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fēng)云人物 > 正文

機關(guān)算盡的梁王武三思是個不知廉恥的奸詐小人

2017-03-05 07:34:18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我們都知道在武則天稱帝統(tǒng)治時期,開創(chuàng)了外戚干政的局面,也正是因此她的親戚和侄子們開始隨著他們的姑媽武則天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其中出名

我們都知道在武則天稱帝統(tǒng)治時期,開創(chuàng)了外戚干政的局面,也正是因此她的親戚和侄子們開始隨著他們的姑媽武則天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其中出名的人物有很多,而梁王武三思就是其中的一位人物。

關(guān)于梁王武三思,他的一生可以用“機關(guān)算盡”這四個字來形容。他之所以能夠出現(xiàn)在史冊上,也多虧了他的姑媽武則天了。梁王武三思,是并州文水人,曾是周國的一名宰相,還是女皇武則天的侄子。曾經(jīng)擔(dān)任官右將軍的兵部以及禮部尚書的職務(wù)同時還擔(dān)任檢修國史等眾多官職。在天授元年時期,武則天登上皇位稱帝,由于當時已經(jīng)在奉行外戚干政的政策,于是武則天開始大肆的封武氏的宗族為王。其中的侄子武三思就被封為梁王。

但實際上的梁武三思根本就是一位不知廉恥,只會阿諛奉承的奸詐小人,他為了自己的權(quán)益,可以不惜做一切事情,并且仗著自己的武則天是自己的姑母大行其道,諸如:殺害朝廷大臣,淫亂后宮,專權(quán)擅政等等行為都是來自他的手中。后來在武則天死后,他為了奪取權(quán)力權(quán),開始聯(lián)合他人陷害太子。但是太子的聰明果斷,使得武三思對他尤為忌恨,但是最終陷害太子的計謀沒能得逞。

不過令人可惜的是他的死過于簡單,像他這樣奸詐的人就因當施以重刑??勺罱K,他沒有死在大風(fēng)大浪中,也沒死在武則天被病諫的時候,而是死在了太子李重俊的手下。

武三思是誰

歷史上關(guān)于武三思這個人物的介紹也寫的很清楚。武三思是唐朝荊州的都督武士彟的孫子、女皇武則天異母兄弟武元慶的兒子,反過來說,武則天就是武三思的親表姑。

武三思,曾是周國宰相,女皇武后的之子。曾經(jīng)擔(dān)任了部分重要的官職。在天授元年時期,武則天稱帝,由于當時奉行外戚干政的政策,武則天大肆的封武氏宗族為王。其中的武三思就被封為梁王。

現(xiàn)實生活中關(guān)于武三思這個人物的影視劇作品有很多,包括前一段時間熱播的劇《美人制造》,以及很久之前的電視劇《隋唐英雄》、《大明宮詞》等里面就有他相關(guān)的故事。在《隋唐英雄》里,武三思的扮演者是張曉晨,這部劇的主線是以“薛剛反唐”的主線中,奸臣武三思也無疑是貫穿始終的一條線,而作為演員的他此次出演武三思,除了將武三思的陰險狡詐演繹的淋漓盡致外,幾乎從頭打到尾的節(jié)奏也使張曉晨霸氣盡顯,直呼過癮。

作為《隋唐英雄》系列劇的老面孔,這次能夠勇挑反一大梁,飾演陰險狡詐、貪權(quán)腹黑的奸雄武三思也成為了本劇的一大看點。在劇中,武三思逼迫薛剛逃離京城,殺害薛家三百八十多口人命,為了權(quán)利可謂是壞事做盡,大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之勢,而張曉晨此次也將武三思的奸詐、腹黑、對權(quán)利的向往演繹到了極致,讓網(wǎng)友直呼不得不為張曉晨的演技點贊,更是稱其為“史上最帥、顏值最高的武三思”。

武三思是武則天的什么人

關(guān)于武三思和武則天的關(guān)系,歷史上也寫的很清楚。武三思是唐朝荊州的都督武士彟的孫子、女皇武則天異母兄弟武元慶的兒子,反過來說,武則天就是武三思的親表姑。

武三思本就是一位不知廉恥,只會阿諛奉承的奸詐小人,他這個人為了自己的功名和利祿,不惜一切,仗著自己的姑母武則天大行其道,殺害朝臣,淫亂后宮,專權(quán)擅政等等行為都是他所做。可惜最終,他沒有死于大風(fēng)大浪,沒死在武則天被病諫之時,而是死在了李重俊的手下。

在武則天稱帝時,由于武則天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開啟了外戚干政的先河。大肆封武氏宗族為王親大臣,其中武三思則被封為梁王。由于武三思為人囂張跋扈,又善于揣人意,阿諛奉承,所以令武則天很是鐘愛喜歡,特別受她的信任。也正是這份信任,武三思便逐漸開始勸說武后殺掉韓王和魯王,為武則天登上霸位掃清了道路,令武則天有了立武三思為太子的念頭,但被狄仁杰所反駁。即便這樣,武三思還是深得武后的信賴。

武則天去世后,武三思為了得到專權(quán)開始陷害忠良賢臣,并且作為自己的樂趣。后又開始淫亂后宮,相互勾結(jié)上官婉兒和韋后。為了得到專權(quán),還想方設(shè)法將當時的太子李重俊廢除,或許是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的緣故,武三思最終死在了李重俊反變之時。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