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皇帝是否在五臺山出家?
三個當事人——福臨、孝莊與多爾袞
福臨,生于清崇德三年正月(1638年3月),乃清太宗皇太極之第九子,也是清朝入主中原、君臨全國的第一代皇帝。值崇德八年(1638年)皇太極突然病死,引發(fā)了一場皇位的激烈爭奪。經(jīng)過相互權(quán)衡與妥協(xié)后,才由年僅6歲的福臨繼位,并由他的兩位叔父濟爾哈朗與多爾袞輔政。1644年9月福臨進入北京,改元順治,然朝政仍由多爾袞把持。多爾袞居功自傲,獨斷專橫,根本不把順治放在眼中。順治七年多爾袞病逝,翌年順治始親政,不久,即以多爾袞擅權(quán)作威,謀逆篡位等罪名,將之削爵奪封。
孝莊文皇后,生于明萬歷四十一年二月(1613年3月),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1688年1月),蒙古科爾沁人,博爾濟特氏。天命十年(1625年)嫁于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封永寧宮莊妃。其子福臨即位后,尊為皇太后,其孫玄燁嗣位,又尊為太皇太后,因是皇太極之妃,而皇太極之謚號乃“文皇帝”,加之其子、孫又都是皇帝,因由妃稱后,謚“孝莊文皇后”。她天質(zhì)姿麗,聰明能干,且有謀略。其一生經(jīng)歷了清初三朝更替。在皇太極時期就“贊助內(nèi)政,越既有年”。
“孝莊下嫁”說的由來及其論爭
關(guān)于孝莊太后下嫁其小叔多爾袞的傳說,在《清朝野史大觀》、《清史演義》及《清宮軼聞》、《多爾袞軼事》中,多有記載,且繪聲繪色,十分具體。但這些文人騷客的描寫,與信史相證,常破綻百出,多不足為據(jù)。
此事最早引起史家關(guān)注的文字是張煌言的《建夷宮詞》十首,其中有一首說:“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宮昨日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張煌言此詞寫于順治七年,以當時人寫當時事,似有所據(jù)。何況多爾袞恰于順治五年已被稱“皇父攝政王”,慈寧宮又是孝莊太后的寢宮。詞中說的慈寧宮里張燈結(jié)彩,喜氣盈盈地舉行太后婚禮,顯然是指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之事。
還有其他一些論據(jù):其一,多爾袞被尊為“皇父攝政王”,由“叔父”改稱為“父”,顯然與母后下嫁有關(guān);其二,據(jù)蔣良騏《東華錄》記載,詔告多爾袞的罪狀中有“自稱皇父攝政王”,“又親到皇宮內(nèi)院”,豈非暗指多爾袞迫使太后與之為婚;其三,孝莊遺囑康熙不要將其與皇太極合葬,是否因有再嫁多爾袞的難言之隱;其四,滿族作為北方少數(shù)民族,素有兄終弟及、弟娶兄婦之舊俗,即使有下嫁事,亦不違倫理道德。
針對“孝莊太后下嫁”說的根據(jù),孟森撰有《太后下嫁考實》,予以一一駁難。孟森認為張煌言是故明之臣,對清朝懷有敵意,所作詩句難免有誹謗之詞,況且“詩之為物,尤可興到揮灑,不負傳言之責(zé)”。
再者,順治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寓有古代國君稱老臣為“仲父、尚父”之意,此亦不足為據(jù);至于所謂“到皇宮內(nèi)院”,疑多爾袞另有亂宮之舉,不見得專指孝莊太后;此外,孝莊之不愿與皇太極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皇太極之孝端皇后,第二皇后不與夫君葬,這在古代與此后都不乏實例。
