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咳對癥拆招 秋咳聲聲養(yǎng)肺食譜請收藏
秋冬交替的季節(jié),身邊咳嗽的人越來越多。中醫(yī)認為,這些都是由于風寒燥邪所誘發(fā)的外感咳嗽。外感咳嗽主要分為風寒襲肺證、風熱犯肺證及風燥傷肺證,根據(jù)中醫(yī)養(yǎng)生理論,食療、拔罐、刮痧等中醫(yī)特色療法對緩解不同的外感咳嗽效果很好。大家不妨“對號入座”,找出屬于自己的治療方法。跟隨360常識網(wǎng)一起來看看吧。
進入深秋,由于晝夜溫差大、天氣干燥,患咳嗽、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人數(shù)明顯增加。臨床上,常見一些“感冒易好,咳嗽難治”的病人。對大部分人來說,咳嗽只是一種不舒服的病理感受,可在中醫(yī)看來,咳嗽更是人體驅(qū)邪向外的表現(xiàn),治療不能單純地“見咳止咳”,而必須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別用藥。
總體來說,外感咳嗽有熱咳、寒咳、燥咳之分,藥物亦有寒涼、溫熱之別。因而,咳嗽治療的總體原則是:風熱咳嗽者,宜選用清熱化痰類偏寒涼的藥方;風寒咳嗽者,宜選用辛溫化寒痰類偏溫熱的藥方;陰虛燥咳者,宜選用滋陰潤肺止咳類性平的藥方。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從一些典型的癥狀來判別咳嗽的類型,繼而對癥用藥。
風寒襲肺證。
這種證型表現(xiàn)為咳嗽聲重、咳白稀痰、流清涕、頭痛、惡寒發(fā)熱等癥狀,初期癥狀不嚴重時,可按摩列缺、尺澤、肺俞等穴位。具體方法是:取列缺(左右兩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壓在另一手的橈骨莖突上,食指尖到達之凹陷處即是)、尺澤(曲肘,肘橫紋中橈側(cè)凹陷處)、肺俞(位于人體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用拇指指腹順時針揉50次左右,再用拇指指腹按壓20次左右,有酸脹感為宜。若咳嗽咳痰較重,可去醫(yī)院請醫(yī)生取以上三穴進行拔罐處理。拔罐后注意多喝熱水,多休息。如果同時伴有肢體酸痛的癥狀,可在以上方法的基礎(chǔ)上口服通宣理肺丸或三拗片。
風熱犯肺證。
表現(xiàn)為咳嗽頻劇、咳痰不爽、痰黏稠或色黃,同時伴有鼻流黃涕、口渴、頭痛身熱等癥狀。初期咳嗽咳少量黃色黏痰時,可服用具有疏風清熱、宣肺止咳的中藥代茶飲。具體方子是:取桑葉10克、野菊花10克、枇杷葉6克、桔梗10克,將以上藥物放入茶杯中用沸水,燜泡10~15分鐘即可飲用。如果使用此法3~5天癥狀無法緩解,可加服感冒清熱顆粒、桑菊飲顆粒、銀翹散顆粒等中成藥。也可輔助使用刮痧法治療,具體方法是:用刮痧板 (質(zhì)地為水牛角),以脊柱為中心,兩側(cè)旁開各1.5寸,從大椎刮至脾俞,重點刮大椎風門、肺俞及督脈。刮痧以皮膚紅熱為度,對不出痧或出痧較少的部位不強求出痧。
風燥傷肺證。
風燥咳嗽多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帶有血絲,同時伴有咽喉干痛、口鼻干燥。燥邪犯肺的咳嗽,食療是比較好的選擇,若咳嗽初期干咳無痰,伴咽干咽痛,可服用五汁飲(梨100克、荸薺20克、麥冬10克、龍眼肉10克、蓮藕20克、蜂蜜少許,將以上藥物放入鍋中煎煮30~45分鐘,取湯作代茶飲),也可食用川貝蒸梨(雪花梨400克、川貝母5克、百合10克、冰糖5克,雪花梨切去蒂部,挖出雪梨心,把川貝粉、百合、冰糖放入雪梨內(nèi)部,蓋回蒂部,放入碗中,隔水蒸30~45分鐘即可)。
食療偏方:
銀耳麥冬粥。
銀耳25克、麥冬15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銀耳、麥冬、粳米共煮成粥,起鍋前加冰糖。
川貝冰糖雪梨。
取雪梨1個,洗凈、柄部切開、去核,把川貝粉2克、冰糖5克,放進掏空處,然后放入碗里隔水蒸熟,將蒸透的梨和其中的川貝母一起食用。
蔥白生姜粥。
大米50克、生姜5片、連須蔥白5段,加水適量煮粥,趁熱飲用。痰多者,可加入陳皮、薏苡仁。此外,還有水蒸橘子、炒杏仁等偏方。服用方法,常為一日兩三次,幼兒適當減量,不宜久服,忌冷飲涼食、肥甘油膩類食物。
蘿卜蔥白湯
材料:蘿卜1根,蔥白6根,生姜15克
做法:鍋里放三碗水,將下入切好的蘿卜,煮熟后,將蔥白、姜下鍋,煮成一碗湯,帶渣一次服。
適用于宣肺解表,化痰止咳。治風寒咳嗽,痰多泡沫,伴畏寒,身倦酸痛等。
紅糖姜棗湯
材料:紅糖30克,鮮姜15克,紅棗30克
做法:鍋中加三碗水,加入紅糖,鮮姜,紅棗煎至過半,頓服,服后出微汗即可痊愈。
適用于驅(qū)風散寒,治傷風咳嗽,胃寒刺痛,產(chǎn)后受寒腹瀉,惡陰等。
芫荽湯
材料:芫荽(香菜)30克,飴糖30克,大米100克
做法:將大米洗凈,加水煮湯。取大米湯三湯匙與芫荽,飴糖攪拌后蒸10分鐘,趁熱一次服,注意避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