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五大清朝歷史未解之謎
清朝歷史未解之謎有很多,就連為什么要把國號從金改成清也是十分不解,在清朝歷史未解之謎中,有五個是最有名的,今天小編就把這五個最出名的清朝歷史未解之謎詳細的向大家介紹。清朝歷史未解之謎1:清東陵選址之迷
清東陵是清朝入關之后第一個帝王陵墓群,關于它的選址有很多說法,有的說它緊鄰皇家獵場,方便皇帝來往。還有的說,因為這里風水好、有靈氣,吸引了真龍?zhí)熳?,更有意思的一種說法是說清東陵是明朝皇帝讓出來的。這就是清朝歷史未解之謎之一。
據(jù)清史稿中記載清東陵是清朝順治皇帝偶然選中的地方,可是歷史真相卻是清東陵所在的昌瑞山不僅順治皇帝來過,明成祖朱棣也來過,不過朱棣看過以后竟然拂袖而去另選他地。
這就有了明朝一讓陵寢之說,一讓之后還有二讓呢,到了明朝最后一個皇帝崇禎選定陵寢的時候,又看重了昌瑞山這塊風水寶地,但沒過多久,李自成的農(nóng)民起義軍占領了北京,崇禎吊死在了煤山上,這又是一讓。不過在清朝的史料中,卻從不提及這段歷史,而是講述了一個清朝皇帝選址清東陵一個頗為傳奇的故事。傳說在順治皇帝死后,康熙修建地宮的時候,風水術士選中的吉穴正是當年扳指滾落之處。
順治皇帝死后,康熙皇帝便根據(jù)父親的遺愿在昌瑞山建了順治皇帝的陵寢——孝陵,此后康熙、乾隆、咸豐、同治皇帝都在此修建陵寢,清東陵也就成了清朝規(guī)模最大體系最為完備的帝王陵墓群。清朝歷史未解之謎2:三個皇帝無子嗣
大清王朝統(tǒng)治了中國近300年的時光,然而到了最后三位皇帝時卻出現(xiàn)了一個讓大家都很奇怪的事情!有三位皇帝,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宣統(tǒng)皇帝居然都“絕后”!沒有留下任何子嗣。這就是清朝歷史未解之謎之一。
大清朝愛新覺羅皇族在大清末路的最后幾十年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皇帝們都妻妾成群為何連個孩子也生不出來呢?到底是什么樣的原因讓愛新覺羅皇族絕后呢?因為皇帝無子是當時清廷的忌諱,相關的史書醫(yī)術都沒有這方面的記載。不過后人推斷可能是愛新覺羅皇族的婚配制度產(chǎn)生的影響。推斷總歸推斷,但真正原因我們不得而知。
清朝歷史未解之謎3:乾隆棺槨“鬼頂門”
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寢。這樣一位帝王的陵寢可不一般,光耗銀200多萬兩,工精料美,富麗堂皇,極盡雄偉與豪華?!拔闹挝涔Α倍伎胺Q典范的乾隆生前極為重視自己的陵寢建設,其規(guī)制甚至超過了父親雍正。然而就是這樣一代大帝,死后卻屢遭盜墓賊襲擾,落個尸首分家。乾隆曾經(jīng)不得不“親自”用棺槨頂門防盜賊,這就是裕陵地宮兩次棺槨頂門之謎。1928年,“東陵大盜”孫殿英率部盜掘裕陵地宮。
氣急敗壞的士兵們用炸藥將石門炸開后,強行進入了金券
前三道石門被很快撞開了,第四道門卻怎么都撞不開。氣急敗壞的士兵們用炸藥將石門炸開后,強行進入了金券。這才發(fā)現(xiàn),地宮內(nèi)有積水,一具巨大的棺槨頂住了石門,這才給打開第四道石門增加了難度。
孫殿英兵匪開棺揚尸、洗劫了裕陵地宮。后來清室遺老收拾殘局,重新封閉地宮石門。1975年,文物保管部門準備對裕陵地宮進行清理。由于第四道石門已經(jīng)被孫殿英的兵匪所毀,地宮就剩下了三道石門。這時,大家已經(jīng)知道了打開石門的竅門,前面的兩道石門都很輕松地打開了。
到了最后一道石門,又遇到了難題,怎么都推不開。當時工作人員納悶,用千斤頂,把最后一道石門頂起來,發(fā)現(xiàn)又是棺材頂住了。乾隆的棺材明明被放回了原位,怎么又從床上跑了下來?大家都嘖嘖稱奇。這就是裕陵地宮棺槨兩次頂門之謎,也就是所謂的“鬼頂門”。不過,乾隆地宮里有六具棺材,為何只是乾隆的棺材頂住了最后一道石門,這個謎團還有待進一步探考。