孟先生還認為既然“皇父攝政王”之稱是公開之事實,倘若有“太后下嫁”事為何不見于清代官書檔案?與孟森的看法相同,著名清史學(xué)者鄭天挺教授也曾撰有《多爾袞稱皇父之臆測》一文,提出“多爾袞以親王攝政稱皇父……疑皇父之稱與‘叔父攝政王’、‘叔王’同為清初親貴之爵秩,而非倫常之通稱”,似與下嫁事無關(guān)??傊仙日J為,不能只憑張煌言的詩,以孤證論定有“太后下嫁”一事。
“順治出家”事出有因,查無實據(jù)
關(guān)于“順治出家”之說,最早見之于清初有“詩史”之稱的吳梅村之《清涼寺贊佛詩》,此詩共四首,長達一百余句。一些文人學(xué)者在疏證詮釋該詩時,認為詩句雖多迷離恍惚詭譎,卻明顯是影射“順治出家”之事,如詩句中說:“王母攜雙成,綠蓋云中來”;“可憐千里草,萎落無顏色”,句中的“千里草”為董;“雙成”乃用《漢武帝內(nèi)傳》王母侍女董雙成的故事。都是影射順治之董愛妃;另詩中的“晚抱甘泉病,遽下輪臺悔”,是指順治下罪己詔;而“房星竟未動,天降白玉棺”,是暗喻順治未死;還有“戒言秣我馬,遨游凌八極”;“八極何茫茫,曰往清涼山”,是說順治遜位出宮云游至五臺山為僧。
順治出家的傳說,事出有因,正如史學(xué)大師陳垣先生所說:“彼據(jù)《清涼山贊佛詩》等模糊影響之詞,謂順治果已出家固非,然謂絕無其事者亦未為的論?!标愒线€曾撰有專文,說明“順治出家之說,不盡無稽,不過出家未遂而已?!睋?jù)有關(guān)佛教典籍,如《憨璞語錄》、《續(xù)指月錄·玉林傳》及《玉林年譜》、《北游集》等書記載,從順治十四年起,他與當時南北名僧木陳、玉林、憨璞聰、溪森等都有密切交往,順治曾封玉林為“國師”,并請玉林為自己取法名“行癡”,號“癡道人”,且執(zhí)弟子禮。
他還請茆溪森為自己化度剃發(fā),《續(xù)指月錄》曰:“玉林到京,聞森首座為上凈發(fā),即命眾聚薪燒森。上聞,遂許蓄發(fā)乃此”,說明順治本已決心出家,經(jīng)勸阻方罷(見陳垣《湯若望與木陳》載《陳垣集》。吳梅村的《清涼山贊佛詩》與各種野史、演義中關(guān)于順治出家的傳說,似乎都是緣于順治好佛的事實。
截至目前清史學(xué)界有關(guān)順治的研究成果,較為一致的看法也都是認為順治晚年確信佛、好佛,也有出家之念,但終未成為事實。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對于中國歷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有不少演義和傳說,而關(guān)于清代宮廷的傳說尤多,原因何在?我想主要是:其一,清朝乃由滿族居統(tǒng)治地位,滿族作為一個少數(shù)民族,有著不同于漢族的各種社會習(xí)俗,人們從有趣與好奇心理出發(fā),編撰各種引人入勝的傳說;其二,在明清易代之際及辛亥革命時期,一方面由于“華夷之辨”的觀念支配,另方面出于反滿、排滿的政治斗爭需要,多有敵視與鄙棄滿族的心理,出于宣傳需要,人們編撰了各種帶有丑化和夸大其詞的傳說。
今天,從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之間的團結(jié)友愛出發(fā),對之應(yīng)有科學(xué)地分析;其三,宮廷內(nèi)部的政治權(quán)力之爭異常尖銳和復(fù)雜,加之宮闈之內(nèi)又十分神秘與森嚴,發(fā)生在宮廷內(nèi)的各種事件,經(jīng)過口耳相傳,難免失實。再加各朝統(tǒng)治者,又常常根據(jù)政治風(fēng)云變幻而篡改各種官書檔案,因此,今人對于社會上流傳的各種清代宮廷的傳說,應(yīng)明析有關(guān)史料的真?zhèn)?,科學(xué)地予以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