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分裂的漢武帝為什么能成就漢武盛世
漢武帝一直以來都是一位頗受爭議的歷史人物。對他的評價有褒有貶,有人說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也有人說漢武帝在他當政之時犯下許多過錯。
漢武帝的人生充滿矛盾。他愛民如子,同時殺人如麻;他用劍猶如用情,用情猶如用兵。在中國歷史上,不乏英雄、偉人、壯士、志士和圣者;他勵精圖治,苦鑄大漢版圖,他重用人才,李廣、霍去病馳騁漢場,蕩平匈奴,鏟除邊關大患,他深謀遠慮令人叫絕。武帝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jié)h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有一點是公認的:漢武帝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歷史人物。敘述評價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漢武帝上臺時,漢朝已經(jīng)經(jīng)營了六七十年了,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fā)展,韜光養(yǎng)晦,發(fā)展經(jīng)濟。
文景后期,糧多得流出倉外腐爛不可食,錢多得用來穿的牛皮繩都爛斷,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富得流油。所以才會有“蕭規(guī)曹隨”,有穩(wěn)定壓倒一切,所以不會輕易改弦更張。而漢武帝這代人是成長在富裕的文景之治的后期,國家富裕生活無憂,他們沒有受到戰(zhàn)亂的洗禮,對外充滿了好奇,進取心是前幾代人所沒有的。
時勢造英雄,當時的歷史條件,注定了漢武帝成為一代偉大的君王。
漢武帝在位54年,占據(jù)了整個西漢一代的1/4時間,他對內(nèi)加強皇權,鞏固統(tǒng)一,對外開疆拓土,宣揚國威,是完成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大帝國的重要歷史人物。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彪炳青史,永秉春秋。
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文景之治之后,諸子百家學說開始復蘇,民間比較活躍的有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其中儒道兩家影響較大。
由于地主階級和封建國家積累了巨大的財富,逐漸加重了對農(nóng)民的壓迫和剝削,地方諸侯勢力企圖與中央分庭抗禮,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政策,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采納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議,實施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tǒng)一思想,基本結束了王侯割據(jù)的局面。
當然,后世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非議頗多。該政策確實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
2、行察舉制度
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
武帝在尊崇儒術的同時,在全國推行察舉制度,設立太學。面對察舉制度和太學的建立,拓寬了國家選拔人才的途徑和范圍,進一步加強了皇權專制,加強了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
3、削弱丞相的權力
自漢高祖以功臣為丞相,丞相威望甚隆,對皇帝敢于直言不諱,甚至敢于言所不當言,皇帝與丞相之間,在權力與分配存在一定的矛盾。
元朔五年,武帝任命公孫弘為相。公孫弘是布衣出生,朝中沒有幫派依靠,只有唯唯諾諾,不敢稍違皇帝旨意,結束功臣列侯子嗣獨占相位局面,大權集中在皇帝手中。
4、立十三州刺史
漢武帝時期,為了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督察和控制,在元封五年實行了新的監(jiān)察制度,把全國政區(qū)除了三輔(京兆、馮翊、扶風)、三河(河南、河內(nèi)、河東)與弘農(nóng)之外為13個監(jiān)察區(qū)域,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益州、涼州、幽州、并州、交趾、朔方13部,每個州部設刺史一人,分管幾個郡國的監(jiān)察務。
并規(guī)定刺史每年八月巡所部郡國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六條間事。
這樣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起到了強干強枝的顯著作用。
5、加強中央軍權
按照漢初的軍事制度,軍力分散于全國各地,都城內(nèi)外,都無重兵。
這樣的軍制,自然不能適應光武時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要改變這種情況,首先必須建立一支可以由中央隨時調(diào)遣的“長叢”而不是“番上”的軍隊。
武帝創(chuàng)建了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虎賁、胡騎等七校尉,常駐京師,后又從軍戰(zhàn)死者的子女養(yǎng)于羽林軍中,加以軍事訓練,號稱羽林孤兒,加強了宿衛(wèi)力量。