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抗倭的經(jīng)典一戰(zhàn) 松溪一個挑夫救了整個城市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冬,一股上千人的倭寇自閩東殺向閩北,一路洗劫了壽寧、政和兩縣,于十二月初逼臨松溪縣。
見倭寇勢大,縣令王賓首先寫信求和,稱愿意納糧米銀兩,請求退兵——這是地方官的無奈,沒有官軍保護,只有幾十個衙役的小小縣令有什么辦法保境安民?很快倭寇的回信來了:限令在一周內(nèi),獻白銀萬兩、駿馬兩百匹,如有延誤破城屠民!
這下王縣令傻眼了:松溪縣是個全縣人口不超過3萬的彈丸小城,哪里有白銀萬兩、駿馬兩百匹可獻?也許,倭寇是故意提這樣苛刻的條件,本身就沒打算放過松溪縣。
倭寇把全城逼到了絕路,更激發(fā)了民眾的憤慨,家家出丁,戶戶獻糧,一支自發(fā)組織的守城敢死隊形成了。從王縣令開始,全城的男女老幼橫下一條心:和倭寇拼了!
松溪城雖小,但城墻修筑得很堅固,在敢死隊的嚴(yán)防死守下,一路勢如破竹的倭寇碰到了硬釘子,一連攻了三天沒有絲毫進展,只好撤到鄉(xiāng)間掠奪糧食民財。轉(zhuǎn)眼新年來到,正月初一,倭寇卷土重來,他們對這個頑固的小城恨之入骨,更希望打破城池好好過一個肥年。這次,有備而來的倭寇搭起了幾部云梯,嗷嗷叫著爬梯攻城。
一個驍勇的倭寇頭目率先爬到了城垛處,手舞雙刀驅(qū)散了守兵——城頭的守兵一片驚慌,眼看防線即將崩潰,千鈞一發(fā)之際,一個名叫張德的漢子手舉大斧沖過來,一斧將這個倭寇頭目砍落城下!守兵士氣大振,接連殺掉了幾個爬上來的倭寇,并搬起大石頭,把云梯砸得粉碎。
艱苦的松溪保衛(wèi)戰(zhàn),一直打到正月十五日,倭寇死傷慘重,卻無法入城池一步,最后不得不向這座頑強的小城屈服,逃遁而去。松溪縣城固守四十余天,犧牲軍民一百余人,包括立了大功的張德,但是挽救了全城百姓。
這場發(fā)生在福建北端小城的攻守戰(zhàn),放在明代抗倭戰(zhàn)爭的歷史中很微小,微小到除了當(dāng)?shù)乜h志,其他史料上都不曾記載。對歷史很小,對當(dāng)事雙方很大,戰(zhàn)斗進行地如此漫長,相信雙方都異常艱苦。倭寇苦,他們沒想到遭遇這么頑強的抵抗,他們得咬著牙冒著守兵的弓箭和大石頭仰攻;守兵苦,他們本是老百姓,而現(xiàn)在卻要冒生命危險作戰(zhàn),但他們退無可退,他們就是這座城市最后的防線。
張德何許人?據(jù)《松溪縣志》記載,他是個力氣很大的挑夫,家有妻子兒女,自告奮勇參加守城。憑此一戰(zhàn),張德青史留名。松溪人、明朝名臣魏溶感慨道:“張公一斧,合城數(shù)萬口得以保其首領(lǐng),厥功懋矣!”
留下姓名的挑夫張德是英雄,沒有留下姓名的一百余人同樣是英雄。比起鄰縣的不抵抗而遭涂炭,他們的英勇不屈保住了城池,保住了妻兒老小——他們用英雄般的死,告訴世人,生命應(yīng)該這樣有尊嚴(yán)的活。
松溪縣城外有座著名的古跡:湛盧山,相傳為春秋時名匠歐冶子鑄劍之地,山名因其鑄造的名劍湛盧而命名。可惜正如后人所吟:“歐冶一去幾春秋,湛盧之劍亦悠悠?!睍r光匆匆,中國的寶刀寶劍技術(shù)泯滅已久,干將、莫邪、巨闕、湛盧這些中國的傳奇寶劍,只能留存在悠悠傳說之中。
在名劍的故里,將手持雙刀的倭寇砍落城下的,不是寶劍而是斧子——只要中國人的武勇精神不失,日本刀再鋒利,又何懼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