清朝歷史未解之謎4:大清國號起源之謎
大清朝為什么會叫清朝呢?清朝的國號是怎么來的?在1636年皇太極易“金”為“大清”,不過當時并未說明國號之由來,致使“大清”國號成為一樁歷史懸案。這就是清朝歷史未解之謎之一。這“大清”國號究竟隱藏著什么玄機?對此,后世學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歸納總結為六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源自青色。有人引用乾隆皇帝“天造皇清,發(fā)祥大東”之詩句,提出以五色配五方,則東方為青色。但將“大清”與青色相聯(lián)系,似乎有些牽強。
第二種說法:發(fā)音近似。如有人認為“金”與“清”音接近,將原金國號改為清,是選取發(fā)音近似的合適字代用。
第三種說法:源自古代傳說。如有人提出皇太極改金為清,源于歷史上少昊金天氏傳說。少昊金天氏稱父為清,且又稱土為清,胙土于清?;侍珮O將金國比作少昊金天氏,金天氏胙土于清,故采用“清”國號。
第四種說法:周室受命。如在古書《尚書》、《詩經(jīng)》、《周頌》書中均能找到“清”字,據(jù)此,“清”乃周室受命之象征,皇太極改國號或許是將自己的事業(yè)比附周武王之大業(yè)。
第五種說法:以水克火。有人認為朱家大明的“朱明”二字都具火意,以水克火,符合五行相克說。再則,因“火克金”,起先的金國號不吉利?;侍珮O以清為國號,明確顯示其取代大明的意圖。
第六種說法:籠絡人心。有人認為皇太極在改“后金”為“清”的前一年,已廢除“女真”族號,改為“滿州”。而“滿州”在滿語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因此他用“清”代“金”,對籠絡各族人心和進一步取代明王朝,作用都比“大金”或“后金”來得大。
以上幾種說法各有其理,又互為補充。以此可見,1636年皇太極易“金”為“大清”,可能是各種內(nèi)、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趣的是,皇太極的“崇德”年號與明朝的“崇禎”年號相近似,而與明朝的“崇尚禎祥”相對,他的“崇尚道德”,似乎是將自己置于高出明朝的地位。
大清國號起源的真正原因,想必皇太極最清楚不過了,遺憾的是史料中并未記載國號由來,成為一樁歷史懸案。
清朝歷史未解之謎5:景陵為何三度起火?
景陵有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那就是頻發(fā)大火。對于古建筑來講,這可是致命的事情。景陵在歷史上共有過三次起火的記載,先說第一次。
第一次起火發(fā)生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正月,景陵東西朝房的房檐先后起火,幸虧護陵官兵撲救及時,撲滅了著火點,未造成火災。雖然這次失火并未造成多大損失,但道光帝得知后,還是嚴厲懲處了護陵官兵。
第二次著火發(fā)生在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二月二十日早晨,景陵的隆恩殿突然起火,陵隆恩殿內(nèi)供放著康熙皇帝和4位皇后、1位皇貴妃的神牌。隨著烈焰騰空,火勢蔓延,整個大殿很快變成了一座火山。
這件事被守陵的大臣上報給了朝廷。慈禧太后一聽,嚇了一跳,趕忙派出兩個重量級的大臣前往查辦,這兩個人就是趙爾巽和鐵良。兩位欽差大臣不敢怠慢,急急忙忙趕到了東陵,他們用盡了各種手段,也未能查出火因,只得回京了。這就是清朝歷史未解之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