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曾被明朝俘虜 被放后卻不守信用再反明朝
明末政治腐敗,農村破產(chǎn),壓迫剝削日益加重,陜西又逢旱災,人民無法生活。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王嘉胤、楊六、不沾泥等在陜西府谷等地首舉義旗,全陜響應。0
從崇禎元年至崇禎三年間,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先后起義,陜境共有義軍100余部。千部官軍邊兵,因缺餉嘩變,亦加入義軍,并成為骨干。此時義軍作戰(zhàn),自發(fā)性、盲目性強。明廷令三邊總督楊鶴采用“剿撫兼施、以撫為主”的戰(zhàn)略。
但明廷無力養(yǎng)活大批饑民,已就撫者,紛紛再起。楊鶴為此入獄,洪承疇繼督陜西,改用“以剿堅撫,先剿后撫”方針,集中兵力進攻陜西義軍。各部義軍先后東進,崇禎四年至崇禎六年,活動中心移至山西。
作戰(zhàn)亦由極度分散,各自為戰(zhàn)發(fā)展為相對集中,互相呼應。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羅汝才等部20余萬人,號稱36營,一度破大寧、隰州、澤州、壽陽等城。崇禎六年冬,高迎祥等24營10余萬人突破官軍包圍,轉進至豫西楚北,以鄖陽為中心,分部來往穿插于豫楚川陜之間,利用官軍分兵守境,互不協(xié)同的弱點,進行游擊性質的流動作戰(zhàn)。
明廷為改變“事權不一、相互觀望”之被動局面,改用“集中兵力,全面圍剿”方針。崇禎七年,以陳奇瑜為五省總督,統(tǒng)一指揮陜晉豫川及湖廣官軍,由四面分進合擊,企圖一舉盡殲各部義軍。
崇禎7年(1634年),幾經(jīng)戰(zhàn)斗,明總督陳奇榆終于在一個四處絕壁的峽谷,車廂峽把李自成部36000人,死死包圍住。只要從絕壁上面往下仍火石,發(fā)射弓箭,或者干脆不動困死對方就可以了。可是在這個生死一瞬之間的時刻,李自成花言巧語,主動向陳奇榆提出愿意投降,回家種地。而陳奇榆也就偏聽偏信,還就當真了。結果李自成走出險境之后,就找機會把押送官給殺了,又重新組織農民起義軍繼續(xù)造明朝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