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群 > 名人養(yǎng)生 > 正文

老子的養(yǎng)生觀點 心靜而長生

2017-06-21 16:48:49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養(yǎng)生一直被人們所津津樂道,古人老子就提出養(yǎng)生應從無欲和知足開始,老子講究心靜而得長生,人沒有欲望,心就會平靜,情緒自然樂觀隨和。同時《黃帝內經》里也有提出養(yǎng)生要做到起居有常,于是養(yǎng)生學家制定了十二時辰養(yǎng)生法。

目錄:

第一章:老子的養(yǎng)生觀點 心靜而長生

第二章:《黃帝內經》里的養(yǎng)生之道 起居有常

第三章:十二時辰養(yǎng)生法

養(yǎng)生一直被人們所津津樂道,古人老子就提出養(yǎng)生應從無欲和知足開始,老子講究心靜而得長生,人沒有欲望,心就會平靜,情緒自然樂觀隨和。同時《黃帝內經》里也有提出養(yǎng)生要做到起居有常,于是養(yǎng)生學家制定了十二時辰養(yǎng)生法。

老子的養(yǎng)生觀點 心靜而長生

“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長足矣。”這是老子的話。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571年誕生于春秋時期楚國。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有關老子的生平,真實的歷史與神話傳說已混為一談。之所以稱他為老子,一是說古時老字的讀音和李字相同;另一傳說是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他的主要傳世著作是《道德經》,又名《老子》或《老子五千文》,相傳是老子西出函谷關時,因尹喜要求而著。

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其思想主張是“無為”,引申到養(yǎng)生的主張就是無欲與知足,所謂無欲則剛,知足常樂。在老子看來,罪惡沒有比欲望更大,禍害沒有比不知足更大,過失沒有比貪婪更大。因而滿足于知足,能夠使你永遠滿足。如我有位患難之交的老友,今年97歲,他性格溫和,情緒樂觀,雖然戎馬一生,經歷了種種磨難,但他能理智、勇敢地面對,淡泊名利,他常說,比起犧牲的戰(zhàn)友,他能活下來就很知足了。

西方有位哲人說過:欲望是永遠填不滿的溝壑。在欲望的驅使下,貪官們一貪再貪,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普通人則為欲望之不能滿足而痛苦掙扎,或為了蠅頭小利日思夜想,甚則廢寢忘食,折磨自己。心欲靜而求長生,但欲望的渴求卻使你無法靜下心來,因而與養(yǎng)生背道而馳。養(yǎng)生應從無欲和知足開始。

《黃帝內經》里的養(yǎng)生之道 起居有常

說到起居養(yǎng)生的原則,《黃帝內經》謂之“起居有常”,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起居有常”并不是說每天一定要幾點起床,幾點睡覺,而是說每天的起臥作息應有一定的規(guī)律,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才利于身心健康,包括按時作息、保持清潔、及時溲便等。

【按時作息】一天之中,應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則安排作息,切不可隨意打亂作息的節(jié)律,更不能“以妄為常”(即晨昏顛倒)地過日子,特別是人到中年以后,一般每天要保證有8小時以上的睡眠時間,萬一因工作或學習等原因開了“夜車”,事后也要適當補償,不然,就會對人體的健康和工作帶來不利影響,輕則精神萎靡不振,工作效率低下,重則免疫力下降,罹患疾病,甚至縮短壽命。這就是中醫(yī)所謂“生病起于過用”的道理。

另外,中醫(yī)養(yǎng)生特別強調順應自然,即根據自然陰陽交替變化的規(guī)律來安排作息。一天之中,要保證陰陽盛衰的交替時段(子時、午時)的睡眠,俗稱“子午覺”,《靈樞·大惑論》中說:“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靈樞·口問》篇中也指出:“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這都說明睡眠與醒寤是陰陽交替的結果。而一年之中,也要順應一年四季陰陽變化的規(guī)律,適當調整起臥時間。正所謂“智者之養(yǎng)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jié)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那究竟如何做到“順四時而適寒暑”呢?《素問·四季調神大論》認為:“春三月,此謂發(fā)陳,天地俱生,萬物以容,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fā)緩形……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于雞俱興,使志安寧……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也就是說春季是陽氣生發(fā)、萬物生長的季節(jié),可以稍晚一點睡,早一點起床;夏天是陽氣旺盛、萬物繁茂的季節(jié),也可晚睡早起,靜待朝陽,以采陽和陰;而秋天是陰氣始旺、萬物豐收的季節(jié),每天宜早睡早起,以養(yǎng)陰和陽;冬天是陽氣內伏、萬物收藏的季節(jié),每天宜早睡晚起,沐浴朝陽,以固密陽氣,抵御陰寒。

