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 康熙乾隆二帝為何經(jīng)常下江南有何隱情?
從1684年到1784年一百年的時間里,康熙帝和乾隆帝先后進行了12次大規(guī)模的南巡活動。南巡正是帝王與江南地區(qū)社會文化的征服和被征服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江南地區(qū)與大清王朝的心理距離越來越近,逐漸融為一體。
12次南巡分別發(fā)生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二十八年(1689)、三十八年(1699)、四十二年(1703)、四十四年(1705)、四十六年(1707);乾隆十六年(1751)、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80)、四十九年(1784)。除了康熙帝第一次南巡選擇了晚秋至初冬的寒冷時節(jié)出行外,其他數(shù)次南巡都在新年之后的正月或二月從京師啟行,抵達江浙二省的時候正是陽春三月。江南鶯歌燕舞,繁花滿地,為帝王的南巡之旅增添了不少明媚的色彩。
康熙、乾隆每次從京師下江南,再叫鑾至京師,大概要三到四個月之久。這期間,水陸轉運、物資調(diào)集、人員流動、城市建設等頗經(jīng)周折,個中酸甜苦辣,只有當事人了解。在當時的條件下,皇帝下江南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從北京到江浙,往返6000華里。那時沒有現(xiàn)代化的交通工具,全靠車裝船載,馬拉人扛。每次出巡,皇帝帶領的皇親國戚、文武百官、衛(wèi)隊侍從有兩三千人,動用五六千匹馬,四五百輛車,上千只船,需要耗費一二百萬兩白銀。乾隆第六次南巡時已74歲高齡了,如此長途跋涉,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那為什么皇帝卻不辭辛勞連續(xù)南巡呢?
第一,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江浙一帶是中國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豐饒之地,是清政府的主要“糧袋子”和“錢柜子”,維系著朝廷的經(jīng)濟命脈。在當時,江浙交納的糧賦占全國的38%,稅銀占全國的29%,關稅占全國的50%。當時鹽課銀是僅次于田賦的第二大財政來源,鹽課銀的60%以上來自江浙。京城每年需要的400萬石糧食,2/3從江浙漕運進京。如果沒有江浙的巨大財力支持,就不可能造就康乾盛世景象。每次南巡,除了確保這些正當?shù)膰鴰焓杖胍酝?,皇帝和權臣還通過攤派、贊助、買官賣官等手段,向江浙官員和富商撈取私房銀??梢哉f,牢牢控制江浙,充分調(diào)用當?shù)刎S厚的財力物力資源來支撐龐大的清朝帝國,是康乾二帝下江南的首要原因。
第二,江南出才俊,自古多風流。在清代產(chǎn)生的114名狀元中,江蘇人有49位,占到43%。設在南京的江南貢院是全國最大的科舉考場,考生達2萬多人。乾隆下江南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安邦治國發(fā)現(xiàn)人才、培植土類、籠絡人心。在清代,江浙也是明末移民眾多的地方,反清思想廣有市場。乾隆南巡時,一方面對文人士子采取籠絡手段,另一方面又嚴加思想控制,對持不同政見的知識分子嚴厲打擊,大興文字獄。
第三,江南是重要的水利水患之鄉(xiāng)。尤其蘇北地區(qū)是黃河、淮河、運河交匯之處,像洪澤湖、高郵湖等一旦泛濫,淮安、揚州、泰州等地則是一片汪洋。乾隆在《南巡記》中稱:“六巡江浙,計民生之要,莫如河工堤防,必親臨閱視?!鼻宄磕旯潭ǖ暮庸ぁ皻q修銀”占到全國財政支出的1110,是當時最大的基本建設項目。六次南巡中,乾隆共發(fā)出數(shù)百條治水命令,實施了多項重大水利工程,動用了幾千萬兩白銀,對減少水患、保護百姓生命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江南是“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xiāng)”。乾隆時期,長江運河兩岸的都市商業(yè)繁華,人氣旺盛。當時全世界50萬人口以上的大都市有十座,江蘇占據(jù)其三——南京、揚州、蘇州。南京,人稱“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家”:蘇州園林,享譽天下:揚州,更是富商云集,美景、美味一應俱有?;实蹃淼浇?,看得開心,玩得盡興,吃得可口,當然是樂此不疲了。
第五,皇帝出巡,安全第一。江蘇沒有高山峻嶺、荒蠻之地,盜賊流寇難以藏身。特別是江蘇人稟性溫順,加上日子比較富庶,屬于那種“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的地方?;实鄣竭@里,兇險較少,安全可以得到保證。
