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乾隆為何執(zhí)政六十年后提前禪位?乾隆退位之謎

2016-11-26 14:19:39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乾隆八十五歲退位之謎:乾隆六十年,已是八十五歲高齡的乾隆皇帝決定將皇位禪讓給第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后來的嘉慶帝,自己退位稱太上皇帝。

乾隆八十五歲退位之謎:乾隆六十年,已是八十五歲高齡的乾隆皇帝決定將皇位禪讓給第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后來的嘉慶帝,自己退位稱太上皇帝。

乾隆為什么要選擇在他執(zhí)政六十年的時候做出如此舉動?在這一舉動的背后是否有一種壓力籠罩著乾隆帝呢?在這千古罕見的權力交接中,究竟發(fā)生了哪些波折?

永琰終于通過了父皇乾隆帝長達二十二年的考察,最終登上皇帝寶座,確實有他的過人之處。那么,在這漫長、苛刻的皇儲考察中,永琰是如何表現(xiàn)的呢?面對禪讓皇位的父皇乾隆,嘉慶帝該如何對待呢?而乾隆帝是否能默默無聞地退出政治舞臺呢?

乾隆六十年正月初二日,公歷是1795年1月22日,乾清宮內(nèi)外花團錦簇,頂翎輝煌,樂曲悠揚。八十五歲的乾隆老皇帝設家宴招待前來拜年的家族成員和近支宗室。由于欽天監(jiān)預報正月初一恰逢日食,于是,推遲到了今天舉行?;首?、皇孫、皇曾孫、皇玄孫濟濟一堂,依次向皇帝行禮拜年。看著子孫滿堂的盛況,遙想臨御天下六十年的歷程,乾隆皇帝感慨萬千。

太監(jiān)抬來了滿滿幾大箱銀元寶,乾隆帝要給子孫發(fā)紅包。領到紅包的人忙不迭地叩頭謝恩,還沒領到的人兩眼直勾勾地期待著。然而,紅包發(fā)完,唯獨一個人沒給,這個人是誰?您猜,他就是皇十五子永琰!

為什么不給我,本來應該人人有份,為什么偏偏落下了自己?永琰不敢質問,但一臉錯愕,楞在那里。大家也百思不得其解??磥硎枪室獠唤o十五阿哥的,不像是忘給了,這是為什么呢?

這時,乾隆皇帝不緊不慢地輕聲說了一句石破天驚的話:“你要銀子何用?”

“你要銀子何用”?這是什么意思?什么人有錢無處花?

短暫的沉寂,現(xiàn)場立即迸發(fā)出一片輕聲的驚嘆,大家明白了,皇帝留給永琰的“紅包”最大,堪稱是“超值大禮包”--未來大清朝的錦繡江山!

幾十年的秘密揭曉了,盡管現(xiàn)場的所有人對這個秘密都有心理準備,但當這一時刻到來的時候,大家還是心潮澎湃,尤其是皇子們更是說不清酸甜苦辣;另外,儲位歸屬本是皇家大忌,皇帝欲言又止,并沒有說得很透徹,大家都不知如何表態(tài),永琰本人更是尷尬。

元年盟誓,帝王心結

乾隆帝此時此地透露這個天大的秘密,很可能跟這次日食有關。

最近幾年來,乾隆皇帝一直處在一個無法啟齒的巨大的壓力之下,這個壓力源于六十年前的一個誓言。

乾隆元年,剛剛登上皇帝寶座的乾隆帝焚香默禱,禱告什么呢?他說:“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shù)?!币簿褪钦f,希望能長壽,即使長壽也不敢打破爺爺康熙帝統(tǒng)治六十一年的記錄,就干六十年,到時候不死也退位。

