是真定曹彬字國華,是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父親曹蕓,為成德軍節(jié)度都知兵馬使,可謂出身將門。據(jù)說他周歲時,父母以百玩之具布放床席之上,觀其所取,他左手拿起武器戈,右手取祭祀用的俎豆,一會兒又抓住一官印,對其他東西看都不看,人們頗覺驚異。

后漢乾祐時為成德軍牙將,后周時補供奉官,遷河中都監(jiān),出為晉州兵馬都監(jiān)。入宋,遷客省使,以戰(zhàn)功改左神武將軍,俄兼樞密承旨。在太祖、太宗朝,他披堅執(zhí)銳,平后蜀、攻太原、伐江南、征北漢、戰(zhàn)契丹,南征北戰(zhàn),為北宋的統(tǒng)一立下汗馬功勞,深得君主寵信,官至樞密使、檢校太尉、忠武軍節(jié)度使、加同平章事。

咸平二年(999)卒,享年六十九,贈中書令,追封濟陽郡王,謚武惠,是宋代第一位死后全國舉哀的武臣。且贈其妻高氏韓國夫人,官其親族、門客、親校十余人,并與名相趙普一起配享太祖廟庭。可謂生榮死崇,地位顯赫。

歐陽修《歸田錄》贊道:“曹武惠王彬,國朝名將,勛業(yè)之盛,無與為比?!崩钬端纬聦崱?、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和李宗鍔《曹彬行狀》,都稱頌曹彬:“保功名,守法度,近代良將,稱為第一?!绷_大經(jīng)《鶴林玉露》說:“漢惟一趙充國,唐惟一王忠嗣,本朝惟一曹彬,有三代將帥氣象?!彼稳擞嘘P(guān)稱譽,不勝枚舉。后世也對他推崇有加,盛名不衰。

20世紀80年代,學(xué)者張其凡在認真考察了曹彬生平及其戰(zhàn)績之后,認為他在軍事方面其實非常平庸,實乃庸將而負盛名,并對宋代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剖析。

縱觀曹彬一生,他所參加的軍事活動主要有四次:

第一次是乾德二年(964)十月至次年正月的平定后蜀之戰(zhàn)。曹彬以樞密承旨為都監(jiān),隨劉光義軍進蜀。在曹彬的嚴禁約束之下,這支軍隊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受到褒獎。然而在平定后蜀,留駐成都的日子里,諸將爭功而競相擄掠,民眾還是大受侵擾。戰(zhàn)后有謂“清廉畏謹,不負陛下任使者,惟曹彬一人耳。”于是受朝廷特賞,升為宣徽南院使,躋身大將之列。但此戰(zhàn)他并非統(tǒng)帥,且后蜀政治腐敗,已不堪一擊,沒有經(jīng)歷激烈戰(zhàn)斗,更未見曹彬有什么奇計巧謀??傊@次戰(zhàn)役決無可夸口的戰(zhàn)績使他得以稱為名將。

第二次是開寶七年(974)正月至次年十一月的平定江南之役。這次曹彬身為統(tǒng)帥,率軍沿長江東下。包圍其首府金陵(今南京)之時,曹彬稱病,諸將來問候,又提出破城日不妄殺一人,以約束將士,禁止擄掠,眾將許諾,使富庶的江南及首府金陵免遭戰(zhàn)爭洗劫。班師之時,曹彬船中只有圖籍和衣衾而已,這一功勛為人稱頌不已。獻俘開封,官升樞密使。平定江南是曹彬一生最得意之戰(zhàn),然而此戰(zhàn)是以強對弱,在南唐國勢日頹之時,曹彬率十萬大軍,卻打了一年多才把江南平定,尤其是圍困首府金陵近十個月,才得以攻破??梢哉f治軍不嚴,姑息太過,致使戰(zhàn)爭曠日持久,勞民傷財,主帥難辭其咎。

第三次是太平興國四年(979)正月至五月的平定北漢之役。宋初,曹彬曾經(jīng)在他將麾下幾次率軍與北漢作戰(zhàn),取得過一些小勝。開寶二年(969)隨太祖進攻太原,戰(zhàn)敗而回。此次是隨太宗出征,雖然攻滅了北漢,但曹彬在其中并沒有指揮戰(zhàn)斗,自然也沒有什么謀略和戰(zhàn)績可言。接著太宗乘勝北伐,結(jié)果與遼軍高梁河一戰(zhàn)大敗而回。

第四次是雍熙三年(986)正月至七月的北征攻遼戰(zhàn)役。此戰(zhàn),曹彬統(tǒng)率約二十萬人馬為東路主力軍,出雄州(今河北雄縣)向遼南京(幽州,今北京)進發(fā)。開局頗為順利,曹彬率軍很快攻占了歧溝關(guān)(今河北)和涿州(今屬河北)等地。三月與遼軍相持在涿水以北,十余天后終因糧草不濟,只得放棄前所攻占之地,退回雄州以便就糧。太宗得知消息后,認為指揮失策,令他與東路軍副帥米信的軍隊集結(jié),養(yǎng)精蓄銳,等待戰(zhàn)機。此時中、西路軍捷報頻傳,東路軍為了爭回北征主力的面子,再度向涿州進發(fā)。因遼軍以輕騎不斷偷襲,曹彬命軍隊排成方陣行進,一邊行軍一邊在兩邊挖掘壕塹,以防敵騎侵襲。然而此舉使將士們疲憊不堪,從雄州到涿州百余里路,竟走了二十多天。大軍到達涿州,發(fā)現(xiàn)遼國大軍已埋伏于涿州東北,曹彬連忙決定撤退,而遼軍精銳開始了全力追擊。