【講究衛(wèi)生】除了做到按時作息外,還應做到每天及時洗漱,勤換衣被,經常打掃衛(wèi)生,適時開窗透氣,以保持個人身體和環(huán)境空氣的清潔衛(wèi)生。每天堅持最少早晚兩次漱口、洗臉,養(yǎng)成餐前、餐后、下班回家、溲便之后及時洗手的習慣,這對于疏通全身氣血,預防疾病感染,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養(yǎng)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保持大小便的暢通與及時,也非常重要。

十二時辰養(yǎng)生法

養(yǎng)生學家根據古代百歲壽星的養(yǎng)生經驗,將良好的生活方式與規(guī)律作息結合,制定了一日十二時辰養(yǎng)生法。明代石室道人稱為“二六功課”,清代養(yǎng)生學家稱為“十二時無病法”。所以,十二時辰養(yǎng)生法是中國傳統(tǒng)延壽方法的一個重要方面。

古代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時辰相當于現代的兩個小時。子時23~1點,丑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

1、卯時(上午5~7點):晨光初放即披衣起床,叩齒300次,轉動兩肩,活動筋骨;將兩手搓熱,擦鼻兩旁,熨摩兩目6、7遍;揉搓兩耳5、6遍;再以兩手抱后腦,手心掩耳,用食指放中指上,以中指叩擊頭枕部各24次,這叫“鳴天鼓”。然后去室外導引。

2、辰時(上午7~9點):導引結束后飲白開水或茶一杯;用手代梳,梳發(fā)百余遍,以醒腦明目,防止脫發(fā);然后洗臉、漱口、刷牙;入廁排便。早餐宜吃飽吃好。飯后徐徐行走百步,邊走邊按摩腹部,以助脾健運。

3、巳時(上午9~11點):或讀書,或理家,或種菜,或養(yǎng)花。疲倦時即靜坐養(yǎng)神,或叩齒咽津(唾液)。老年人氣弱,不宜高聲與人長談。因說話耗氣,宜“寡言語以養(yǎng)氣”。

4、午時(11~1點):午餐,只宜吃六七分飽。食后用茶葉水漱口,可去油膩,但剛飯后不宜飲茶。靜坐或午休。

5、未時(午后1~3點):或午睡,或練氣功,或邀友弈棋。

6、申時(午后3~5點):或讀書,或寫作,或練字作畫,或撫琴吟詩,或瀏覽報刊,或去田間小勞。

7、酉時(午后5~7點):練一段導引;晚餐宜清淡、宜少吃,可飲酒一小杯。晚飯后可在庭院散步、觀落霞、聽鳥鳴。

8、戌時(晚7~9點):睡前漱口刷牙;用熱水洗腳,以引血下行,防止老人上實下虛,上重下輕,坐床上練靜功,然后安眠。睡時宜“臥如弓”,向右側,以防壓迫心臟,以利膽汁排泄。

9~10、亥、子時(晚9至次日凌晨1點):“睡不厭蹴,覺不厭舒”,即睡時宜屈膝臥,醒時則伸腳舒體,變換姿勢,流通氣血。環(huán)境宜靜,安睡寧神以養(yǎng)元氣。

11~12、丑、寅時(凌晨1~5點):此時精氣發(fā)生,陰莖勃起。人以精氣為寶,老年人宜節(jié)制房事,但又不宜強制。老人以二十日或一月行房一次為宜。

結語:養(yǎng)生,就是養(yǎng)心性。心態(tài)越樂觀,越隨和,遇事想的開,不過分的追求名利,人也就活的簡單,沒有太多的負面情緒。(文章原載于摘自《中老年時報》、《大眾衛(wèi)生報》,刊號:2011.11.16、2012.03.01,作者:么慶旺、袁長津,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360常識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