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征戰(zhàn)南北一統(tǒng)天下 為何沒打下高麗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華陰人(今陜西華陰),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興,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
在位期間開創(chuàng)科舉制度,修建隋朝大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對后世頗有影響,然而頻繁的發(fā)動戰(zhàn)爭,如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致使民變頻起。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覆亡。
隋煬帝楊廣,是一位統(tǒng)兵有方、能征善戰(zhàn)的帥才,大隋再度一統(tǒng)南北的行軍元帥便是年僅二十歲的楊廣。令人費解的是,隋大業(yè)八年至十年,楊廣曾三度興盛師親征其藩國高麗,卻以慘敗告終。
此事得從隋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說起。是年楊廣北游至內(nèi)蒙古瀏覽草原風光,途中高麗國使臣晉見,楊廣便吩咐使臣:朕四年后前往涿郡(今河北涿縣)巡視,命高麗王高元屆時親自到涿郡朝見。
未料到,這高元居然不給大隋皇帝面子,楊廣按預定時間浩浩蕩蕩地抵達涿郡,那小小高麗藩王高元竟敢無故不到。于是,楊廣盛怒,當即決定興師問罪,御駕親征那膽敢不聽招呼的高元小兒。
圣命如山倒,一時間全國有幾百萬壯丁被征集或入伍或服徭役,民間的舟車牛馬被大批量征用。士卒集中涿郡,糧草屯于遼西郡。
沿途運兵運糧的民夫達百萬之眾,日夜川流不息,病死累死者相互枕著,路上到處散發(fā)尸臭,百姓怨聲載道。又詔命富人買軍馬助軍,每匹馬價漲至十萬錢。
在東萊??谠齑墓そ?,被嚴令晝夜趕工,在水中泡太久,腰部以下多生咀蟲,“死者什三四”(《資治通鑒》)。為運送軍糧,楊廣征發(fā)小車夫六十余萬,兩個人推三石米,因路途遙遠,三石米還不夠車夫路上充饑,到達目的地往往無米可繳,只好畏罪逃亡。
大業(yè)八年正月,楊廣詔命發(fā)兵征討高麗,每日發(fā)一軍,連續(xù)發(fā)兵四十天,總兵力達到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兵馬,號稱二百萬雄師,運送給養(yǎng)的人是軍隊的一倍。
各路軍馬首尾相接,鼓角相聞,旌旗綿延千余里?!端鍟贩Q之為“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楊廣如此興師動眾征伐,卻又嚴令諸將:任何軍事行動均須奏報,不得擅自作主。
凡高麗請降,一律撫慰,不準進攻。結果兵行一路,狡猾的高麗守軍不斷用詐降來延緩戰(zhàn)機,三番五次地戲弄隋軍,但楊廣仍然不思醒悟,視征戰(zhàn)如兒戲。
遼東城高麗軍幾次與隋軍交戰(zhàn)失利,就閉城固守。隋軍猛攻,遼東城垣塌陷,高麗守軍眼看守不住了,便高懸白旗投降。攻城將領既不敢擅自受降,又不敢乘勢攻下城池,只得飛馬急報楊廣,等到詔命回營,守軍已把缺口修復,繼續(xù)抵抗。如此再三,竟久攻不下。
右翊衛(wèi)大將軍來護兒率水軍進入高麗,在距平壤六十里處大破高麗軍,便挑選四萬精銳甲士欲孤軍直下平壤,不料中了高麗軍的埋伏,士卒生還僅幾千人。
左翊衛(wèi)大將軍宇文述率三十五萬大軍過江征戰(zhàn),在高麗軍不間斷的詐敗、詐降的“游擊戰(zhàn)”中,士卒疲憊不堪,在薩水遭高麗軍四面八方合圍,幸存者僅二千七百余人,數(shù)以萬計的軍用物資丟失殆盡。楊廣的首次盛師親征遭遇慘敗。
大業(yè)九年正月,楊廣第二次興兵親征高麗。他對侍臣言:“高麗這個小虜,竟敢侮慢我隋朝上國,如今朕拔海移山也能辦到,何況這個小虜呢!”二征高麗,因高麗軍的頑強抵抗,再加上“后園起火”:禮部尚書楊玄感兵變與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迫使楊廣鳴金收兵,無功而返。
第二年春,楊廣下詔再度征發(fā)全國軍隊,分百路并進第三次征伐高麗。來護兒大敗高麗軍,率軍逼近平壤。高麗王高元恐懼,便故伎重演,派遣使者向楊廣乞求投降,并把與楊玄感一同謀反后叛逃高麗國的斛斯政,用囚車押送給隋軍。楊廣大喜,便令前軍班師回朝。
當時,來護兒欲抗命一舉拿下平壤、活捉高元。他對部下說:“大軍三次出征,未能平定高麗,勞而無功,我感到恥辱。”而且,當時高麗軍確實已經(jīng)沒有多少戰(zhàn)斗力,隋軍完全能一舉蕩平高麗。但皇命難違,來護兒為顧及左右隨軍將領的身家性命,只好受詔班師。
楊廣實在太托大,視征戰(zhàn)如游戲,三次親征高麗,既未徹底征服高麗,又勞民傷財,激起民憤,引發(fā)國內(nèi)風起云涌般的農(nóng)民起義。僅僅四年后,楊廣便與他的隋王朝一同走向毀滅。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隋書》、《資治通鑒》所言“高麗”,實際上應該是在歷史上持續(xù)了705年之久的“高句麗”之簡稱。而公元918年。
在朝鮮半島出現(xiàn)的另一個“高麗”政權,因其統(tǒng)治者姓王,學界稱為“王氏高麗”。盡管王氏高麗襲用了高句麗的稱號,但二者沒有直接繼承關系。也就是說,當年的那場戰(zhàn)爭與今天的韓國人毫無聯(lián)系,那所畫題圖亦系自作多情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