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楊貴妃當時招人恨 可后為何獲得越來越多同情

2016-12-01 14:33:45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楊貴妃在當時可能招人恨的,后世反而獲得越來越多的同情。她終究只是一個女人,在戰(zhàn)亂之際卻成了替罪羊??陀^上是以她的慘死,堵住了眾人抗

楊貴妃在當時可能招人恨的,后世反而獲得越來越多的同情。她終究只是一個女人,在戰(zhàn)亂之際卻成了替罪羊??陀^上是以她的慘死,堵住了眾人抗議之口,減免了一國之君本應(yīng)承擔的責任。保江山還是要美人?對于落難的唐玄宗是一道難題。在馬嵬坡這個十字路口,他不得不作出選擇。他也只能這么選擇。海誓山盟的愛情,也經(jīng)不住生死的考驗。度過難關(guān)之后想起楊貴妃,唐玄宗肯定是愧疚的?!榜R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六月,由于“安史之亂”爆發(fā),唐玄宗帶著楊貴妃逃難,剛走到馬嵬坡,護衛(wèi)的將士就怒殺時任宰相的楊玉環(huán)堂兄楊國忠,又脅迫唐玄宗下令將楊玉環(huán)縊死。楊玉環(huán)死時38歲。她使馬嵬坡出名了。

關(guān)于馬嵬兵變,舊史記錄里說,真正的發(fā)動者、策劃者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他通過太子的貼身宦官李輔國,慫恿太子李享行動。太子李享是被動的,李輔國也只不過是一個中介。

然而,舊史的記載是為尊者諱。這并非歷史真相。

真實情況是,這次政變蓄謀已久。其實早在長安的時候,政變行動已經(jīng)悄然開始,太子李享與親信密謀以后,派李輔國去拉攏陳玄禮,伺機對付楊國忠。李輔國還是中介。

6月13日,唐玄宗從京師出逃,全部隊伍只有3000人,而太子李享斷后的人馬就有2000余人。這里面包括禁軍的精銳部隊,叫飛龍禁軍。李享的兩個兒子,廣平王和建寧王“典親兵扈從”。

這是多好的政變機會。唐朝宮廷的歷次政變都要想方設(shè)法攻破玄武門,勝算往往僅有百分之五十。這次不同,君臣逃離宮廷,來到荒郊野外,利用禁軍發(fā)動政變顯然是穩(wěn)操勝券。

一個好機會的出現(xiàn),總是跟隨著另一個更好的機會。壞事也一樣,沒有最壞,只有更壞。就在疲憊禁軍人心不穩(wěn)之際,楊國忠騎著馬從馬嵬驛出來,被一幫吐蕃使者攔住去路,說他們沒有吃的,要返回吐蕃。恰在此時,禁軍中有人高喊:楊國忠伙同胡虜謀反。

但是,此刻的情況是,如果不殺楊貴妃,軍心亂了,不光是失掉江山的問題,你這個陛下的性命恐怕也難保全。

高力士這時候也稟告唐玄宗:貴妃確實無罪,但將士們已經(jīng)殺了宰相,貴妃仍在左右,將士豈能心安,陛下應(yīng)審時度勢,方可保住平安。

唐玄宗感到一種無力回天的虛弱。無奈之下,只得命高力士傳諭,賜楊貴妃死。

這一年,楊貴妃三十八歲。她被縊殺在佛堂。死后,陳尸于天井,讓禁軍將士們看到楊貴妃真的死了。將士們這才安心,護送唐玄宗往西而行。

然而,這僅僅是史書記載的楊貴妃的第一種歸宿。舊史的記載是完全準確和真實的嗎?事實上,關(guān)于楊貴妃的人生歸宿,歷史上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和記錄。

有種說法:楊貴妃沒死,她在尼姑庵里削發(fā)為尼。唐玄宗離開馬嵬驛后,到了蜀地避難,他返回長安以后,要將楊貴妃的尸骨遷移到長安來埋葬。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