今天看來,像康熙大帝那樣能治理國家六十一年,堪稱奇跡,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乾隆跟爺爺康熙大帝關系十分親近,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十二歲的弘歷--對不起,在這里不能叫乾隆帝,拉著爸爸的手,走進了花紅柳綠的圓明園,第一次見到了爺爺康熙大帝。爺爺非常喜歡這個孫子,立即留在身邊,親自教養(yǎng),教他讀書,教他使用火器,弘歷都是一學就會。一次,在避暑山莊,康熙的御舟靠岸,爺爺看見孫子,揮手相招;孫子看見爺爺,從山坡上連蹦帶跳飛奔而下。爺爺急得直跺腳,連呼“慢著!慢著!別摔著!”當然,弘歷與爺爺相處時間不長,多半年后,爺爺去世了,這已經(jīng)是幾十年前的往事了,但一閉上眼睛,就歷歷在目,恍如昨日。弘歷后來被立為太子,也與爺爺?shù)膼蹜z有一定的關系,而且,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雄才大略,功績卓著,孫子更是羨慕不已,他也希望做一個像爺爺那樣的君主,但是,無論如何,他不敢超越爺爺。

不過,乾隆皇帝雖然表達了這個愿望,但對此并沒有多少信心。爺爺?shù)腔臅r候才八歲,干六十一年,還不到七十歲;自己現(xiàn)在已經(jīng)二十五歲了,干六十年,就八十五歲了。要知道,當皇帝與今天裝空調(diào)的工人一樣,都屬于高危職業(yè)(如果皇帝也算是個職業(yè)的話),他倒不必擔心失足墜樓,而是時刻提防別人謀害。吃飯得有人嘗過才敢動筷,出行要帶龐大的警衛(wèi)隊,這個且拋開不談,當時醫(yī)療水平低,人們的平均壽命低,清代人均壽命三十五歲左右。當然,有人說皇帝在營養(yǎng)和醫(yī)療方面條件稍好,壽命肯定長,誰說的?當時沒有營養(yǎng)學知識,皇帝吃的都是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雞鴨豬羊肉。乾隆四十三年八月,朝鮮進貢海參二百斤,全是無污染的純天然綠色食品,皇帝不識貨,賞給了太監(jiān),加上運動又少,很容易得心腦血管病。至于醫(yī)療條件,倒是有個皇家御用的太醫(yī)院,但太醫(yī)院治不了病是出了名的,為什么?大家知道,給皇帝看病的風險很大,差不多是個玩兒命的活兒,中藥材都有副作用,太醫(yī)們?yōu)榱私档妥约旱娘L險,就得降低藥材的副作用,副作用沒有了,“正作用”也沒有了,怎么治?。克?,清朝人一形容“有名無實”,往往不說“有名無實”,而是用“太醫(yī)院的藥方,翰林院的文章,八大胡同的婆娘”這一套嗑來代替。所以,乾隆帝的這個愿望實現(xiàn)的難度太大,當然,年輕人,理想遠大些總不是壞事。

不過,從乾隆五十年以來,他越來越感到了壓力。為什么呢?他已經(jīng)接近八十歲了,身體還行。直覺告訴他,十來年內(nèi)恐怕死不了。壞了!爺爺?shù)挠涗浐芸赡鼙淮蚱啤?/p>

維護爺爺?shù)挠涗洠`行諾言把皇位傳給太子,將意味著放棄皇權。一想到這一點,恐懼頓時襲上心頭。權力代表著榮譽、成功、財富和安全感,沒有權力,這一切也就沒有了,所以,中國帝王都實行終身制,沒有自愿交出政權,心甘情愿退位的。

按說,打破爺爺?shù)挠涗浺矝]什么大不了的,爺爺?shù)脑谔熘`肯定不會怪罪他,哪有爺爺不希望孫子好的,古語說得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關鍵是向上天發(fā)過誓,古人把發(fā)誓看得很重,違背誓言就會遭天譴。

