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北魏馮太后:兩次垂簾聽政 奠定了北魏強大的根基

2016-11-29 15:37:59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說到中國古代的皇太后,人們熟悉漢代的呂后,她是我國實行皇帝制度以來第一位臨朝稱制的太后;熟悉唐代的武則天,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

說到中國古代的皇太后,人們熟悉漢代的呂后,她是我國實行皇帝制度以來第一位臨朝稱制的太后;熟悉唐代的武則天,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的女皇帝;熟悉慈禧,她是大清帝國的實際統(tǒng)治者,在位時間僅次于康、乾……而北魏文明太后馮氏,則知之者甚少,她是鼎鼎大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真正策劃人,使這個由鮮卑族建立的國家空前強盛,而且加速了鮮卑族和漢族之間的融合,為后世的統(tǒng)一繁榮奠定了重要基礎。她本人從逆境中掙扎出來,走向權力巔峰的歷程,對今人來說也充滿了勵志色彩——

她是罪臣之女,自幼就經歷了滿門抄斬的慘劇,一輩子出生入死,歷盡苦難;她后來成為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的皇后,但她的所作所為,卻遠遠超出了一個王朝的局限,鮮卑民族在她的影響下,整體性融入漢族,創(chuàng)造了中華大地上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的光輝范例,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一個王朝的皇后,她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胸懷、視野和能力?她又有怎樣曲折的經歷?她的成功是個人奮斗的奇跡?還是時代催生的傳奇?。

北魏文成帝之妻馮皇后(約公元439~490)是中國古代史上一位值得大書一筆的卓越政治家,一個極富個性的女人。雖然熟悉古代史者都知道北魏有一位姓馮的“文明太后”,但她所經歷的復雜政治斗爭和豐富的情感生活,除專門研究北朝史學者外,幾乎不為人知。

馮皇后在丈夫北魏第四帝文成帝拓跋濬去世后曾以太后身份兩次“臨朝稱制”,實際掌權前后長達二十余年之久。她逝世后謚“文明”,故史稱“文明太后”。

據史籍記載:馮皇后,漢族,其伯祖馮跋本系鮮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后燕重臣,409年奪權自立為王,成為北燕(公元409~436)開國君主。后來馮跋被其弟即馮皇后祖父馮弘奪走王位。馮皇后之父馮朗后歸順北魏,曾任雍州、秦州刺史,因故被誅,她被籍沒為宮女。她姑母為太武帝左昭儀(地位僅次于皇后),親自對她撫養(yǎng)教育。452年太監(jiān)中常侍宗愛先后謀殺了太武帝拓跋燾和剛被他立為皇帝的南安王拓跋余及眾多王公大臣,太武帝之孫拓跋濬被一些大臣迎立為帝,十四歲的她被選為貴人。不久宗愛受誅。四年后經“手鑄金人”成功,她被立為皇后。465年二十六歲的文成帝拓跋濬病逝,馮皇后悲痛欲絕。十二歲的太子拓跋弘繼位為帝。鮮卑有“累犬護駕”習俗:“國有大喪,三日之后,御服器物一一燒毀,百官及中宮皆號泣而臨之。后悲叫自投火中,左右救之,良久乃蘇。”在帝幼、后傷的情況下朝廷大權落入侍中、太原王、車騎大將軍乙渾之手,乙渾矯詔誅殺多位朝廷重臣,“事無大小,皆決于渾”。時年二十八歲的馮太后“密定大策,誅渾,遂臨朝聽政”。467年,后來成為孝文帝的皇子拓跋宏誕生,兩年后被立為太子,馮太后親自撫養(yǎng)教育,還政于兒子獻文帝拓跋弘。

馮太后“內寵(安平侯)李弈”。470年十七歲的獻文帝誅殺李弈及其兄高平公中書監(jiān)李敷、西兗州刺史李式以及在朝為官的十余姻親,族滅至少數(shù)十人。次年獻文帝決定禪位于皇叔京兆王拓跋子推,因群臣和太后反對只好禪位于五歲的太子拓跋宏,為孝文帝,自任太上皇。476年六月甲子日突然降皇帝詔,宣布京師平城(今山西大同)內外,駐扎在京師及附近的三軍緊急分批撤出。六日后拓跋弘暴薨,時年二十三歲,死于“鴆毒之禍”,“時言太后為之也”。

于是三十八歲的她再次臨朝稱制,為太皇太后,但時人與史家習慣上仍稱其為太后或文明太后。馮太后差一點將十歲的孝文帝廢掉,因群臣反對未果。后來她不但放棄此念,且祖孫情感甚篤。馮太后有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為教育幼帝她自編教材,“乃作《勸誡歌》三百余章,又作《皇誥》十八篇”。史稱其“性聰達”,“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殺賞罰,決之俄頃”。她至少從466年誅殺乙渾起就實際上牢牢地控制朝政,直到490年去世,長達二十四年,其中兩次臨朝稱制,直接掌權十七年之久。她對北魏政權的鞏固和國力達到鼎盛起了關鍵性作用。

北魏自開國皇帝道武帝以來到明元帝、太武帝一直提倡學習漢文化,推行漢制,這是北魏能夠國力強盛剪滅各國統(tǒng)一北方的根本原因。馮皇后的丈夫文成帝拓跋濬、兒子獻文帝拓跋弘繼續(xù)了這一基本國策。而孝文帝拓跋宏大大加快了漢化進程并顯著加大了深入改革的力度,進行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根本性改革,是中國古代史上少數(shù)民族皇帝帶領本族主動融入漢族從而逐漸形成中華民族的偉大代表,而古今史家一致公認孝文帝大力進行改革的主要推動者是其祖母馮太后。因為孝文帝自幼由她親自教育,且親政后“事無巨細,一稟于太后”。馮太后整頓吏治,“變法改度”,曾發(fā)布著名的“太后十八條令”。后來又指導孝文帝廢除晉代以來的“宗主督護制”,實行對后世有深遠影響的三長制、俸祿制、均田制等,大大增強了北魏國力,有力地促進了北方各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的融合,使燦爛的中華文化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和充滿活力,有效地鞏固了中國北方的統(tǒng)一,為后來隋朝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國古代史上太后臨朝稱制者不乏其人,僅漢末就有四位,但對中華民族的貢獻而言,無人能望文明太后項背!

馮太后不像武則天那樣正式改朝稱帝且處于唐太宗“貞觀之治”和唐玄宗“開元盛世”之間,所以不大引人注目。歷史學家通常只從政治與社會改革角度對她介紹并高度評價,不大注意那些非常具有戲劇性的細節(jié)的藝術潛在價值。而一般文藝家不大會去費勁地讀二十四史的《魏書》眾多“紀、傳、志”及其他相關史籍,所以不可能發(fā)現(xiàn)她由貴人立為皇后必須經過危機四伏的“手鑄金人”儀式,失敗則不得立;她在“累犬護駕”大典上撲火自焚的感人場面;她在拓跋氏幾乎喪失政權的危急情況下“密定大策”,誅殺權臣乙渾,奪回皇權的果斷決策;她“內寵李弈”以及李弈兄弟等數(shù)十人被獻文帝拓跋弘誅殺引發(fā)的多年帝后斗爭;她后來又有情人等等許多精彩的故事。更不可能知道北魏太子之母必須賜死的制度以及鮮卑、敕勒等族“蒙氈祈神”等眾多有趣的習俗……。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