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更好的選擇牛蒡茶與牛蒡根 二者具體的差別盤點
說到牛蒡茶與牛蒡根,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二者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那么,牛蒡茶與牛蒡根相比,哪個更好呢?二者僅一字之差,具體又有哪些不同呢?
牛蒡茶
牛蒡茶是以中草藥牛蒡根為原料的純天然茶品;盛行于日本帝國主義殖民臺灣時代,臺南曾大面積種植特供日本皇室,種植的是柳川理想母種,立國后引進大陸在徐州豐縣一帶廣為種植。
其特色是根深、葉肥、肉質厚實,上等的牛蒡直徑3cm,但長度在70cm以上,皮色為黃色,被當?shù)厝朔Q為黃金牛蒡。由于牛蒡根部深入地底,更能吸收土壤中的養(yǎng)份,因此營養(yǎng)價值特別高。
牛蒡自整地到收成,時間長達六個月,且需避開雨季,因此一年僅能收成一次,更顯其稀有珍貴;明朝李時珍稱其"剪苗淘為蔬,取根煮,曝為脯,云其益人"。
牛蒡茶具有一面排除人體毒素,一面以營養(yǎng)成分進行滋補和調理的特點,符合中醫(yī)"一消,必有一補"的理論。此外,牛蒡茶中含有大量牛蒡甙和木脂素,其中牛蒡甙元是抗癌活性物質。有"東洋參"的美譽。
牛蒡茶色澤金黃、是保健飲品,也可燉、煮、涮、做湯等。
牛蒡根
牛蒡根,別名:惡實根、鼠粘根、牛菜,桔梗目、菊科、牛蒡屬植物根系,中藥名,呈紡錘狀,皮部黑褐色,有皺紋,功能有:祛風熱,消面腫治風毒。明朝李時珍稱其"剪苗淘為蔬,取根煮,曝為脯,云其益人",《本草綱目》中詳載其"通十二 經(jīng)脈,除五臟惡氣";《名醫(yī)別錄》稱其"久服輕身耐老"。宋人蘇頌曾這樣描寫牛蒡:"葉如芋而長,實似葡萄核而褐色,外殼如栗木小而多刺","根有極大者,作菜茹尤益人"。在日本占據(jù)臺灣時曾在臺南要求當?shù)剞r(nóng)民大量種植,主要原因是臺南有曾文溪畔松沙土質、北回歸線氣候加上有阿里山延脈造就其當?shù)嘏]虻锰飒毢竦恼滟F性,臺灣已作為蔬菜食用多年,有發(fā)祥地之稱。
1、從來源、炮制及用法來看
牛蒡茶是以中草藥牛蒡根為原料,經(jīng)過一定的炮制(多將其干炒至黃色)加工,而制作的天然茶品。其色澤金黃,可以泡水、煲湯或燉煮等。
牛蒡根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根。秋季采收之后,洗凈,曬干備用。入藥之前需要進一步炮制,如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曬干等。其表面色澤灰黃或黃褐色,斷面黃白色,可以泡水、水煎服、煲湯或燉煮等。
2、從其藥性和茶湯顏色來看
牛蒡茶是以炮制過的牛蒡根,經(jīng)過炒制,進一步加工制作而成。牛蒡根味苦、微甘,性涼。炒制為牛蒡茶之后,其色澤金黃,內(nèi)容物溶出較快,茶湯顏色也偏深;同時也減弱了其寒涼之性,使藥性相對趨于平和。
而牛蒡根沒有經(jīng)過炒制,泡水后內(nèi)容物溶出較慢,茶湯顏色較淡,且保留了中藥原有的偏涼之性,使其散風清熱,解毒消腫方面的作用相對更強。
3、從有效成分和作用來看
牛蒡茶在生產(chǎn)過程中,因經(jīng)過了加熱炮制或炒制等工藝,其有效成分,一定程度上也有略微的散失和受到破壞,所以在散風清熱,解毒消腫等方面的作用較牛蒡根要弱一些。
牛蒡根只是經(jīng)過了基本的中藥材加工炮制,中間少了炒制等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保留了原藥材的特性和有效成分,有效成分破壞較少,含量相對較高,其相應作用較牛蒡茶要強一些。
綜上所述,牛蒡茶之所以稱之為茶,與中藥牛蒡根相比,還是有一定區(qū)別的,二者各有其特點。平時用于保健的話,選用牛蒡茶泡水喝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是清熱瀉火,方便水煎服的話,選用牛蒡根煮水喝效果較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