本來,這事兒只有天知己知,誰料想后來弄得天下皆知,那是乾隆四十三年的事,這年皇帝到盛京,就是今天的沈陽市祭祖,回來的途中,收到錦縣一個叫金從善的秀才上的一個請愿書,金從善請求他立太子、立皇后,居然質問皇帝:“大清不宜立太子,豈以不正之運自待耶?”什么叫“以不正之運自待”,就是自己不拿自己當人,準確點兒說,自己不把自己看成一個合法政府。這話說得太重了,而且,潛臺詞等于說你不立太子,你想千秋萬代?你不立皇后,養(yǎng)著幾十個“情人”,就是嬪妃,想得到萬民的敬仰?乾隆氣得火冒三丈,殺了金從善,還不解氣,又詔告天下,說誰說我不立太子,早在三十八年就立太子了;誰說我貪戀皇位,我早在元年就發(fā)誓,能活到乾隆六十年就自動退位,傳位太子。至于不立皇后,我都六十多歲了還立什么皇后,不怕天下人笑話?這一下,普天之下都知道皇帝大公無私。當然,這時離乾隆六十年還有十七年之久,所以,只圖一時痛快,張嘴就說,真沒想到,六十年轉眼就到了,一旦自食其言,上天不容,百姓又會怎樣議論這個言而無信的皇帝呢?

乾隆帝陷入深深的苦惱之中,經(jīng)過幾年的思想斗爭,他決定踐行諾言,按時傳位。這不,時間的年輪剛剛過了乾隆五十九年,六十年的第一天就發(fā)生了日食,這不是上天的提醒或警告嗎?太可怕了,所以,皇帝決定透露一點兒,給上天一個交代。于是,在新年給小輩發(fā)紅包時漏掉了永琰,而且說了句“你要銀子何用?”的雙關語,是啊,當了皇帝還要銀子干什么,你到哪里去花?

韜光養(yǎng)晦,取信父皇

前面說乾隆皇帝本來對永琰并不十分滿意,認為他較為平庸,其實,永琰能通過乾隆帝二十二年的漫長考察,最終登上皇帝寶座,確有他的過人之處。

大家知道,乾隆帝實行的是秘密立儲,那么,永琰應該不會知道他已經(jīng)被立為皇太子,但是,他能猜呀,畢竟就這幾個人選嗎。當時,大家私底下都在猜,猜的結果是乾隆帝如果傳兒子,基本上就是永琰;如果要是傳孫子,當年冤死的皇長子的第二個兒子綿恩的可能性最大。

綿恩是“長房長子次孫”,但乾隆實際上是把他當長孫看的。既然乾隆帝對長子有一份歉疚,只好拿孫子補報,將孫子封為親王。要知道,乾隆帝封綿恩親王的時候,自己的兒子還沒有全部封王,而且,綿恩身材魁梧,儀表出眾,武功超群,長期擔任京師禁衛(wèi)軍的領導,負擔保衛(wèi)北京的重擔。乾隆帝那些皇子憑著父親的提拔,在中央各部任職,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連班兒都懶得上,這樣一比較,可見綿恩確實是個人才。當時,朝鮮國經(jīng)常來京進貢,帶些半島的土特產(chǎn),順便打探些宗主國的情報,回國后加以分析。他們曾認為,未來的主子將在十五子永琰和皇次孫綿恩之間產(chǎn)生,綿恩的可能性更大。順便說一句,綿恩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比他的叔叔永琰還大十四歲呢。

但是,北京的王公還是更傾向于把寶押在永琰身上,他們不大相信皇帝能繞過兒子,傳位孫子,這不僅不近人情,而且,乾隆帝以前談經(jīng)論史,曾批評過明太祖朱元璋。批評朱元璋什么?批評朱元璋將皇位傳給孫子,埋下了后來骨肉相殘的禍根兒。就此來看,永琰勝算更大。對此,永琰應該認識得到,他肯定知道他是熱門的未來皇帝候選人之一,這樣一來,怎樣通過父親苛刻、漫長的考察,他一定下了一番苦心,更何況他身邊還有一個智囊--師傅朱珪。

