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昭是怎么死的 歷史上楊六郎楊延昭因何而死
楊延昭怎樣死的:楊延昭,生卒于公元958年—公元1014年,出生于山西太原,是北宋抗遼名將楊業(yè)的長子,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楊門忠烈之一,因遼國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zhèn)幽燕北方,是他們的克星,所以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將星)下凡,故稱為楊六郎。接上來就由小編來探討下楊延昭是怎樣死的。
史書記敘正常死亡
楊延昭(958—1014),本名延朗,號楊六郎,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避宋真宗所臆造的圣祖趙玄朗諱名改,楊業(yè)之子,宋朝名將。
太平興國四年楊業(yè)歸宋后,楊延昭以父蔭補為供奉官,從楊業(yè)征戰(zhàn)疆場。雍熙三年(986)宋軍大舉攻遼,楊業(yè)任西路軍副統(tǒng)帥,進攻應(yīng)州、朔州,楊延昭任先鋒,在圍攻朔州的戰(zhàn)斗中,“流矢貫臂”而“斗益急”。同年,楊業(yè)殉節(jié),楊延昭升為崇儀副使任景州知州;后因江、淮地區(qū)兇年歉收,改任江南、淮南都巡檢使。又升崇儀使、知定遠軍(由景州改),改保州緣邊都巡檢使。
咸平二年(遼統(tǒng)和十七年,999)九月,遼圣宗、蕭(綽)太后率軍攻宋。十月,攻遂城(今徐水西),保州緣邊都巡檢使楊延昭適在遂城,遂城“城小無備”,蕭太后親臨遂州城下,圍攻數(shù)日,“眾心危懼”,楊延昭調(diào)“集城下丁壯護守,偶大寒,命汲水注城外,及旦悉為冰,堅滑不可近”,楊延昭以冰城智守遂城,遼軍只得撤圍退兵。次年二月,楊延昭以功升莫州刺史。咸平四年四月,楊延昭升本州團練使。七月,宋以王顯為都部署、負責(zé)河北西半部防務(wù),楊延昭任前陣鈐轄。十月,蕭太后、遼圣宗再次親率軍侵宋,楊延昭與楊嗣等會師威虜軍(遂城),都部署未出兵,楊延昭與楊嗣等伏精兵于羊山之西,自北掩擊,且戰(zhàn)且退,誘使遼軍進入伏擊地,伏兵突起,“比時方積雨,契丹以皮為弦,濕緩不能用”,遼軍先勝后敗,楊延昭、楊嗣等部隊損失也不少,遼軍雖進至滿城(遂城西南,今保定西北),不得不“以泥淖班師”。
咸平六年(遼統(tǒng)和二十一年)四月,遼軍攻宋,“望都之戰(zhàn)”宋軍大敗。六月,楊延昭改任保州、威虜軍、靜戎軍(今徐水)緣邊都巡檢使,駐保州,負責(zé)河北路西北部防務(wù)。
景德元年(遼統(tǒng)和二十二年,1004)春,楊延昭改任寧邊軍(今蠡縣)部署,并增加兵力至萬人。同年閏九月,遼圣宗、蕭太后率軍大舉攻宋。十一月,在宰相寇準(zhǔn)堅請下宋真宗親征,北上澶州,遼軍也進至澶州城北,楊延昭審視戰(zhàn)略形勢,向宋真宗建議:“契丹頓澶淵,去北境千里,人馬俱乏,雖眾易敗,凡有剽掠,率在馬上。愿飭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數(shù)州可襲而取”,一心求和的宋真宗不予答復(fù),楊延昭“率兵抵遼境,破古城,俘馘甚眾”。同年十二月,宋遼于澶州訂立和議,史稱“澶淵之盟”。
景德二年正月,宋真宗部署宋遼和議以后的河北防務(wù),楊延昭改任保州知州兼緣邊都巡檢使,“止令在保州,遣同巡檢往來巡警”,如遇軍情,再率部下赴援。次年,升領(lǐng)防御使,后又改任高陽關(guān)(今高陽東)副都部署,連任九年。大中祥符七年(1014)死,終年57歲。楊延昭與士卒同甘苦,智勇善戰(zhàn),號令嚴明,身先士卒,深受士卒的擁戴,鎮(zhèn)守河北邊關(guān)20余年,威震遼境,被稱為楊六郎。
楊延昭像他父親楊業(yè)那樣智勇善戰(zhàn),能與士卒同甘苦,遇敵必身先士卒而又不居功,深受士卒愛戴,他前后守衛(wèi)邊境20多年,威名也為契丹人所畏,被契丹人稱之為「楊六郎」。他死后,河朔之人多望棺而泣,就連敵方契丹人也舉哀致敬。有子三人:傳永、德政、文廣。
演義和小說上說是楊六郎是聽說焦孟二將死后一激動病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