五月,宋、遼主力激戰(zhàn)于歧溝關(guān)。宋軍逐漸被遼軍包圍,宋軍只得以糧車環(huán)繞自衛(wèi),實成關(guān)門打狗之勢。曹彬、米信趁夜色率部突圍,渡拒馬河時,遭到遼軍襲擊,溺死者不可勝計。曹彬率軍潰退至易州(今河北易縣),駐營沙河。聽說追兵又至,宋軍如驚弓之鳥,爭過沙河,又死者過半,河水為之不流。殘余宋軍向高陽(今屬河北)潰逃,又被遼軍追上,一陣砍殺,死者數(shù)萬,丟棄的兵甲高如山丘。至此,宋軍主力傷亡慘重,損失十余萬之眾,導(dǎo)致全線崩潰,雍熙北征以慘敗告終。這次戰(zhàn)敗使宋朝北部邊防極大削弱,遼軍乘勝南下,河朔震動。時議認為,北征輸?shù)萌绱藨K烈,主要是將帥疏于韜略,指揮無方所致,其中曹彬之無能最為明顯,不堪為帥,實為庸將。

總之,曹彬作為大將,既無指揮才能,也無神機韜略,更無出色戰(zhàn)績,往往指揮無方,應(yīng)敵無謀,最多是一個謹小慎微、奉守軍法、有仁人之心的庸將。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庸將得負盛名呢?其一,曹彬為人值得稱道。廉潔儉樸,在其他將帥聚斂成風之時,他卻身居陋宅,未嘗修廣,衣著素袍,安于儉德。出使吳越,不受饋贈,后不得不收,卻上交朝廷。居朝俸入,常接濟族人,非常難得。寬厚謙恭,心胸較為寬廣,喜慍不形于色。對同僚和下屬都能友好相處,遇小吏亦以禮,接人待物和氣,不言人過,不記人嫌,不以富貴驕人,唯以謙恭自處,還常助人于危難之中。讀書好學(xué),每次出征,往往帶大批書籍回來,勤奮求知,學(xué)識益廣,能與朝士清談終日,鴻儒碩士也常嘆不如。這些人品與涵養(yǎng),是他獲得盛名的重要基礎(chǔ)。

其二,曹彬后裔在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一直地位顯赫。其女兒為真宗嬪妃,其孫女被選為仁宗皇后,英宗時為皇太后,神宗即位,又尊為太皇太后。其長子,官至河陽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其他任節(jié)度使、宰執(zhí),乃至封王者有多人,其家族名望于北宋時一直隆盛。在這種情況下,一般士大夫自然多行稱譽。在當時官修史書中,更是不吝褒獎。曹彬名聲之鵲起,且久負盛譽之情況,可以想見。

其三,朝廷的推崇。宋朝皇帝的御將之道是不求其善戰(zhàn),必求其忠誠,以鞏固趙氏江山。對能征善戰(zhàn)、多有才干的將帥,反而常常猜忌、防范,以盡力減除對最高統(tǒng)治者的威脅。由是,崇文抑武、壓低武將的地位,用將但求忠誠循謹,不求有勇有謀,這些都成為大宋王朝的祖?zhèn)骷曳ā6鼙驗閷⒅覍嶑Z良,謹小慎微,這正是統(tǒng)治者最看中的優(yōu)點,抬其為宋代第一良將,作為武臣的表率,完全符合最高當局的意愿。所以曹彬這樣的庸將得以久負盛名,正是反映了時代的風尚,是那個時代的產(chǎn)物。

我們看到,宋代真正可以稱為名將的北宋狄青,遭猜忌而死;南宋岳飛,遭構(gòu)陷被害;南宋余玠,遭懷疑暴卒……名將幾乎都沒有什么好下場,這是宋代統(tǒng)治者容不得善戰(zhàn)名將的鐵證。其結(jié)果,必然導(dǎo)致軍政之不修,兵勢之不振,武力之積弱,而屢戰(zhàn)屢敗,宋室由一統(tǒng)江山,至南宋偏安一偶,最后被蒙古軍鏟滅,這也叫自食其果吧。

上述主要是張其凡先生的一家之言,卻也言之有據(jù),論之成理。不過曹彬之久負盛名,主要還是在贊揚他嚴肅軍紀,不濫殺無辜方面,尤其是江南一役,使城市與民眾免遭戰(zhàn)爭洗劫之功,無論如何還是值得稱譽的。從這方面講,他也有良將的成分,不是嗎?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