這個朱珪,是個品行端正,心眼也不少的人。關于師徒之間的關系,我們將在以后細講。朱珪肯定給永琰出了不少主意,師徒二人都知道,一旦永琰被秘密立為太子,他們必將處在乾隆帝的嚴密監(jiān)視之中,所以,都很小心謹慎,為人做事也很低調(diào),連話都很少說。

當然,能通過考察的關鍵是獲得乾隆帝的喜歡。永琰個性循規(guī)蹈矩,沉默持重。這是個缺點,也可以說是個優(yōu)點。您發(fā)現(xiàn)沒有,在中國歷史上,雄才大略的英明統(tǒng)治者的繼承人,往往相對平庸一些,可見英明的君主并不歡迎同樣的英明的繼承人,這樣的例子很多。

為什么英明的君主不愿意選擇同樣英明的繼承人呢?我想,英明的君主一生都留下了很多業(yè)績,他需要下一代繼承這些業(yè)績,而不希望下一代君主上臺后今天撥亂反正,明天平反冤假錯案,像自己那樣,一點兒不給祖宗留面子。相反,選擇一個忠厚老實的繼承人,也許能力差點兒,但肯定會按自己確定的既定方針辦,凡是老皇帝說過的,凡是先皇做過的,一概奉行不移。當然,乾隆帝兒子中也沒有什么英才,但小聰明還有幾個,乾隆帝一概不選,就選擇忠厚的永琰,不能說沒有深刻的考慮。

當然,僅僅忠厚也不行,還得顯示出一些其他方面的特長。怎么顯示呢?父皇又沒給自己什么差事,無法干出一番業(yè)績。乾隆五十四年,永琰被晉升為親王,名為嘉親王,依然是光桿兒親王一個,什么權力也沒有。于是,永琰在另一方面下功夫,什么功夫,就是一個“勤”字。沒有工作你勤什么勤?永琰只好勤奮學習。他起早貪黑,刻苦攻讀。大家知道,現(xiàn)在的教育體制都有個學習周期,學到一定程度就畢業(yè)了,永琰什么時候畢業(yè)?乾隆帝什么時候讓他當太子,他就什么時候畢業(yè);乾隆帝什么時候讓他當太子?天知道,都七老八十了還沒病沒災,翹辮子遙遙無期,自己都三十多歲了每天還跟那些牙牙學語的皇曾孫、皇玄孫混在一起,連老師都懶得提問他,您說無聊不無聊。

不過,乾隆帝看到他學習興趣濃厚,派給他個差事,就是讓他協(xié)助老師照看皇孫、皇曾孫、皇玄孫的學習,拿今天話說,相當于班級里面的學習委員或班長一類的班干部,不算正式的國家干部,但永琰干得勤勤懇懇。我看《清高宗實錄》,發(fā)現(xiàn)這個“班干部”有時還向乾隆帝打老師的小報告,以示自己履行班干部職責的認真。比如昨天下雨,十個師傅來了七個,誰誰沒來;又比如哪幾位師傅要求不嚴格等。要是趕上乾隆不高興,這位師傅就倒霉了,輕者罰俸,重者降級;當然,要是趕上乾隆心情不錯,乾隆帝就讓永琰自己去規(guī)勸師傅。畢竟永琰的兒子也在上書房讀書,永琰也算個家長,老師有要求不嚴的地方,可以直接規(guī)勸。

此外,永琰還不失時機地討皇帝的歡心。怎么討皇帝的歡心?機會不多。大家知道,乾隆帝是個閑不住的人,到處巡游,要是南巡、東巡,皇子們都打心眼里愿意去,但是,要是到東北祭祖,誰都找機會推辭,那地方人煙稀少,走上一天也看不到一個村莊,荒涼得很。此時在皇子心目中,“關東家”的概念已經(jīng)淡薄,一次一個皇子向皇帝匯報本衙門官員的人選時,說某某是關東人,不開竅,不能用。乾隆帝大怒,說你以為你是北京人,你就是關東人,太祖、太宗都是關東人,你居然看不起關東人,簡直就是忘本!