康熙帝首次南巡時,“三藩之亂”剛剛結束,國內(nèi)政治軍事形勢漸趨穩(wěn)定,然而朝代更替的痕跡在各地仍比較明顯,不少名勝景觀處于荒頹狀態(tài),江浙地區(qū)的社會文化心理并不穩(wěn)定,不少文人士子對明王朝仍抱有“故國之思”,對清王朝態(tài)度猶疑。而至康熙晚期及乾隆時期,清王朝的凝聚力日益增強,江浙地區(qū)的城市景觀和社會狀況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南巡的主要路線經(jīng)過清代直隸、山東、浙江、江蘇數(shù)省,浙江、江蘇二省是南巡的主要地域范圍。除康熙帝第一次南巡僅到蘇州就回鑾、兩位皇帝各到過一次紹興外,其他數(shù)次南巡都以杭州府為終點。杭州、江寧、蘇州作為江浙二省的核心城市,是皇帝駐足最多的地方;宿遷、淮安地區(qū),因察視河工的需要,也是南巡的重點區(qū)域;揚州城鹽商靡集,鹽商為皇帝提供各類聲色游樂活動,在12次南巡的旅程中,吸引了皇帝越來越多的目光。
此外,聲勢浩大的南巡活動,也給江南地區(qū)帶來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化沖擊?;实叟c地方官員、士紳、商人以及普通老百姓一起參與并體驗著這種變化。在皇帝下江南的過程中,江浙地區(qū)的社會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地方官商與帝王一起打造著前所未有的文化和視覺盛宴,其中花樣百出、創(chuàng)意無限。京師與江南溝通有無,既注重南巡盛典的政治象征意義,也展示出鮮明的江南地域特色。江浙地區(qū)的城市和地域文化景觀在南巡過程中飛速成長,南巡中的城市和景觀建設成為國家和地方的重大基建工程,中央和地方官員對巡幸道路、行營、行宮、歷史名勝、園林建筑進行全面普查營繕。江浙地區(qū)日漸富麗,面貌煥然一新。
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徜徉于江浙地區(qū)的詩意山水之間,與一些著名的江南文土結伴游玩、詩歌唱和,留下了大量的詩文作品,他們用皇家的筆觸描述詩意的江南,成為江南景觀史上一段特別的經(jīng)歷,這種影響深深地刻印在江南地區(qū)的山水文化之中,至今仍有著清晰的印記?;实圩硇挠诮仙剿⒔衔幕瘮y帶至京師宮苑之中,造成了清中期京城皇家園林中的江南文化熱。盡管因為地域和氣候的原因,江南文化元素在京師的生長難免會有不適的狀況,但是皇帝的行為仍然增強了南北之間的文化交流。
康熙、乾隆南巡,是當時的統(tǒng)治者接觸社會實際、了解風俗民情的一種特殊的方式。他們都十分重視治理黃河,興修水利,優(yōu)禮土子,蠲免賦稅,利用南巡的機會治理水患、安定社會、了解民情、爭取人心,確實做了不少有益于國計民生的事情。這些舉措,對統(tǒng)治者制定治國方略、解決現(xiàn)實問題、穩(wěn)定社會秩序、鞏固政權統(tǒng)治,是有相當益處的。
然而,皇帝出巡有它消極的一面,那就是開支浩繁,勞民傷財。帝王出行,總要有一定的儀式、規(guī)格,總要耗費一些國家財力,即使是康熙南巡也存在同樣問題。但這些花費完全在皇帝個人的掌握之中。這樣,實際花費的多少就因人而異。能夠自我約束的帝王,就會比較愛惜民力物力,顧念民生多艱,不隨意糜費:反之,則會大肆鋪張,任意揮霍;乃至勞民傷財,損耗國家元氣。
六下江南,有得有失,有利有害。通過南巡,康熙、乾隆二帝相當清楚地了解了江南的官風民情,又宣揚了圣恩,對爭取縉紳士民、安定江浙、保護百姓的身家性命財產(chǎn)、發(fā)展生產(chǎn)、豐富文化、創(chuàng)造和延續(xù)大清全盛之勢,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另一方面,開支確實十分巨大,每次南巡,歷時數(shù)月,隨駕當差的官兵數(shù)千名,約需用馬數(shù)千匹和船數(shù)百只,還有幾千名役夫,用掉了上百萬銀兩,還給民間帶來了極大的騷擾。乾隆對此也很了解,他在四十九年的御制《南巡記》里,既講述了南巡成功的原因,又明確指出,不具備君主之“無欲”、扈駕人員之“守法”、官員之“奉公”、民入之“瞻覲親切”這四個條件,不可言南巡。過了十幾年,他對南巡的勞民傷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軍機章京吳熊光說.“朕臨御六十年,并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將來皇帝如南巡,而汝不阻止,必無以對聯(lián)?!币苍S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乾隆以后的清代皇帝再也沒有南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