永琰隨父皇到東北祭祖,時時表現(xiàn)出虔誠的態(tài)度。在昭陵(今沈陽北陵),乾隆帝跪在皇太極的墳前,朗讀祭文,淚隨聲涌,永琰也是熱淚奪眶而出,不禁失聲痛哭。到了撫順,永琰還做了首詩,獻給父皇:

守成繼圣王,功德瞻巍峨。

永懷肇造艱,克勤戒弛惰。

詩的意思是不忘祖宗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勤奮工作,守住祖宗的江山。從技巧和格律上看,寫得未必十分高明,但乾隆帝看后贊賞不已,說立意高遠,格調(diào)健康,不忘祖宗,是太祖高皇帝的好子孫。又把其他皇子罵了一頓,說他們居然寫詩抱怨長途跋涉,即使到了祖宗陵寢前依然無動于衷,把上墳當成了游山玩水,簡直毫無心肝,等回到北京看怎么收拾他們。

這樣一來,永琰通過了乾隆帝的考察,太子地位穩(wěn)固不搖。乾隆六十年正月初二日,乾隆帝在家宴上透露了一點信息,這不是正式發(fā)布,大家心知肚明,只是不公開議論而已。

權臣泄密,欲立首功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二日黃昏,永琰居住的跟冷宮差不多的擷芳殿的大門被拍打得山響,幾個侍衛(wèi)怒氣沖沖開門一看,頓時矮了半截,有的彎腰請安,有的飛奔上房,向永琰通報,您能猜到來人是誰嗎?

來人是乾隆皇帝的大紅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和珅,而且,和珅的兒子是自己的妹夫,說起來也是親戚,所以,永琰趕緊將和珅迎入客廳,請教此時來訪,有何貴干?和珅笑而不答,撲到在地,連連叩頭,口稱主子大喜,又從懷中取出一柄玉如意,按宮廷禮節(jié)呈給永琰。永琰心里全明白了,大事已定,即將公布;和珅搶在公布之前報喜,欲立擁戴之功。和珅哪里知道,三年后,這成了殺他的一條罪名,什么罪名,拿今天的話說,叫泄露國家機密。確實,和珅這一舉動有欠考慮,他提前一夜向永琰透露秘密,對永琰并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反而讓永琰產(chǎn)生疑問:你是向我賣好,還是向我示威?你無外乎就是在顯示你的地位的優(yōu)越嗎!你敢小瞧我,莫道幼主可欺!可見,和珅弄巧成拙,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和珅剛走,宮中太監(jiān)便來通知:明天在圓明園勤政殿,皇帝召見。永琰哪里還有睡意,過了午夜,立即套車啟程,前往圓明園候見。此時夜深人靜,但出了城就發(fā)現(xiàn)在前往圓明園的御道上,鈴聲喧騰,鞭聲震野,一群群馬隊簇擁著一輛輛馬車,向西北奔馳,燈籠火把照耀得一路通明。原來皇子、皇孫以及在京的王公大臣接到通知,都在往圓明園趕??磥恚某瘬Q代了。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公歷是1795年的10月15日,在圓明園勤政殿,乾隆帝當眾開啟了密封二十二年的鐍匣,取出發(fā)黃的上諭,宣布永琰為皇太子,改名颙琰,命他即日移居紫禁城內(nèi)毓慶宮。颙琰叩頭謝恩,表示謹遵圣諭,修身歷練,以期不負重托。

緊接著,乾隆帝又宣布了更為驚人的決定:

以明年為嘉慶元年,正月初一舉行傳位大典,自己退位稱太上皇帝,仍自稱“朕”,太上皇諭旨稱為“敕旨”。至于皇帝和太上皇的分工,乾隆帝也作了安排,皇帝處理“尋常事件”,如果有重要軍國大事以及官員任免,由太上皇親自指導處理,新授府道以上官員,都要到太上皇前謝恩。太上皇還有一個職責,就是每天要對皇帝進行“訓諭”。

截止此時,乾隆帝統(tǒng)治中國六十年,除了乾隆帝以外,在場的人打記事起就使用乾隆年號,漫長的時光使人們習慣于乾隆皇帝的永存,現(xiàn)在,親耳聽到乾隆帝宣布他的時代即將結束,這個震撼力跟晴天霹靂差不多。

不過冷靜一想,立即發(fā)現(xiàn)乾隆帝退位退得并不徹底,實際上大權未交,就連紫禁城里邊的天子寢宮--養(yǎng)心殿,乾隆帝也不打算騰出來,因為他說他住了六十年,一直很順當,不想搬家;而且,他說怕?lián)Q個地方睡不著(乾隆有失眠的毛病)。那么,新皇帝住在哪兒?乾隆說還住在毓慶宮,可以把毓慶宮改個名,不叫毓慶宮。至于叫什么,現(xiàn)在沒想好,以后再說吧。

看來,颙琰這個“兒皇帝”不好干。

颙琰不能不出面表態(tài)了,他說他接受太子的地位,但不接受明年改元歸政的安排,因為自己一方面年紀還輕(三十六歲還年輕!古人三十而立,不像現(xiàn)在,三十歲還叫男孩兒、女孩兒);另一方面,雖然他這些年一直刻苦用功,但感覺還是學識有限,閱歷更少,所以,他愿意“謹當備位儲宮,朝夕侍膳問安之睱,得以稟受至教,勉自策勵”??傊?,請父親把皇帝當?shù)降?,如果一定要歸政,也應該等到壽登期頤,什么是“期頤”?期頤就是一百歲,那個時候再傳位給他,他肯定不會推辭。總之,現(xiàn)在父皇才八十五歲,年紀不算太大,離一百歲還遠著呢,所以,絕對不能接受父親的禪讓。

對于乾隆帝的退位,中央官員中除了和珅集團以外,普遍發(fā)自內(nèi)心地贊同。大家都感到乾隆帝執(zhí)政六十年,難免日久懈怠,目前國家積重難返,問題成山,換個統(tǒng)治者可能會有一番新氣象;而且,乾隆帝已經(jīng)八十五歲了,相比之下,國家部院大臣、封疆大吏差不多都是四十到六十歲之間的人。大家知道,老人跟老人談得來,年輕人跟年輕人談得來,總之,人和人的交往多局限在同一年齡段內(nèi),現(xiàn)在君臣之間年齡相差懸殊,隔著好幾條“代溝”,根本無法溝通,平時全靠和珅上傳下達,經(jīng)過他這一“傳達”,實際上皇帝不了解下情,臣子也難以領會皇上的旨意,結果就是和珅一手遮天,這已經(jīng)影響到國家機器的運轉。

但是,按照中國傳統(tǒng),不管是虛情還是假意,你不能不客氣一番。于是,群臣言不由衷地紛紛上書皇帝,有的大臣勸乾隆帝順應“億兆人之心,久履天位”,有的大臣順著颙琰的話說如果非傳位太子不可,也應該“俟壽躋期頤”再舉行歸政典禮。前邊說了,期頤就是一百歲的代名詞,乾隆能活到一百歲?你還別說,乾隆對此也有點兒信心。同時,蒙古王公、滿洲王公也上折懇請,一時聲勢浩大。

面對朝野反對他退位的呼聲,乾隆皇帝是什么態(tài)度呢?

一諾千金,傳位太子

乾隆皇帝對太子和滿朝王公大臣的表態(tài)十分滿意,因為這樣一來不僅滿足了心中的榮譽感,還可借此再向普天下表示一次自己的高風亮節(jié)。根據(jù)《清高宗實錄》記載,他說:“若因群情依戀,勉遂所請,則朕初心焚香告天之語轉為不誠,是實難以聽許,毋庸再行瀆請?!备匾氖浅脵C宣布:“歸政后,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問?仍當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訓諭,將來知所稟承,不致錯失?!笨傊?,乾隆表示你們放心吧,我當了太上皇一樣管事,我把太子扶上馬,還要送一程。完了,經(jīng)過這一番折騰,颙琰又降格為“實習皇帝”了。

嘉慶元年的正月初一日,公歷是1796年2月9日,清朝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一場千年罕見的傳位大典在紫禁城舉行。八十六歲的乾隆太上皇不靠攙扶,邁著穩(wěn)重的步伐登上太和殿的寶座的臺階,就皇帝位。寶座前地上放著拜墊,寶座東側案上陳放著《傳位詔書》和皇帝玉璽,三十七歲的皇太子颙琰立在西側,侍衛(wèi)近臣分立太和殿內(nèi)外,大殿前廣場文武百官按文東武西原則,分班肅立。暹羅、安南、朝鮮等屬國也派使臣前來朝賀,場面壯觀而又莊嚴。

坐在太和殿皇帝寶座上,看著眼前的皇帝玉璽,乾隆內(nèi)心波瀾起伏,一會兒,這一切就不屬于他了,六十年的時光如過眼云煙,他能坦然地面對這一切嗎?

根據(jù)《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這部書記載,此時的乾隆發(fā)了一場小孩兒脾氣,臨時決定不把玉璽授給颙琰,說什么大事還是我辦,還是放在我這兒方便,給他他也用不著,一會兒把《傳位詔書》念一遍就得了。這可急壞了幾位大學士,因為這樣一來,典禮就不圓滿了,傳播天下,臣民怎么看乾???于是連哄帶勸,直到乾隆答應交出玉璽為止。

午門上鐘鼓齊鳴,丹陛大樂奏響,頌歌在齊唱:

御宇六旬,

九有浹深仁。

勛華一家褆福臻,

歲萬又萬頌大椿。

文武圣神,

帝夏皇春!

頌歌唱畢,萬萬歲!萬歲!如山呼海嘯般地響起。

乾隆接過大學士奉上的皇帝玉璽,拿在手中,這是一方沉甸甸的盤龍青玉大印,上刻滿文,翻譯成漢語是“皇帝之寶”四字,玉質并非十分出色,雕工更是一般,但是,這是太宗文皇帝--也就是皇太極命人雕刻的,那時的大清還僅是東北地方政權,這方玉璽既是大清開國遺物,也是迄今為止五代皇帝一百六十多年權力的象征,堪稱是大清皇室的傳家寶。

乾隆久久端詳著這枚由他使用了六十年的玉璽,然后毅然俯身授向跪在腳下的皇太子颙琰,颙琰趕緊雙手高舉過頭,虔誠地接過玉璽……

禪讓之說,起自堯舜,但只是史冊傳聞之詞,是否真有其事,不得而知,至少秦漢以來,鮮有嘗試。像乾隆帝這樣為了踐行諾言而主動傳位者,稱之為前無古人,稱為開天辟地的大事情,毫不過分。

什么叫一言九鼎!

什么叫一諾千金!

什么叫君無戲言!

什么叫康乾盛世!

真是曠古未有的盛典!即使退位退得不徹底,也夠令人感動的了!

禮成,太上皇還宮,嘉慶帝在太和殿即位,接受群臣的朝賀。與歷朝歷代的登基大典比起來,這個典禮就寒酸得多了,不管怎樣,他坐上了皇帝寶座。如果說乾隆禪讓是亙古未見的壯舉,那么,他這個“兒皇帝”也是前無古人的創(chuàng)例。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